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禅文化的不解渊源是什么?
中国的茶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盛唐时期,僧人不仅喝茶,还种植和收割茶树。和尚喜欢喝茶有很多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在僧人的禅修实践中,具有提神醒脑的功效,可以防止禅修时“困倦”、“脱落”等不良情况的发生。此外,由于佛教有“禅无处不在”、“佛教与当下密不可分”的思想,许多高僧在传播禅宗精神时,往往以茶论道,以茶为“月指”,导致品茶与佛教精神有许多文化交集,如“去吃茶”、“一味禅茶”等。这使得喝茶的行为成为一种有文化内涵的活动。茶,原本只是一种饮料,逐渐成为一种具有东方特色的文化载体。
寺庙饮茶不仅仅是为了解渴,已经升华为人们对某种精神境界的追求。喝茶可以让我们放松安静,舒适快乐,摆脱世俗的杂念,让我们身心有安全感。所谓“饮鸩止渴”也是如此。佛教也是为了净化灵魂的凡间,从而达到明心见性,解脱生死的目的。所以单就这个目标而言,佛教和茶有一定的精神契合。所以自古以来和尚喜欢喝茶是很自然的。
据《茶经》记载,晋代时,僧人以敬茶作为寺中待客的礼仪。到了唐代,随着禅宗的盛行,爱茶崇茶的佛教风尚更加盛行。寺庙茶道包括供养三宝和招待香客。中晚唐僧人百丈淮海创立百丈清贵后,寺内茶道趋于规范。在安静古雅的禅堂里,茶是用来拜佛、净化心灵、待客的。所谓“焚香引静步,茶酌作净筵。”在唐代禅宗高僧的传记和语录中,如《五光会元》等,关于茶的记载较多,多以茶为问答,以明心性。可见茶在僧人生活中的作用有所加深。由于当时僧侣在文化阶层中的社会文化地位较高,一些文人、文化名人甚至官商都以结交优秀的僧侣为荣。在寺庙里模仿僧侣的生活方式被认为是一种非常优雅和高贵的象征,僧侣们经常用自己的茶招待客人和赠送礼物,从而带动了中国人喝茶。
在中国南方,几乎每个寺庙都有自己的茶园,许多寺庙的和尚擅长采集和饮用。所谓“名山名寺,名寺有名茶”,名山名茶相得益彰,著名的佛寺出的名茶更多。还有很多茶文化渊源很深的寺庙。
天台山万年寺,日本药茶的发源地,位于浙江省天台县万年山脚下。它起源于东晋,创立于唐朝。南宋时列为“五岳十寺”,极受欢迎。宋孝宗问:“世界上最好的寺庙在哪里?”学士宋之端答:“太平安乐,万古长存。”可见万年寺非同一般。据日本僧人现场绘制的寺庙地图显示,* *有40多个厅堂和房间。庙前有六角宝塔和宋初修建的放生池。兴衰之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剃一次的有500人。
万年寺在中外茶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日本僧人荣和道元先后来此拜师学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荣Xi大师(1141-1215)两次来到中国。容第一次来华是在大道四年(1168),先后在天通寺阿育王寺和明州(今宁波)天台山万年寺等地求学,直至11年回国。
容回国后,不仅研读佛教经典,还带回了宋代的饮茶风气。他兴致勃勃地研究茶的功用,并种下了从日本天台山、四明山带回来的茶籽。然后根据我国寺庙的饮茶方法,制定寺庙的饮茶仪式。他在晚年写的《吃茶养生》一书中说,茶“贵,通诸天之境,下辈为人。”每一个奶昔都是一种病的药,茶是百病的药。“茶又被称为‘天赐之物’、‘圣药之源’。因此,茶在日本迅速传播开来。
玉泉寺,当阳玉泉寺,诗中名茶之乡,因其怪石嶙峋、曲溪名泉、四季绿花葱茏、风景秀丽而被誉为“三楚名山”。山中所产之茶,外观驰名,色泽银润,清香淡雅,汤色微绿明亮,齿颊留香,回味无穷。玉泉寺,位于湖北省当阳市西玉泉山东麓,是中国“四大丛林”之一,始建于隋开帝年间(581 ~ 600)。佛教天台宗的创始人智者大师曾在此写下三部著名的天台宗。传说关羽和关云长皈依了佛教。寺前的珍珠泉水甘甜清澈,加上玉泉山的茶叶,味道尤其美妙。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过一首诗《答侄僧中伏赠玉泉仙人掌茶》,讲的就是这种茶。这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首诗。他的诗是这样的:《安塞人侄僧仲甫赠玉泉仙人掌茶序》听说荆州玉泉寺在清溪山附近,洞内常有乳洞。洞内有许多玉泉交流,包括大如乌鸦(一种鸭子)的白蝙蝠。根据童话蝙蝠,一只童话老鼠。千岁之后,身白如雪,栖居颠倒。喝牛奶长生不老。水边处处有茶有草,枝叶如碧玉。然而,玉泉巩峥经常采摘和饮用。年逾八旬,色如桃李。而且这茶香滑,与众不同。所以可以救活孩子,挽救生命。我到金陵旅游,看到侄儿的位置是中伏,展示几十件茶叶。双拳重叠,形似手,名为仙人掌茶。盖心过玉泉山,古末惊。因为他坚持住了,所以他给了一首诗,想回答,所以他做了这个作品。和尚后,他知道仙人掌茶起源于中伏禅和青莲居士李。
