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安平理论著作
艺术不是意识和精神的虚幻投射,也不是人脑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世界的完全复制,而是对客观世界真善美的集中实践和升华。这在考察人类史前文化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抽象思维”。
首先,旧石器时代的简单艺术
旧石器时代艺术的研究应该以旧石器时代遗留下来的一些实物为基础。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自古以来就在东方的土地上劳动、生活、繁衍,在数百万年的劳动过程中创造了中华文明。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语言的产生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思维能力是艺术创作的萌发条件。
从654.38+0.7万年前元谋人的遗存来看,双刃刮刀、复合刮刀、端刃刮刀,以及654.38+0.8万年前西方后都文化留下的石芯、三棱锐边器,当时的人们并没有考虑造型之美,只是实用而已。然而,在我们今天看来,这些形状是多么美丽。这是中国已知最早的造型艺术。
随着人类历史发展到大约18865年前,山顶洞人的遗物中就有了装饰品。这些装饰品包括石头吊坠、石头珠子、穿孔的动物牙齿等等。它们有力地证明了人类发展的历史,也是美学发展的历史。从一开始,人们就没有考虑过具体美和抽象美的问题。然而,美是在自然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实用工具,但是抽象思维的建模信息是有的。这不就是两千年来文人学者所追求的艺术最高境界吗?
二、新石器时代的艺术造型思维
大约100万年前,中国历史进入新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有丰富的手工艺品,如彩陶、玉雕、骨器、木制品等。以及雕像不断出土,显示了我们祖先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并证实了中国早期艺术史的原始足迹。
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的抽象思维:直线纹、人字纹、网状纹、几何纹、植物纹、人字纹、蛙纹、鱼纹、梭纹、格子纹。
1.马家窑文化类型中的弧线旋转效果是早期艺术中抽象思维的杰作。
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中广泛使用弧形旋转效果图案。这种模式采取涡流模式的形式,
波浪、和弦等多层模式。以器具上的几个对称点和多个涡心向外旋转,使器具表面形成多个三角形,再
三角形画有涡线,充满了空间;在器皿下面画几条平行线,在上面画波浪线。这种纹饰运动感很强。小器皿的图案有宇宙万物的形象,如海浪,天气,阴阳交替,昼夜重复,风的呼啸,物体的萌芽。这种简单的抽象思维,产生了器物表达所不能表达的艺术效果。
2、各种姿势的抽象鸟纹。
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中,有许多鸟的图案,特别是在马家窑文化的石脊下的类型。几何图案是把鸟的眼睛中心向四周旋转画出来的,看起来像鸟但又不是鸟,像几只眼睛一样的鸟,像几只连体鸟,又像一群鸟在打架上下飞。总的来说,不清楚,不理解。只有这些图案才能勾起人们无限的想象和思考空间,这就是抽象思维。
3.魔法青蛙图案变化
青蛙是新石器时代常见的动物。当时因为食物匮乏,青蛙也是人们经常烹饪的一种食物。也是最早的图腾崇拜对象之一。它被画在器皿上,表示多子多福。这个习惯一直延续着。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青蛙图案很抽象。青蛙背上画了一个不规则的圆,圆面上画了一个网状,然后画了四只脚和头。这是最接近人物的画法,后来发展成上面有两座“山”,下面有两条折线的三角蛙纹。这些模式的抽象思维方法在今天也是令人惊叹的。它奠定了我们中国艺术创作思维方法的基础,是中国艺术思维方法的源头。
还有众所周知的人脸,鱼的图案,原始的舞蹈图案。这些高度抽象的模式对我们探索抽象模式及其起源和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抽象思维方法在艺术中的运用并不是什么新发明,而是艺术创作中一种古老甚至原始的思维方式。想让自己的作品更有艺术性和感染力,就必须在艺术上的抽象思维上下功夫,让自己的创作更有艺术性,尤其是在中国艺术中,更应该重视这一点。
——本文发表于《文艺报》7月17版。
随着中国画的发展,人才层出不穷,名家如星,画派百家争鸣,这在中国画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成千上万的画家在向着中国画艺术的顶峰奋进,爬到某个高度都很难,更不要说登顶了。艺术作品能在历史上屹立不倒,流传后世,是每个画家努力的目标。如何创造自己的风格,走向艺术辉煌?
