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分类)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藏书(明代永乐大典次之)。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始编纂,历时九年完成。* * * 3503册,79337卷,36304册,近230万页,约8亿字。整套书收录了先秦至清初大部分重要古籍(部分为禁书),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所有学术领域。

整套书分为经、史、书、集四个部分,共44类。还包括《论语》、《大学》、《孟子》、《中庸》、《周易》、《周立》、《礼记》、《诗经》、《孝经》、《尚书》、《春秋》、《史记》、《尔雅注疏》、《说文解字》。

[编辑]

《四库全书》编纂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朝廷设立“四库全书馆”负责编纂《四库全书》,由乾隆六子颜勇任馆长,任命长公主余敏忠为社长,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为副社长,并召著名学者纪昀为主编,开始编纂这部卷帙浩繁的书。陆、孙士毅、戴震、周永年、邵等学者也参加了编纂。有3600多位学者、学者参与编纂并正式上市,有3800位文案。

《四库全书》收录了当时全国各地收集的流通书籍、清代朝廷收藏的书籍和《永乐大典》编纂的善本。据统计,仅藏书数量就达13501。经过筛选,这些书是按照“书目书”和“书目”收集的,其中“书目书”并不记载整本书,只是摘录部分内容,而“书目书”是经过整理、校勘、考证后,以特定的格式复制保存,复制后还要与原文反复校勘。最后是3461本书。

为了美观和易于识别,《四库全书》采用分色装饰,经线为绿色,历史为红色,分系为白色(或浅蓝色),收藏为灰黑色。四种颜色的确定取决于四个季节:春、夏、秋、冬。因为《四库全书》的目录是全书的大纲,所以采用了代表中央的黄色。

乾隆四十九年(1784),四套书陆续完成,全书七册,分别存放在北京故宫的文远阁、京郊圆明园的文远阁、奉天宫(今沈阳)的文水阁和承德避暑山庄的金文阁,合称“故宫四院”(或“北四阁”)。文宗阁建于镇江金山寺,文慧阁建于扬州大观堂,温岚阁建于杭州西湖宫鼓山圣音寺,即“江浙三阁”(或“南三阁”),各有一份。一份副本保存在史静皇家艺术学院。其中文远馆完成最早,校勘更精,字体更工整。

乾隆五十二年(1787),乾隆皇帝发现部分书籍在《四库全书》中有谤文,于是下令对《四库全书》进行重新检查,最终删除了11册史书异同记录。不过,这11本书虽然从《四库全书》中删除了,但仍然存在于宫中,并未被销毁。这11本书有9本至今还在流通。

嘉庆八年(1803),纪昀主持了《四库全书》官书最后一部分的补充工作,进一步完善。

[编辑]

删改古籍

清廷在编纂《四库全书》时,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用所谓的冒犯性文字,查禁了大量明清古籍。见四库禁书。以及大量篡改古籍,如岳飞名句《满江红》“饿了吃猪肉,笑了渴了喝匈奴血”。“葫芦”和“匈奴”在清朝是禁忌,于是四库的图书管理员把它改成了“饥食、食肉、谈笑”。张孝祥的名篇《六国之歌,望长怀断臂》中描写孔子故里被晋人占领,“在陆地上唱歌也是有猫腻的”。其中“腥味”为禁忌,改为“亦枯”等。

[编辑]

《斯Ku全书》的命运

《四库全书》成书二百年来,中国历经动荡,《四库全书》也历经沧桑,许多手稿毁于战火。其中国源馆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攻占,圆明园焚毁时被焚毁,而文宗和文慧馆在太平天国运动中被毁。杭州文澜阁图书馆大楼在太平军第二次攻占杭州时1861倒塌,《四库全书》散落民间。经过图书馆藏书家丁兄弟的清理、整理和补充,原书的四分之一被抢救出来,于1881再次存放在修复后的文澜阁。民国时期温岚馆再次大规模修缮,目前大部分内容已修复。所以《四库全书》现今仅存四册,其中文远馆原藏于北京故宫,后经沪宁转运至台湾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是保存较为完好的一部)。文岁阁在1922年差点卖给日本人,后从沈阳故宫转移到兰州,保存在甘肃省图书馆。金文馆现在保存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而不完整的温岚馆保存在浙江省图书馆。

