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磅阅读和出售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新年以来,南京、杭州等地出现了大量的“论斤书店”。青年报记者根据调查了解到,上海是这类书店的重镇,很多老板在这方面走在了全国同行的前列。而且“按斤卖书”已经成为一条产业链,很多书店也因此而致富。
在很多读者和文化界人士看来,“按斤卖书”终究是尴尬的,似乎与学者所谓的“卖书伦理”相悖。因此,关于这种模式的争议从未停止。
青年报记者亮亮
[现场]
小书店每天卖500阿津。
老张的书店开在一条繁忙的路边。30-40平米的店面也算是时尚的“小、中、微”书店。但与那些书店不同的是,老张的收银台上赫然放着一台据说最大承重100公斤的电子秤。电子秤上方挂着一张“每斤书18元”的海报。“18”是新贴的,可见老张“战胜CPI”的决心。
老张是心算专家。他常常一眼就能看出电子秤上的固定数字是多少。当然他不属于那种老板,一般会自然放弃书价的零头。所以,老张认为,最终的书价一定是一个自己满意,读者能接受的价格。老张书店的书是按重量出售的。他熟练的把书扔到电子秤上的手势,总让人觉得在菜场似曾相识。就连老张有时也会自嘲“人家卖菜,我卖书。”“真正的蔬菜老手,虽然也斤斤计较,但你见过几个是斤斤计较的?不要紧,客人还会再来的。”
但是,老张觉得,他和那些卖菜的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人。人家卖菜,他终究是卖书的。在这方面,老张还是有着根深蒂固的清高。所以他拒绝叫喊。他的书店除了那张价格不断更新的海报,没有任何形式的宣传。老张每天只坐在收银台前结账,结账前时不时瞟一眼店里,看看有没有人往包里塞过书。
老张很少专心。好像有点“勤快不像卖书”的意思。然而,这种“重量书店”并不像实体书店普遍遇到的那样稀疏。书店里人很少,大多是中老年人。还带着几个年轻人。
一些老读者显然经常光顾。他们说老张“彬彬有礼”,“总是把零碎东西让出来”。所以你买单的时候会主动跟他说几句话。但老张总是淡淡地回应。这家书店一天能卖500斤左右的书,老张的手经常酸得抬不起来。他已经很累了。
[进化]
“重镇”是怎么炼成的?
上海无疑是“按斤卖书店”的“重镇”。当这样的书店最近出现在杭州和南京时,当地的读者还在感叹和惊叹。上海人在这样的书店里秤书已经很多年了。关于书店的具体数字,记者曾询问新闻出版局,但该局只对有出版物发行许可证的书店进行了备案,而没有对书店销售的形式进行备案。在调查中,没有一个业内人士能说清楚上海到底有多少家这样的书店,但他们通常会给出一个保守的估计:“应该有几百家。”
这在目前上海数千家图书零售点中,并不是一个很重的比例,但其影响力不可小觑。其中,最有说服力的事实是,闻名全国的上海福州路书店一条街上,居然有两家“按重量算的书店”。这几年市场不景气,周边书店风雨飘摇,也不知道关了多少家,但这两家书店却屹立不倒,做得不错。这在一些“按斤卖”的同行眼中无疑具有象征意义,说明这类书店已经开始被主流接受。不管这个接受是愿意还是不愿意。
当然,谁也说不清这样的书店是什么时候在上海出现的。“已经十几年了。”老张说。老张认为,上海这类书店的发展绝非偶然。因为“按斤卖书店”要想繁荣,前提必须是存量图书市场非常繁荣。上海人有搜索库存打折书的传统,这座城市自然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旦发明了“按重量卖书”的模式,必然会在这个城市生根发芽。
做这个生意的人来自各个领域。老张以前是在工厂做的,但也有人以前是开书店的,不过以前是按本卖,现在是按重量算。但他们似乎都把这一行当“朝阳产业”,尤其是看到外国老板纷纷效仿上海,开起了“按斤卖书店”,他们对此并不怀疑。
去年5438年6月+10月,无锡中山路上也开了一家类似这样的书店,引起围观。老板娘直言自己开店是受了上海的影响。“我觉得很有意思,就试着在无锡开了。”某种意义上,“重镇”也体现为一种辐射力。
[来源]
股票书籍的“救世主”
青年报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金书店”60%都是库存图书。货源从哪里来?老张说没有大型国有书城。因为都实行“寄售制”,卖不出去的书直接退回出版社。“民营书店不一样。因为国有出版社不信任民营书店,所以民营书店经常买断他们的货,卖不出去书就要自己吃。当他们的仓库快满的时候,就是你和他们讨价还价的最好时机。”
出版社是库存书籍的另一个来源。国有书店把滞销的书退给出版社,这些书成了出版社手里的“烫手山芋”。如果不处理掉,只能变成纸浆,对出版社来说是很大的损失。所以,大部分老板都假装是股票账本的“救星”。不过,老张还是更喜欢和民营书店打交道。“可能因为大家都是私密的,有一种同舟共济的感觉,比较容易沟通。”
当然,除了库存书,还有近两成的所谓“包销书”在“按斤算书店”。比如艺术家办展览要出画册。但除了少数知名画家,艺术家目前只能自己掏钱出画册——往往花几万元找出版社印1000册,不在书店卖,直接留给艺术家自己处理。这些堆在艺人家里的画册,就是所谓的“包销书”。
在老张看来,从源头上来说,上海有大量的民营书店,而且一直是出版重镇,不缺艺术家。所以“按斤卖书店”的货源是充足的。这类书店在上海的发展也有一个必然的因素。