首先,注重文化人格和艺术人格的培养。
任何艺术家都应该注重艺术人格和文化人格的培养。文化人格是支撑其艺术人格确立的基本前提,艺术人格是其艺术思想和风格确立的必要条件。能在历史中屹立不倒,久负盛名的艺术家,都是思想家、文化人,都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一个好的画家画的山水、虫鸟,都是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反映作者的内心世界,都是用笔墨语言表达他的心志,表达他的文化精神境界。
在几千年的绘画实践中,中国画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讲究“立意”,讲究“自然由外,得心由中”。特别强调画面“形神兼备”。这是一幅画。所谓“形神兼备”,要求在书写形式的同时,抓住绘画对象的本质和神韵;二是要求将画家独特的感情和审美情趣融入绘画形象中。画家画出自己的心理感受,是为了吸引世人去理解和歌唱。
所以,其实艺术人格和文化人格是相辅相成的,对一个艺术家的定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人格和艺术人格培养得越深,艺术家的“画”就越高,反之亦然。
其次要有扎实的笔墨功底。至此,无需赘述。笔墨问题不解决,就谈不上创作和艺术品位。这是一棵没有根的树。
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最重要的是什么?
首先,让你的绘画植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土壤。
中国几千年的民族文化是中国各种艺术的基础,中国画的根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每一幅画都必须是有意的,这是中国画家千百年来形成的基本原则。否则中国画就不会发展到今天。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学习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如剪纸、刺绣、雕塑等代表了中国民间艺术文化的创造成果,对艺术创作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如果一个吃过中国传统文化饭的画家,他必然会在中国画的民族性问题上立场坚定。
二是融合了古今中外艺术创作的成果。
古今中外的艺术成就,就像一片浩瀚的大海,纷繁复杂,大海里有无穷无尽的丰富养分,是每个画家一辈子都难以吸收的。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画家要专注于自己熟悉的领域,在一幅画中找到自己最熟悉的位置。比如我们从兰州走到北京,熟悉了Xi安就画Xi安,熟悉了保定就画保定,不认识就不管他了。如果你熟悉一幅画,你应该知道第三幅和第四幅...一旦选择了自己的画,所有与这幅画相关的成果,古今中外,都要涉猎和研究。首先要研究这类画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代表作者和流派;第二,要学习外国绘画的最新成果和流派。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有答案,才能逐渐进门,才能逐渐变好。
第三,充分利用自己,创造自己独特的风格。
创造自己独特的风格,脱颖而出,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很多人永远读不完。独特的风格是学不来的。你所学的,有出处的,都是别人的。这只能靠自己的“悟性”和自己的努力,也就是所谓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对美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所以对美的表达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也是为什么同一个老师的学生有不同的绘画风格。所以,自我推销是打造自己风格的关键。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
第一,给自己画画,自己画。
艺术创作本身就是做新的东西,画自己的画,走自己的路。正如郑板桥所说,只有那些勤奋和开明的人才能最终获得自己的“身体”。
把你认为美好的东西公之于众,把你认为低俗的东西剔除。深入挖掘自己对事物美的感受,这样挖掘的越深,独特的美感就会越好,越独特。不要人云亦云,带着大众的品味跟着时代潮流走。最后,我自己的心理,以色彩、线条、笔墨的形式,流淌在纸上,呈现在当今的画坛。这是我自己的画。只有自己的画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屹立不倒。
第二,升华自己,自我升华。
把纸上的东西用艺术语言表达出来,觉得完美,这是不够的。需要一个升华的过程。所谓的自我升华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植根于爱国主义的土壤,中国画尤其应该植根于民族主义的土壤。画画大多是一个人完成的。在自我提升的过程中,成就极端的个人英雄主义,进而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被赋予民族精神的魅力。这就是“自我的升华”。升华自己,需要升华自己,需要争取自己的创造,能够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唤起人们具体的情感反思,从历史发展的社会实践中寻求解释,从真善美的客观实践中考察。要展现奋发向上的精神,要展现发展中的新事物,要展现精神文明的最高境界。自我升华,通俗地说,就像画龙点睛。升华,使自我提升所达到的艺术效果融入社会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广阔的领域揭示或反映客观事物,最终通过自我升华达到社会精神文明的升华,使“字”与“画”相得益彰。这是一个画家想要追求的理想,也是在历史上站稳脚跟的基础。
总之,画风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就好比一个人的风度。它是从整个艺术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特征,是由于独特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画家的主观特征与题材的客观特征的统一而形成的难以解释却不难感受的独特面貌。具有鲜明原创风格的中国画作品能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它不仅给人留下强烈的视觉印象,而且能使人从这样的作品中发现和感受到别人作品不可替代的美。这是现代中国画的创作归宿。
——本文发表于2008年7月5日《文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