经常听说玉泉山,还有很多奶洞的山洞。仙鼠白如鸦,倒挂清溪月。在这块石头中间,玉泉不停地流淌。根克洒了金芳,拿来滋润筋骨。丛丛永远是翻滚的绿叶,枝桠相连。暴露在仙人掌下,似乎在拍崖肩。世人未见,其名必传。宗瑛是禅师,他给了一篇好文章。镜子里没有盐,你以Xi·晏子为耻。坐在早晨,我有乐趣,我唱歌和广播天堂。
诗人提到的中伏,是李白的侄子,玉泉寺的和尚。他精通佛学,擅长写词,尤其喜欢品茶。所以每年清明节前后,小沙弥总要采摘寺庙左侧奶洞外茶树鲜嫩的新芽,泡仙人掌茶,祭拜过往香客。仲父游至金陵(今南京)栖霞寺后,遇到叔父李白石,献上仙人掌茶。李白爱不释手,乐此不疲地写了出来,于是就成了这篇著名的唱茶文章。这种心理,李白在诗的序言中写得很清楚。
扶风法门寺,古代茶文化的见证,位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通过保存舍利子,成为当今世界佛教的祖庭。据佛经及相关资料记载,法门寺始建于东汉,原名阿育王寺,唐代改名法门寺,后成为著名的皇家佛教寺院。旁边的十三级“阁楼式”砖塔,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历经357年风雨,于1981因雨水渗透而半塌。1987年,在重修砖塔,清理塔基时,发现了唐代的地宫,从而重新出现了1100多年来唐王室的瑰宝——佛指舍利。
在数千件供品中,有一件唐代皇室使用的金银茶具,是目前世界上品级最高的茶具。都是皇室的宝贝。
《物业帐碑》载:“茶槽、辊、茶辊、勺为一对七物* * * 820”。此外,根据茶籽、滚筒和轴上的铭文,这些物品是在9至2年前在咸通制造的。同时,在银泽、长寿、岔罗子,也有“五阿哥”这几个字,是刻完之后硬刻上去的。“五阿哥”是唐宫对傩佛时辰的别称,表明此物是供奉傩佛的。此外,还有唐僖宗专用的三脚银盐桌和笼子,以及智者轮法师专用的小盐桌。除了金银茶具,这次出土的还有釉面茶具和秘制瓷器茶具。此外,还有丝绸、擦牙布、肥皂折叠毛巾等。,这也是茶道所必需的。
这些出土的茶具是唐代饮茶风气盛行的有利证据,也是唐代饮茶文化的集中体现。
日本和韩国茶叶品种的祖庭小仓寺(Kokuseiji)创建于隋开帝十八年(598年)。它位于浙江省天台山南麓。五峰环绕,古木参天,伽蓝巍峨。它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也是日本和朝鲜半岛佛教天台宗的祖庭。与山东长清灵岩寺、南京栖霞寺、湖北当阳玉泉寺并称“天下四绝”。这里也是济公活佛诞生的地方。天台宗传入日本与日本“遣唐使”密切相关。唐顺宗永贞元年(804),日本高僧醉澄带弟子一真到大唐明州(宁波)沿海,经泰州,直奔天台山国会寺学佛。次年回国,带回了天台宗经典和其他佛教经典,还有茶籽。之后,延庆寺在日本按照天台国寺的风格设计建造,并在江泰附近的庐山种植茶树,这是日本茶叶种植的开始。
中韩佛教友好交流源远流长。早在南朝陈时,新罗高僧元光就对天台山智者国士法师百依百顺。随着天台山佛教的友好交流,饮茶之风很快进入朝鲜半岛,从佛寺传到民间。公元12世纪后,新罗德兴王从唐朝派使者来中国。其实唐文宗给了茶籽,朝鲜就开始种茶了。从此,饮茶之风迅速在民间传播开来。
总的来说,在中国茶叶向东方传播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日本和韩国的饮茶和种茶过程中,小渊惠三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本茶道的重要源头景山寺,不仅以景山茶宴闻名,而且作为日本禅宗的重要发祥地,对日本禅宗的发展影响深远。
日禅圣派开山辩袁媛,佛光派开山不学祖,宗觉派开山,武安普宁为弟子。祖元的佛学派在镰仓和室町影响很大,其弟子一翁元昊也在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入宋,随一位禅师到景山打坐。在大休派,我们发了开山正念;在景山寺,我们派了一个开山南宗邵明去虚堂取经,在万寿寺取经佛法。
