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硕士山做隐士,10年花了350万才出山。现在怎么样了?
北京大学硕士王青松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的人生与常人不同,人们不理解他的选择。他从北大硕士变成山里的“农民”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最爱,大学创业存财。
也许大多数人现在不知道王青松这个名字。他出生在河南洛阳新安县。这个名字在当年因为他的杰出成就而广为人知。当时高考只恢复了几年,王青松顺利考上了北京大学国家政治系79级,当时在家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他的成绩一直很突出,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学生。成功考入北京大学后,王青松一直是众多学生中的佼佼者。他的同学甚至评价他有当权的气质,对他也持非常尊敬的态度,连导师都对他肃然起敬。
他之所以有这样的“威望”,取决于他个人的优秀。那时,22岁的王青松曾是河南信阳的一名机要干部。他还说,这份工作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这个工作性质有些不同,要求是只看个人的工作能力和实际效果。这份工作也给他带来了满满的自信和收获。
当时他的工作是背古文和电话号码,这对于性格和学习一直很优秀的他来说并不难,而且完成的很好。正是因为这段工作经历,他比其他同学更有资本,所以一入学就直接当上了团支书,这也是老师和学生对他又敬又畏的原因之一。
在1985的全民养生热潮中,王青松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在国家还处于低消费水平的时候,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所大学的“创业”也是他人生的第二次转折。
王青松的家离著名的白马寺很近。他从小就被教武术。正是因为这段经历,他接触到了老庄的学说,也对养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北大学生日常学习任务重,精神压力大。
王青松的保健很有效,所以他在校外开办了一个保健班,学费是每人10元。这个价格在当时并不低,也正是因为这次“创业”,他积累了百万财富,也认识了妻子张梅。
住在深山里,过着“隐士”的生活。
人生无常,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王青松的早年堪称辉煌,但从北大毕业后,他的学术道路似乎并不太顺利。毕业后获得了留校资格,加上校外创业积累的大量财富,所有的同学和导师都以为他的人生一定会越爬越高,但是1990之后,他看起来就不像了。
第一次报考博士,单科和总分都是第一,但是没有被录取,让他很沮丧,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而是第二年报考了法律系,还是没有被录取。这两次失败后,他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联系自己喜欢的保健,也无法让自己平静下来。他以为自己内心需要什么,想要追求一片宁静的蓝天。
有了这个想法,他再也按捺不住内心了。他妻子张梅的父亲在京冀交界的山区有一栋老房子和十亩地。经过一番商量,妻子毅然辞去了1998大家眼中的“铁饭碗”,义无反顾地来到了这个山区。两年后,王青松也去了山里。他们的目的是给孩子们一个纯净无瑕的成长环境,同时满足他们的愿望。
这种远离社会的生活并没有困扰夫妻俩,反而很享受。他们用手头的资金承包了2500亩地,还开垦了不少地,种庄稼供一家三口吃喝,养牲畜。他们的儿子每天和山羊玩耍,自称“山羊司令”。夫妻俩能感觉到儿子是幸福的,所以更认同这样的生活。王青松还自豪地说,他已经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链。
更不能理解的是,他认为雇佣的工人对他们造成了污染,因为外面的世界被污染了,他还严格要求工人不能吸烟,不能过夜,所有外来的东西都要带走。
他还无理要求这些工人给他们带来了污染,要给他们相应的补偿,要三年才能拿到工资。这个想法让人哭笑不得,每个人都怀疑王青松的大脑是否不正常。
现实问题,回归社会
当时一起从北大毕业的同学,大多也是社会上的佼佼者,也是社会层次较高的人。当他们听说过去轰动一时的王青松现在隐居在深山时,他们都很惊讶。他们对他的做法极为不解,深感惋惜,但他总是说:“没事,我很好!”
王青松的儿子王小语一天天长大。当时住在山里的初衷是为了孩子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为了儿子的成长回报社会。虽然他的父母都是高材生,但没必要担心他儿子的教育问题。
然而,王青松认为,他的儿子应该有自己的选择,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是他自己的权利。另外,在11花掉350万积蓄后,他们两个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因为种种原因,一家三口在2011回归社会。
本来我以为夫妻的深山生活只是一种人生体验。没想到王青松说,这次出山只是为了儿子不与社会脱节,是临时措施。有一天他会回到山上。看来他很喜欢也很向往深山生活,向往的真的是桃花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我们不多评论。对于王青松早期的成就,最终的归宿可能会让我们有点惊讶和失望,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这才是完整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