1966 10为了保护《四库全书》的安全,在中央有关部门的协调下,辽宁省秘密将《文岁阁四库全书》运至兰州,藏于深山之中。目前辽宁有关人士为了“书亭合一”,要求归还。甘肃也建了图书馆加强保护。温穗阁《四库全书》的最终归属还不确定。

民国初年,商务印书馆影印了第一批四库全书善本。台湾省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了葛的《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把它缩小了。从65438到0999,上海人民出版社和香港中文大学分别出版了葛《四库全书》的电子版。

==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官方修订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

据《文锦阁集》记载,该书收录了3450种经、史、子集书,79072卷,36000余册)。

“文房四宝”的名称起源于初唐。唐初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四叠,称为“文房四宝”或“文房四宝”。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籍分类的主要方法,基本涵盖了所有古籍,故称“全书”。

清朝乾隆初年,学者周永年提出儒藏论,主张将儒家著作集于一身,供人借阅。这一理论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响应,是编纂《四库全书》的社会基础。乾隆三十七年(1772)十一月,皖籍学者朱军提出编纂《永乐大典》的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随后他下令用“各省所收,武英堂各官所刻”的书来编纂佚书,称为《四库全书》。这样,《永乐大典》的编纂就引出了编纂《四库全书》的庞大工程,成为编纂《四库全书》的直接原因。

《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分为四步:第一步是藏书。藏书工作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历时七年。清廷为了表彰入册者,还制定了授书、诵经、登记姓名等办法。:“奖书”,即入书500种以上者,赠书一本《古今图书集成》;阅读超过100种书籍的人将获得一本《裴云纹赋》。“题字”,即凡入书100种以上者,择一本纯正醇厚之书,乾隆皇帝题写简末以示宠信。“登记”是指在摘要中注明收藏者或图书收藏者的姓名。在当地政府的大力协助和藏书家的积极响应下,藏书工作进展顺利,藏书12237册,其中江苏籍4808册,居各省之首。浙江有4600本,排名第二。私人藏书家如马玉、包世功、范和王等也入了许多书。

第二步,整理书籍。《四库全书》原版的来源有四:一是故宫藏书;二是清廷官员对书籍的修改;第三,各地藏书;第四,从《永乐大典》中辑佚的书籍。司图书馆官员对上述图书提出了具体意见,应予以抄录、刻制和保存。该抄的书才算合格作品,可以抄进《四库全书》。应该刻的书,被认为是最好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要抄成《四库全书》,还要单独刻成册,广为流传。应该保留的书籍被认为是不合格的作品,不能抄入《四库全书》,在《四库全书》目录中只有它们的名字,它们被列入目录。此类著作有6793种,93551卷,是《四库全书》收录数量的近两倍。对于应该抄刻的作品,要比较同一本书和不同本的差异,选择较好的书作为底本。一本书一旦被定义为四库基础版,就要经过一系列的加工,飞标和眉毛就是加工的产物。飞签,也叫夹签,是分局官员纠正错别字、写初步意见的笔记。这种注释常附在卷内,交编辑审阅。如果得到编审的认可,可以用笔触修改原文,否则不予修改。然后提交给主编进行三审。经过分析,主编可以不同意编辑的审核意见,而采纳分社负责人的初审意见。三审之后,提交朝廷。