当然,随着国内部分存量图书市场的壮大和网络营销格局的建立,部分存量图书的批量销售也可以在网上完成,货源不再是问题。这可能也是近年来全国各地出现“按斤卖书店”的原因。
[账户]
一场“消费心理”的游戏
一份官方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出版的新书有37万种,图书储销比达到了1.77:1,也就是说每卖出1本书,就有1.77本书卖不出去。这样,有人估计全国将新增库存图书数千万册。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而这些存量图书无疑是在争取“二次销售”,避免被变成纸浆。所以即使书店很小,老张对自己的工作还是有荣誉感的。他觉得自己是在“救人于危难”。
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特色书店”连年萎缩,而“论斤卖”的市场却在不断壮大。“书一定不能卖”,成为越来越多书店经营者的选择。
应该说,“按斤卖书店”的快速增长,不能简单用读者“求新”的心态来解释。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在调查中,青年报记者看到一本大型画册《海上画卷》,标价380元。在老张的店里,美术书每斤20元,这本画册重6斤,120元。同样的相册记者曾经在一家“特色书店”看到以7折出售,114元。而且中国的书一般不是用西方国家常用的轻质纸做的,所以书很重,那些大图画书“重如砖头”。换句话说,“按斤卖”一般比打折的书要贵。
即便如此,“按重量卖”还是比打折卖好。知情人告诉记者真相。其实书店经营者在玩一种“消费心理”的游戏。“特色书店”五折对于读者来说可能太贵了,因为毕竟是滞销库存书。但是按重量来说,20块钱一斤也不觉得贵,因为读者觉得一本书不是几斤。“正是读者的这些‘消费错觉’让他们选择了‘秤砣书’。当然,这也让老张和这些人赚得盆满钵满。
虽然对收入讳莫如深,但老张也承认,这家每天能出500斤书的书店,能让一家人过上小康生活。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库存书的进价普遍极低,有的低至1折,而一些大型书市的发货价可能只有0.5折到0.7折。以《海上画卷》为例。如果老张以1(折合38元)的折扣进口,以1.20元的价格出售,一本画册就有82元的利润。这样,一天至少能赚几千块。
这种收入远远超过其他一些商业领域。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很多书商已经下定决心“将‘按重量称重’进行到底”。
[棘手]
副产品:盗版书趁机入室。
如果说,按磅卖书的书店为“消灭库存书”运动做出了一些值得骄傲的贡献;我玩的“消费心理学”这个游戏,虽然赚了不少钱,但是很公平。但在调查中,记者意外发现了一个实招——书店里最可耻的东西,盗版书。
在浦东的一家书店,记者看到了杨澜的一部全集。这四个字印在书脊上,显出一副疑神疑鬼的样子。但问题是,只要稍微关注杨澜的人都知道,杨澜从未出版过全集。这部《全集》对于不熟悉杨澜但想了解杨澜的人来说,显然是海贼的杰作。还有一本书是《名医养生》和《名医大会诊》的合集。
稍微了解市场的人都知道,栏目和栏目之间是竞争关系,这种聚会是最忌讳的。
这家书店的店员对记者的提问非常警觉。他们说不知道这些盗版书的来源,但是在库存书批发商发的货里。知情人士透露,如果把出版社、民营书店、存量图书交易市场和“按斤卖书店”看作一条产业链,那么盗版书就是这条产业链的“副产品”。“一般来说,出版社不会卖盗版书。盗版书混进这个产业链,大部分应该在交易市场。”
在一些书店,记者看到盗版书至少占到了销售供应量的20%。与库存图书相比,盗版书的进价更低。当盗版书被视为正版库存书时,书店经营者显然有更大的利润。“半正版、半盗版”已经成为“按斤卖书店”的公开秘密。
比起那些三轮车装满盗版书在城市角落里叫卖的不法商贩,书店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模式显然更具隐蔽性。这也使得人人喊打的盗版书可以进入房间,享受与正版书同等的待遇。
但无论如何,盗版书的出现让“按磅卖书店”的名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这种质疑可能是毁灭性的。起初,人们可能会把按斤卖的书店视为书店界的新奇事物,视为解决库存图书问题的伟大创造,但一眼望去,却发现它们不过是卖山寨货的唯利是图的小贩,只是换了个档次而已。
[算盘]
样本:大型画册《海上画集》
价格380元
掌柜进价:一般书市发货价只有0.5%到0.7%。即使以1%推出,进价也是38元。
●打折销售(按照市场上通常的折扣计算):
380元× 3折=114元(个)
心理分析:一般来说,如果“特价书店”打五折,读者会觉得太贵了,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书终究是滞销的。
●称重并出售:
每公斤20元×6公斤=120元(b)
心理分析:一斤30元不觉得贵,因为读者的印象是一本书没几斤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