?气功在各种争议中发展起来。
“呼风唤雨”、“点石成金”、“穿越时空”、“预知吉凶”的能力,与气功无关。气功只能为长寿增光添彩,不能使人成为“超人”。
关于气功的争论由来已久,甚至可以说争论贯穿了气功的整个发展过程。既有学术争议,也有非学术争议;不同的论点对气功有不同的意义。争论的主要内容大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静态与动态的争论
因为气功功法分动静两种,关于动静优劣的争论由来已久。有庄子、老子的学说,有孔子及其弟子的禅定,有《内经》提倡的“无”,有佛教的禅定,有道教的周日等等。倡议包括《吕氏春秋》“流水不腐”的理论和《内经》的指导原则,以及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的手法。这种纯学术的争论极大地促进了气功的发展和完善。“该动者静,该动者静”的观念几乎被所有人接受,气功在理论和实践上与中医养生融为一体。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气功的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武功似乎“独霸清静”。河北引进的内功修炼和后期力量练习,上海的三线放松练习,儿童冥想法,都是静态练习。
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50年代,首次出现了“动静”之外的学术争论。资料显示,当时发表在《中医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提出了与作者刘关于气功疗法实践的“商榷”,如气功的定义、气功原理假说等。刘虽然没有回应,但他从实际情况出发,接受了作者的一些意见,《气功疗法实践》再版时对气功定义的修改就是一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者们再次就气功的“运动”展开争论。它的起源可能与张文江等人的《生命在于静——中国传统气功养生原理的真谛》(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有关,该书将气功养生的“真谛”概括为静,这不仅是“倡议派”所不能接受的,也与流行的“生命在于运动”的说法相悖,所以关心这一争论的人远不止气功界。为此上海中医杂志从1990到1992连续发表相关文章,对气功中的“动静观”进行了辩论。这场争论虽然最后没有形成“标准答案”,但和五六十年代的争论是一样的。争论双方的初衷都是热爱和关心气功,所以争论的结果对气功学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对外部因素的争议
关于气功外气的争论,大概是气功史上最激烈的争论了,这种争论也是近代才有的。气功“外气”,古代称为“散发气”,最早出现在晋代。古代的解释是:“学道养气的人,心满意足了,就可以把气给别人...这就是所谓的散发气。也就是说,认为一个训练有素的人把自己“多余”的气给了别人,所以被现代人称为“内气外放”,简称“外气”。
历代气功文献中的“配气”处于“散论”状态,五六十年代未见,70年代末开始兴起。《自然》杂志自1978创刊号以来,发表了许多上海等地学者关于外气研究的论文,引起了广泛关注,“外气热”也随之形成并迅速升温,以至于“外气”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几乎成为气功的代表,“外气=气功”、“气功=外气”的观点被广大群众广泛接受。
然而,关于外界空气的争论却接踵而至,延续至今,其“热度”始终随着外界空气热度的变化而波动。《洋气贡献报告》的发表、2000公里外洋气对物质和分子作用的研究、洋气参与扑灭大兴安岭森林大火、七公成功预测卫星发射,使“洋气热”及其争论达到顶峰。
关于外国天然气的争论主要有两点。一个是外来气体到底有没有。二、外气的作用是什么?前者处于“正”(信洋)与“反”(不信洋)之争;后者是“积极的”内部的争论。与上述关于气功的争论不同,由于外气不是气功的“主体”,不能代表气功,所以这场争论对气功的发展弊大于利,尤其是当外气被误认为气功时,对气功几乎是致命的。
关于功能的争论
气功有效果吗?气功的作用有多大?这是争论的另一个焦点。在各种观点的基础上,对气功作用的看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全方位肯定”——不适当地夸大气功的作用,使之荒诞不经,无所不能。表达这种观点的人看似用心良苦,结果却是“拔苗助长”,得不偿失。二是“全盘否定”——任意贬低甚至诋毁气功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中的很多人,无论是死忠的“正”,还是死忠的“负”,根本没有接触过气功。都是基于自己固有的气功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你会唱歌我会上台”“吉祥话抱怨缺点”,结果往往把“争论”变成“闹剧”第三是作者和大部分医疗气功从业者的态度,他们认为气功是有作用的,但作用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以医疗为例,气功在少数情况下可以起到主导作用,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处于从属和辅助的地位。
气功的作用主要是发掘人体的内在潜力,“呼风唤雨”、“点石成金”的能力与气功无关,即使存在;“穿越时空”、“预知吉凶”之类的词语,要么是小说家的想象,要么是人们美好的愿望,与气功无关。对于人来说,气功只能为长寿增光添彩,不能使人成为“超人”。所以,关于气功作用的争论,其实已经超出了学术范畴。
纪律纠纷
虽然有人认同气功有用,但否认它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心理学或体育的一部分。原因是这些人对气功没有全面的了解。他们要么只关注气功的调节,从而判断它是心理治疗,要么只看到气功的调节,从而认为它是一种运动。另外,也有人把气功归为瑜伽和行为医学的范畴。这和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只看到气功的调息功能,将其定义为呼吸运动,犯了“眼界小”的错误是一样的。
其实气功和上面说的心理学、体育、瑜伽、呼吸操有本质区别。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操作上,气功的民族色彩,中国特色,三调融合,都与源于西方,缺少三调的心理学完全不同。至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借鉴,是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与学科归属无关。这就好比虽然宗教著作中有大量可靠的气功文献,也有很多信教的人在修行,但我们不能把气功等同于宗教。学科的划分和归属应该从理论、方法、操作、功能的内涵入手,而不是仅仅依靠一笔一式或者仅仅几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