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的保健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秋季均衡调养的关键在于“养”,促进人体生命能量的汇聚和储存。《黄帝内经》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阳主毛发生长发育,对应春长夏长,所以春夏以“养阳”为主;阴平衡运化,对应长夏,所以长夏以“养”为主;阴主敛收,对应秋收冬藏,所以秋冬以“养阴”为主。滋阴是“养收入”的关键,秋季更有助于人体与自然界万物对应,保持人体内外平衡和谐的状态。所以“养阴”是秋季养生的根本。一、秋季养生的基本原则:

气候学上,从立秋到秋季初霜节气需要三个月。但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仍处于立秋后的三伏天,中医上把立秋到白露这段时间划分为长夏,只有过了白露才能真正入秋。《黄帝内经·苏文·四季调灵》说:“秋、三月谓之平静,天气急,气氛明,你早卧早起,与鸡同乐,使你心境平静,秋刑缓,心态收敛,使秋气平静,肺气清朗。这个秋天的空气是一种回应,也是一种提高收入的方式。反过来的话会伤肺,冬天会拉稀,服务西藏的人少。”古人把秋天称为“宽容”,意思是自然界的万物经过一个夏天的生长已经成熟,处于一种包容、平和、富足、等待收获的状态。秋天天气晴朗,刮风下雨,地面比较干燥。在这个季节,人们应该早睡早起,这似乎和鸡的活动规律差不多,这样才能保持心态平和。同时,秋收时,尤其要注意收敛自身的空气,不要使心神失控,以免漏气,从而减轻秋季冷空气对人体的不利影响。秋季要符合“收”的原则,以“养阴”为根本,否则首先损伤人的肺气。由于肺和大肠由表及里,秋季肺气受损,冬季易患肠道疾病,会进一步影响冬季藏精功能。秋季养生要以滋阴敛阳,平衡脏腑为主。其总的原则是:滋阴润肺,滋阴润燥,滋补肝肾,健脾养胃。

(1)滋阴润肺:

中医认为,肺精脏,喜润恶燥,秋季主气为燥。燥邪侵入人体,最容易损伤阴精(即精血津液)。阴精不足会使五脏系统中的肺首当其冲受到伤害,所以出现口干咽痛、干咳少痰、粘痰、痰中带血等肺阴虚症状。因此,秋季养生要以养阴润肺为主,只有秋季注重养阴润肺,人体才能在燥邪横行的情况下,仍然保持阴阳平衡和五脏安宁。

(2)滋阴润燥:

干燥在秋季最为丰富,不仅会损伤肺,还会进一步影响其他器官。比如肺和大肠为表里,燥邪入侵肺会进一步损伤肠液,肠液不足往往会出现大便干燥、便秘等症状。中医认为肺主皮毛,开窍于鼻。所以干燥很容易引起鼻子干燥、皮肤干燥、头发干燥等一系列干燥症状。预防和治疗这些干燥症状的关键在于滋阴润燥。所以养阴润燥也是秋季养生的主要原则。

(3)滋补肝肾:

中医认为,肾主人体之精,肝主人体之血,精血属于人体之阴。滋补肝肾可以使人体精血充足,从而起到“养阴”的作用。秋季干燥往往会损伤人体的阴气,进而损伤肝肾。所以秋季要加强滋补肝肾。肝肾功能正常,精血自然充足。此外,秋季滋补肝肾,可以为冬季阳气的聚集和春季阳气的生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四季养生非常重要。

(4)健脾养胃:

漫长的夏季湿气过重,最容易伤脾。漫长的夏季调养不当,往往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降低肠胃免疫功能。秋季,如果饮食不当或腹部受凉,就容易患上肠胃疾病。健脾养胃也有助于人体精气的吸收、运输和储存,使人体在冬季有足够的精气可以收集,秋季健脾养胃会为冬季储存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因此,秋季保健应以健脾养胃为主。

二、秋季心理平衡:

秋季心理平衡应以《黄帝内经》所强调的“聚气”为基础:“使志平和,以延秋刑;收敛使秋平静;没有野心,这样肺就清了。这个秋气应该是养和收的方式。“秋天,只有保持自己的情绪稳定,才能克制自己,符合秋天的‘增收’之道。

(一)秋季心理平衡的核心——讲和;