第三步,抄写手稿。文案一开始来自推荐,后来发现这种方式有行贿受贿等弊端,就改成了考试方式。具体方法是:需要增加文案时,先发通知,报名者报名后,当场写几行字,看字迹是否正确,择优录取。考试方式虽然优于推荐方式,但也有一些不便之处。所以最后改成了从农村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中选,试卷上写字连的那个被录用了。这样,已经选择了3826人进行抄写,保证了抄写《四库全书》的需要。为了保证进度,还规定了抄写定额:每人每天抄写1,000字,每年33万字,五年1.8万字。五年期满,抄写200万字定为一等;抄1.65万字者,定为二等。按品级分别授予州童、州判官、县丞、主簿四个官职。如发现字体不整洁,记大过一次,罚款10000字。由于措施得力,奖惩分明,《四库全书》的复制工作进展顺利。每天有600人从事抄写,至少可以抄写60万字。

第四步,修改。这是最后一个关键工序。为了保证修订的顺利进行,四库全书馆制定了《功过处分条例》,规定错字如为原创,则免录;如果原文正确,确实是转录造成的错误,每一个错误记录一次;如能找出原错误,请签名改正,每处记功一次。在每一卷之后,都列出了审校的头衔,以明确他们的责任。分校的一本书,经过复试,两次通过,由校长阅批,最后装饰赠送。分校、重校、校长各司其职,确实对保证《四库全书》的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乾隆四十六年(1781),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临摹完成,并完成了装帧。然后又用了近三年的时间复制了第二、第三、第四本书,存放在文远馆、文水馆、文远馆、金文馆。这就是所谓的“北四亭”。乾隆四十七年(1782)七月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又抄了三份,分别存放在江南文宗阁、文慧阁、温岚阁的藏品中。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每本《四库全书》装订36300册,6752封。七馆的书都有印章,如馆藏首朱的印章,卷尾朱的印章。

《四库全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按内容分类,包括4个部分,44个纲,66个属。经学部包括易经、书、诗、礼、春秋、孝、五经、四书、乐、小学等10类,其中礼分为周礼、礼、三礼、通礼、杂礼六类,小学分为训诂、杂礼。史部包括正史、编年史、杂史、其他史、诏书奏折、传记、史籍、实录、时令、地理、官职、政书、目录、史评等15大类,其中诏书奏折又分为诏书和奏折。地理分10属,即宫疏、通志、都郡、河流、边防、山川、史迹、杂记、游记、外记;官类分为2属,即官制和官谏;政治类书籍分为6属,分别是总制、礼制、国家规划、军政、法规、考试;目录类别分为经典和金石学两大类。细分包括儒家、军事家、法家、农民、医生、天文算法、算术、艺术、音乐记录、杂书、小说家、佛教徒、道教徒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分为推部和舒舒两个属,算术分为数学、占侯和舒舒。目录分为三个属:器皿、食谱、植物、鸟类、动物、昆虫和鱼类;杂类分为杂学、杂考、杂论、杂篇、杂编、杂编六属;小说家类分为杂作、奇闻、猥琐语三属;该集包括《楚辞》、《别集》、《宗集》、《诗评》、《词曲》五大类,其中《词曲》又分为《分词集》、《词选》、《花刺》、《词谱韵》、《南北曲》五大类。以上类别除了张辉的小说和戏剧作品,基本包括了社会上流行的各类书籍。就作者而言,包括了女人、和尚、道士、太监、士兵、皇帝、洋人的作品。

当然,《四库全书》的内容也有不足之处:一是重视儒家著作,将其放在突出位置。把儒家经典放在四书之首,一般儒家著作放在子部之首。第二,鄙视科技作品。认为近代西方科学技术是“异端之最”,可以“师其术,禁其学而传之”。除了少数农民、医生、天文算法收藏的科技著作外,一般的科技著作不包括在内。第三,不接受戏剧作品和章回小说。第四,书中的文字可能会被删节或改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也是禁征结合的过程,也是大兴文字狱的过程。据统计,在10多年的图书改版过程中,共禁书3100余种,150000余册。《四库全书》收录的书籍中,也有不少删节或挖补。