大觉派开山兰溪道隆曾去景山询问不准教的老师,曹东亲戚的始祖道元去景山询问日本禅宗始祖浙江翁儒,千广派创始人荣西,邓发派创始人,都没有在景山的感觉。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日本南浦高僧邵明来到景山寺取经,拜景山寺高僧旭堂为师。回国后,我把景山茶的宴席仪式和宋代景山寺流行的茶碗带回了日本。在此基础上,结合日本国情,日本迅速形成并发展了一种可以以茶论道的日本茶道。同时,从天目山景山寺带来的茶碗被称为“天目茶碗”,用于日本茶道。至今,从中国带来的“天目茶碗”仍能在日本茶道的表演中看到。
中日两国的禅僧在向日本介绍中国禅的同时,也介绍了中国寺的茶道,尤其是景山寺的斗茶、点茶、茶会、茶宴。其中,荣、南浦、道源、等。日本《名物集研究》记载:“南浦邵明赴余杭景山寺传法,归家四年。”他还说:“从茶道开始,中间建了崇福寺,南浦邵明是宋朝传下来的。”日本的《续视听草》和《现朝僧人传》都说南浦邵明从宋朝回到中国,把“茶桌”和“茶道具”带回了崇福寺。
可以说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茶道,景山寺茶道是日本茶道的重要源头。
茶圣千年古刹——南京栖霞寺栖霞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北部,栖霞山主峰西麓。建于南齐永明元年(483),是中国丛林“四大奇观”之一。中国第一首“名茶入诗”不仅是唐代诗人李白在栖霞寺期间所作的《答侄僧中伏赠玉泉仙人掌茶》一诗。唐代诗人皇甫然《送陆鸿渐去栖霞寺采茶》中说:“采茶不正,远在上崖”,讲的是唐代陆羽在寺旁采茶的情景。对此,阿明朝人李日华在《六颜斋二画》中评论说:“栖霞寺有茶坪,茶生于野,不为人伐植。唐鲁豫收之如山,黄富然作诗送之于云。”清代乾隆《江南通志》载:“江宁茶花绝香。城里的清凉山茶,上元东乡的山茶花,味道香甜。”它的寺庙周围,现在是著名的雨花茶产地。
古往今来,栖霞寺一直蕴含着茶文化的意境,与茶结缘。
景宁惠明寺,佛祖敬茶的景区,位于浙江省景宁县赤木山。其寺建于唐宪通二年(861),四周茶香环绕。那时候和尚做的茶是最好的。据清代同治所撰《静宁县志》记载,茶叶随处可见,最好在惠明寺制作大型祭品。"据民国《静宁县志》记载,"各区皆有茶,但以惠明寺、街头村为最佳。民国四年获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证书及金奖,全市年产量达四万斤左右”。《民国浙江丽水八县考察报告》也有记载:“静宁县:生产静宜植物,其次为茶叶,年产量约二万斤,品质甚好。去年,它在巴拿马运动会上获得了一等奖。"
惠明寺,以寺促茶,以寺促茶,是佛赞茶的景点之一。
赵州柏林寺,中国禅宗茶文化的发祥地,位于河北赵县(古称赵州)东南角,与“天下第一桥”赵州桥相望。始建于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古称观音寺,南宋称永安寺,金代称柏林寺。从元朝开始就叫柏林寺了。这座古寺虽然几经沉浮,但依然香火鼎盛,僧多粥少。据《三藏传》记载,著名的译经大师玄奘,在西行取经之前,曾从慎到来到这里学习实相学说。唐朝末年,禅师在中国驻扎四十年,成为大法家,形成影响深远的“赵州门式”。因此,柏林禅寺成为禅宗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祖居地。赵周禅师(778-897),法名来自圣旨,是禅宗史上的一位大家。虽然他很有名气,得到了燕赵二王的支持,但他的生活却十分简朴贫困。他的“绳床坏了用绳子绑着烧掉工资。”他经常是“裤子没腰,夹克没嘴,头青灰。”土塌了床,苇席破了,老榆枕全没盖。“正是在这种艰难的生活环境下,禅师传播了祖师爷的印象,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学者。“去吃茶”、“洗碗”、“庭前柏树”、“狗无佛性”等脍炙人口的案例,不仅开导了当时众多的禅僧,而且流传后世,被茶道学者广为引用和研究,历久弥新。
肇州是‘肇州茶’的发源地,禅宗茶文化的发源地,当代生活禅的发源地。2005年,柏林禅寺举办了“世界肇州禅茶文化交流会”,世界各地的禅茶人齐聚肇州。柏林禅寺老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老僧因对赵州公祠复兴、促进中韩茶文化交流的贡献,荣获“第九届韩国明园茶文化奖”。他与河北茶文化专家舒曼、、尹继洲一起,在邢台三建茶楼提出了代表中国禅茶文化精神的“正、清、谐、雅”四个字,并在本次会议上公之于众。也为茶文化的进一步升华,以及如何更好地将茶文化与禅文化相结合提供了历史契机。
以禅传茶,以茶传禅的柏林禅寺,成为吸引当代人从学茶到入禅境界的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