《黄帝内经》中说:“守神在内,则安于病中”。秋天,一切自然之物的阳气开始向内汇聚,人体的精气也顺应自然之势,由表及里汇聚于脏腑。如果脏腑充满活力,五脏平衡和谐,任何疾病和邪恶都会被排斥在外,人体就会平衡健康。要达到“收敛精神”和“精神内防”的良好状态,关键是要“使自己的心态平和”,即始终保持平静安详的心态。只要心态平衡,人体的元气就会随着自然力的汇聚而不断汇聚到五脏,五脏的精气就会不断丰富,自然就会达到“藏神于内,安之不病”的理想状态。只有保持平衡的心态,才能有效减轻秋季冷空气对人体的伤害,使人体在万物凋零、萎靡不振的环境中依然充满生机和活力。

要想“让自己的心态平和”,首先要保持一种正念,时时处处保持正念,这样才能在逆境中发现优势,在沮丧中看到活力,从失败中创造成功。所以,只有对的心,才能让你安心。另外,一定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对自己、对亲人、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对自然界的万物都要感恩。只有感恩才能忘记自我,只有感恩才能放下一切,只有感恩才能包容一切,只有感恩才能真正“讲和”。

(二)秋季心理失衡的根源——抑郁

秋对应肺,肺以“忧”为旨。秋季燥邪侵肺,不仅会造成生理失衡,还会造成心理失衡。秋天的秋风秋雨常常让人感到悲伤。“愁”字由“秋”和“心”两个字重叠而成。这种秋天草木凋零的萧条景象,会进一步加剧人们的“忧郁”心态。所以人在秋天的情绪变化往往表现为“忧郁”,所以“忧郁”是人在秋天心理失衡的主要来源。

中医认为心喜,属火;肺忧将,属金。火能胜金,所以中医认为“喜胜忧”,欢喜之心是“抑郁”的天然解药欢喜之心一定是从里面来的,那些让人发笑的笑话只能让人开心一会儿。对于忧郁的心境,不过是“举汤止沸”和“挠靴”罢了。真正的快乐来自于“无私,利人”。人无私自然无欲,无欲自然无忧。只有懂得感恩,才能真正造福他人,只有真正造福他人,才能永生幸福。

总之,秋季养生重在心理平衡,心理平衡重在“三心”。只要你处处保持一颗正念、感恩、喜悦的心,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季节如何交替,人的身心永远是平衡健康的。

三、秋季行为平衡调养:

行为平衡护理的根本原则是“与时俱进,顺势而为”。秋季行为护理要遵循大自然的“养收之道”,身心平衡,身体健康,反之则身心失衡,疾病比比皆是。那么,什么样的行为才能符合秋天的“增收之道”呢?

(一)早睡早起,鸡快乐:

也就是早起早睡。早上起床的时间和鸡叫拍动翅膀的时间差不多。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外泄转为内敛,每天早睡可以顺应阴精收藏的趋势,防止阴精外泄;每天早起可以顺应阳气的松弛趋势,使肺气得到舒展。医学专家对冠心病、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的发病时间进行了调查,发现这类疾病在秋季发病率较高,发病时间多在长睡眠的后期,即早晨。秋季早起可以减少或缩短人体血栓形成的机会,可以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一般来说,成年人在秋天应该每天睡八个小时左右。根据秋季人体的生理规律,9-10点入睡,5-6点起床比较好。当然也可以根据个人生活习惯和工作性质稍作调整。

(2)捂春冻秋,不会引起杂病;

中医认为,春季缓慢减衣适当保暖,有利于阳气由内而外的生长;秋天慢慢加衣服适当感受一下寒冷的刺激,有利于人体阳气由表及里的收敛。所以,古人春秋养生之道是“盖春冻秋,不生杂病。”

中医认为,秋季的降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人们要根据身体对寒冷的承受能力逐步添加衣服,以适应外界气候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是一见冷就马上添加衣服。适当的冷冻可以增强人体对环境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对保持身心平衡大有裨益。过早穿上厚重的衣服,不让身体感受到适度的寒冷刺激,会削弱身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反而会让身体变得更虚弱、更娇弱。当然,“秋冻”也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一定要以适度为原则,尤其是对病人和年老体弱者。我们要随着每天早中晚的气温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预防感冒和伤风。

(3)适度休息和休息,保持活力:

秋天是自然界阳气消失,阳气收敛的季节,所以人体的元气也要向内聚集。所以秋季的元气的保养,要以元气的保养为基础。秋季适当的保健可以使人体在春夏散发的活力得到储存。秋季养生不当,会进一步消耗人体本已匮乏的精神。所以秋季的“养与收”对于维持人的生命本质是非常重要的。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过度劳累”是人类精神最容易消散的方式。秋冬是汇聚和收藏的季节。这个时候“过劳死”无异于自残,自杀自己的生命。“过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疲劳、劳累、住房疲劳。压力,又称紧张,精神紧张,过度思考,情绪不稳定,过度用脑,都会让人疲惫不堪;体力消耗又称体力消耗,过度的体力劳动、长时间熬夜、睡眠不足会使人体力透支,失去活力;家务劳动也叫过度性交。自然界的一切都遵循着自然力的“增长和聚集”趋势。春天,万物复苏。这个时候植物开花授粉,动物发情,秋天植物结果,动物保存能量。可见动植物都是按照自然的方式进行调理的。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理应顺应自然规律。秋冬季节主要是养和收人体的精气。此时最禁止房事过度,以免肾精散失。

可见,劳动耗能量,劳动耗气,劳动耗精。如果精神不断消散,人的生命力就会下降,人必然会虚弱、生病;顺势养生,适当的休养生息,就会保持人的精气神,人的精气神就会充足,必然会导致脏腑平衡,身心健康。

(4)自我按摩,平衡脏腑:

中医养生强调秋季以肺防燥,秋季以肾为本。因此,秋季调节脏腑平衡的关键点在于肺和肾。

1,擦胸润肺:

胸部是心脏和肺的所在地。用自己的手和手掌摩擦胸壁,有利于肺气的宣降,可以起到养肺润肺的作用。具体操作方法是:坐直,先搓手掌,再在掌心涂上适量的沫沫霜或玄参沐浴露,即从左至右交替搓胸部皮肤,重点是锁骨以下和乳房以上的区域。当皮肤感到发热时,可以停止揉搓,将手掌放在左右胸壁前,用手热敷,促进中药营养成分向体内渗透。擦胸和捂胸可以交替重复。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钟。

2、搓肾巩固法:

肾是人的先天之本,也是人体活力的生化之源。秋冬补肾符合自然收藏的趋势,所以其效果会事半功倍。古往今来,养生专家推崇的补肾固本法,就是搓肾。搓肾固本法简单有效,秋冬是搓肾补肾的最佳季节。具体方法是:坐直,将适量的陌陌霜或玄参沐浴露涂于双手掌心,然后双手掌心以平行于脊柱的方向上下摩擦。手累了,就用手掌捂着肾脏,让肾脏暖和起来,促进中药成分渗透到体内。所以搓肾和捂肾交替进行。如果搓肾,用玄参浴泡脚,效果会更好。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钟。如年老体弱,怀抱~ ~

残疾人也可以让别人帮着揉揉肾。

除了揉胸肾,还可以根据身体情况按摩揉腹、揉脚、揉脊柱等其他部位。时间可以自由控制,强度以不觉得累为准。按摩要以摩摩膏或玄参浴为按摩介质,既能保护皮肤,又能通过按摩和手部热敷促进中药营养成分的吸收,从而更好地达到调节脏腑平衡、维护身心健康的理想效果。

四、秋季饮食均衡调养:

(一)一般饮食平衡调养法:

秋季应贯彻“秋冬养阴”的基本原则。宜多吃滋阴润燥的饮食,如银耳、芝麻、黄豆、梨、甘蔗、葡萄、香蕉、莲藕、菠菜等。,防止秋燥伤阴。

1、银耳:又名黑木耳,素有“菌中之冠”之称,味甘,性平,入肺、胃经。具有补益气血、滋阴润燥的滋补功效。银耳营养价值高,具有扶正固本的作用,是高级滋补佳品,含有蛋白质、脂肪、多种氨基酸、矿物质和肝糖。银耳蛋白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银耳中含有6种。对肺热咳嗽、肺干咳、阴虚火旺、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免疫力低下、体质虚弱、内火旺盛、痨、癌、月经不调、胃炎、便秘等疾病有很好的调理作用。所以银耳堪称秋季养生的最佳食物。