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还编纂了《四库全书提要》、《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四库全书考证》、《五英店居延版丛书》等。这些书可以算是编纂《四库全书》的副产品。《四库全书提要》是《四库全书》的精华,全书473种,19931卷。对开本的大小和装订形式与《四库全书》相同。乾隆四十三年(1778),* * *抄了两本书:一本放在宫内御花园藻厅,一本放在圆明园东墙外的长春园潍坊书店。《四库全书》200卷目录是《四库全书》收录和保存的图书总目录。目录前有“例”,经史子集四部前有总序,大类前有小序。每本书下都有作者介绍、内容概述、版本源流等考证文本。由于这些考据词是纪昀、戴震、、邵等著名学者所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卷)是《四库全书总目》的删节版。它没有列出目录书,只列出了《四库全书》收录的书籍,每本书的摘要也比较简单。《四库全书考证》百卷,是《四库全书》官本的对应本,每本书校勘句的记载和编纂都要刻本,对修订古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五英典聚珍版系列”是用木活字印刷的。包括138种应刻在《四库全书》中的书籍。印了四种系列后,主持人金鉴认为木制活字花钱少,实用价值高,于是改为印刷出版。金简牍把木活字的印刷工艺写成了一本书《武英皇宫珍藏》,收入《四库全书》,是古代印刷史上的重要文献,被译成德文和英文,流传于世界各地。

《四库全书》编纂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第一,稳定的社会环境。写书时期,康乾全盛时期,世间万物,没有战争的干扰。四库官坐案前,已是10年,故无后顾之忧。第二,最高统治者的关注。从《四库全书》的酝酿到完成,乾隆李鸿始终参与其中,并由他精心策划。从藏书、选册、抄书、校书,乾隆李鸿一一提问,亲自整理。第三,强大的资金来源。《四库全书》卷帙浩繁,所需经费难以统计,清廷全部收下。第四,严密的组织体系。四库全书馆的最高职位是社长和副社长,多由郡王、大学士和六部尚书、侍郎担任。他们负责宰相馆内的一切事务,下设编译部、图书编辑部和制造监督部。编辑部负责所有图书的校对和分配,同时作为图书编辑部的分校;书法处负责全书的编纂整理;监督部负责武英堂书籍的印刷、印制、装订、整理等工作。文房四宝一共有360名库官,除了因故被免职、物理除名、转岗的。第五,破格招聘人才。四库全书馆是一座人才宝库,拥有一大批优秀人才,其中不少人是破格聘用的,如邵、、周永年、戴震、等。在进图书馆之前,他们不仅不是院士,戴震和杨昌林甚至不是学者,只是举人。人才的聚集为编纂《四库全书》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四库全书》编纂至今已有200多年。《四库全书》的发行量如何?七书中,文远馆、文宗馆、文慧馆已全部消失,传世的只有文远馆、金文馆、文水馆、温岚馆。文远馆现藏台湾省,金文馆现藏北京图书馆,文水馆现藏甘肃省图书馆。温岚馆最初在战争中受损,但后来被复制并基本完成,现在在浙江图书馆。

如何评价《四库全书》?虽然《四库全书》的编纂存在删节挖改内容等错误,但总体来说,应该是成功大于错误的。首先,它保存了大量的古籍,是古代文化的总结。《四库全书》的编纂为弘扬民族文化、传播古代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200多年来,战争结束后,如果没有《四库全书》这种藏书,古籍就会大量流失,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其次,古籍的校勘方法,特别是在编纂、校勘、书目、辑刻系列等方面,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在编纂方面,四库馆官从《永乐大典》编纂并收入《四库全书》的佚书有385种,不仅使许多人失传,在校勘上,四库馆官收集多本,精挑细选底本,为后人的校勘工作树立了典范。在目录学方面,《四库全书总目》的学术价值是古代任何官方和民间目录学所无法比拟的,其编纂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辑刻丛书方面,清代以《四库全书》为例,掀起了辑刻丛书的热潮。近年来,《四库全书》目录系列的出版和《四库全书》的续编,是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四库全书》优良传统的丰硕成果。总之,《四库全书》是18年70-80年代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超大型文化工程,在人类文化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