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的主要经历

葛洪出生在江南。13岁,丧父,家境贫寒。他靠砍柴换纸和笔挣钱,下班后抄书学习,经常到深夜。所以村里人称他为抱园人,于是他以“抱园”为名。他性格内向,不善于交友,只关起门来学习,涉猎广泛。祖上在三国吴时,先后担任御史丞、吏部尚书等要职,被封为寿县侯。他的父亲毛继续为吴效力。吴死后,一开始在晋做官,最后迁到少陵郡,在那里做官而死。赞的第三子葛洪受到父亲的宠爱。十三岁那年,父亲去世,他从家庭中跌落。他“饥寒交迫,俯首耕田,承星骑草,从不进攻。”.....降薪卖了给纸和笔,在牧区扎营,用柴火写书。.....总是缺纸,每次写都有字反复,人家看得懂。“葛洪波的祖父葛玄,师从炼丹大师左慈学习道教,并将炼丹术传授给弟子尹正。葛洪在16岁左右拜郑为师。因为他致力于学习,所以很受尹正的器重。尹正的神仙思想和隐逸思想对葛洪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后,他有意退隐山林,研究炼丹,著书立说。

十六岁开始读《孝经》《论语》《诗词》《易》等儒家经典,特别喜欢《神仙修炼之法》。自称:少善魔,负步,不畏艰险。每次听到不一样的东西,都觉得开心。我不为我破碎的笑容感到难过。在向尹正学习炼金术后,他受到了高度重视。据说“弟子五十余人,但只有其余的看过当时的经典,黄三的内文和枕中五行,其余的不准看这本书的第一个书名”。

西晋泰安元年(302年),他的老师知道了姬姓天下大乱,江南将要沸腾,就带着弟子入朝,往东边的霍山去了,葛洪却留在丹阳。金永兴元年(304年),葛洪加入了吴兴太守谷米的军队,并担任大将军、校尉。因在施秉抗击农民起义军有功,被封为“富博将军”。次年,石冰事件平息,葛洪辞职去洛阳寻找炼丹术之书。由于在江东作乱,他的归程被切断,滞留在徐、虞、荆、湘、江、广州之间。泰安二年,张敞、施秉起兵,都督洪仁为大将军。由于他积极镇压叛乱,他搬到了富博。事变平定后,洪“奋不顾身,卸甲而去,洛阳寻异书,不计功勋。”但因“全国大乱(指“八王之乱”——领袖注),北路不通,陈敏反江东,归土格。”就在这左右为难的时候,恰巧他的老朋友韩吉是广州刺史,要他参军,担任先遣。葛洪以为可以避免南方的混乱,于是欣然前往。没想到,韩吉被他的敌人李国杀死了,所以他在广州呆了很多年。深感“荣者势利,臂如送客,既甚不寻常,不可留。”隆隆作响的会消亡,辉煌灿烂的会消亡,如果有春花,也会在一瞬间枯萎。如果你不喜欢它,你就会失去安宁。遗憾、恐惧和颤抖,什么都不说是不够的。“这是抛弃世俗事务,决心在乔松的方式,采取食物和滋养自然,实践玄学和宁静。于是他拜师鲍敬,跟随出家,深得鲍敬器重,并许配给女儿包谷。建兴二年(314),回到家乡,隐居山林继续写《抱朴子》。

建兴四年(316),还桑。东晋建国后,他铭记旧功,封关内侯为二百邑。咸和初(326 ~ 334),司徒王召填州主簿,调司徒魏,迁咨参军。甘保还推荐他为散骑常侍,收到了很大的作品,但洪不肯辞官。泰宁三年(325),好友甘宝极力推荐他担任国史官,坚持不上任。后来生活所迫,他当了顾问,参军了。而我一听说脚趾头出朱砂,就求了一句,于是领着子侄们一起去了。

仙和二年(327年),葛洪听说交趾产朱砂,请求任命为勾楼(今广西北流县)。经皇帝许可,他南下赴任,途经广州,与邓岳刺史会面。邓告诉葛,他所管辖的罗浮山有一个叫仙人洞的地方。相传秦朝的安其盛在此山吃了九根菖蒲,升天了。邓岳表示愿意为他提供在这里炼丹的原料,于是葛遂决定停止赴约,隐居罗浮山。与此同时,提议葛洪为东关太守,但葛辞职了。他在朱明洞面前建南安,练炼丹,著书讲学。因为读书人越来越多,修建了东、西、北三座寺庙(东九天寺、西黄龙寺、北脆泥寺)。南下广州,是邓岳刺史留下的,却以罗浮山炼丹告终。在山中的岁月,我一直悠哉悠哉,作品层出不穷。卒于东晋兴宁元年(363),享年81。

相传葛洪夫妇还在南海西樵山和广州粤港医院(今三元宫)学习炼丹和医学,并经常在民间行医。葛洪一生著述颇丰,《抱朴子》是他的代表作。本书分为内外两部分。内篇共20卷,论述神仙方子,养生延寿,祛邪却除邪,总结了晋代以前的神仙方子,包括守一,行气,导等。,为医学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外篇,50卷,论述世事得失,世事隐晦,阐述其社会政治观。该书将神仙道教理论与儒家思想联系起来,首次将儒道两大哲学体系融为一体。抱朴子的出现对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