2.芝麻:芝麻一直被认为是延年益寿的食物。味甘,性平,入肝肾经。具有补肾健脑、滋阴润燥的营养功效。富含蛋白质、脂肪、钙、磷等微量元素,尤其是铁。此外,芝麻中的脂肪大部分是不饱和脂肪酸,对老年人的保健具有重要意义。常用于老年人阴道液不足引起的便秘、皮肤干燥,肝肾精血不足引起的头晕目眩、头发早白、腰膝酸软的护理。所以秋季滋阴润燥要多吃芝麻。

3、黄豆:被誉为豆中之王,其味甘、平,入脾、大肠经。具有健脾、广中、润燥、利水的营养功效。大豆富含蛋白质等营养成分,营养价值优于动物蛋白。医学研究证明,大豆对预防儿童佝偻病和老年人骨质疏松非常有益。大豆一年四季都可以吃,秋天吃有很好的滋阴润燥的功效。

4.梨:有“百果之宗”的美誉。性寒,味甘,微酸,入肺、胃经。具有生津润燥、滋阴润肺、清热化痰的营养功效。对肺热咳嗽、老年性咳嗽、支气管炎、咳嗽痰稠或无痰、肠燥便秘、咽干痒、目赤肿痛、消化不良、麻疹等有很好的调理作用。如果在秋季用菱角、蜂蜜、甘蔗等榨汁服用,效果会更好。但脾胃虚寒者不宜多食。

5.甘蔗:味甘、涩、平。具有和胃止呕、清热解毒的营养功效。对津液不足引起的咳嗽少痰、口干、口渴、便秘、恶心、干呕等症有很好的调理作用。甘蔗是秋季滋阴生津的最佳食物。

6.葡萄:营养丰富,酸甜可口,味甘酸,入肺、脾、肾经。具有滋补肝肾、补益气血、生津利尿的功效。常用于气血虚弱、肺虚、咳嗽、心悸、盗汗、风湿关节痛、水肿、脾虚气短、乏力、水肿、排尿困难等症的食疗和调养。葡萄能养阴解烦,尤其对暑热口渴的人效果更好。经常食用对神经衰弱、疲劳有很好的滋补作用。葡萄晒干后,铁和糖的含量相对增加,对儿童、妇女和体弱贫血者是很好的滋补品。但糖尿病患者不宜多吃。

7.香蕉:香蕉素有“智慧之果”之称,味甘,性寒,入肺、肠。具有清热、生津止渴、润肺通便的营养作用。香蕉营养丰富,富含氨基酸、维生素和钾、镁、钙、铁等重要矿物质。可用于热病、口干烦躁、咽干咽痛、大便干燥、痔疮、便血、上消化道溃疡、酗酒、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患者的食疗和调养。因为香蕉可以润肺通便,所以秋天吃香蕉可以预防秋燥。因为香蕉可以缓解抑郁,所以欧洲人称别人为“快乐水果”。因为香蕉性寒,所以不适合脾胃虚寒、便溏腹泻的人食用。因其含钾量高,急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者慎食。

8、莲藕:味甘、性平,入心、脾、胃。具有除烦开胃、健脾养心、养血生肌、止泻的营养功效,适用于肺热咳嗽、烦躁口渴、脾虚泄泻、高热、高血压、肝病、呕血、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食欲不振等疾病的食疗和调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莲藕适)清热止渴,活血生肌。长期服务是令人愉快的。”

9、红薯:又名番薯、地瓜、地瓜等。,其味甘,性平,归脾、胃、大肠经。具有补气健脾和胃、养心安神、滋补肾阴、消疮消肿、润肠通便等多种营养功能。对痢疾、湿热、黄疸、遗精、淋证、血虚、月经失调、积酒泄泻、小儿疳积等症有很好的护理作用。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红薯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对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还能调节人体酸碱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力。此外,它的钾、钙、镁含量也比较高,特别适合慢性病患者食用。秋季是红薯成熟的季节,红薯自然是人们秋季食用养生的最佳选择。

10、菠菜:性凉,味甘、辛,入肠胃。具有养血、止血、益五脏、疏通血管、止渴、润肠、滋阴、平肝、助消化的营养作用。对于高血压、头痛、头晕、风火目赤、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呼吸和肺部疾病、便秘等疾病有很好的调养作用。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菠菜中含有大量的抗氧化剂,能有效清除人体内的自由基,具有延缓衰老、防止记忆力下降、预防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多种食疗作用。此外,菠菜中含有的酶能促进胃和胰腺消化液的分泌,能刺激食欲,帮助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