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的雨水节气

古人说“春雨贵如油”,春属木。春雨的珍贵在于“润木”。下雨时,植物发芽。惊魂过后,蛰伏的昆虫开始苏醒,草木正式开始发芽,人体的肌肉和脉络完全舒展。立春后,地面上的水分上升为云,以雨的形式落到地面上;雨后空气中的水分会明显增加,因干燥而产生静电或瘙痒的症状会明显减轻!但是,由于潮湿引起的瘙痒会大大增加。春木宜肝,所以立春后,肝气旺盛;主要加固肝脏,包括血管壁和心脏瓣膜。雨后,春木生水,肝气旺盛,气机亢盛,脉不畅。那么心脑血管不好的朋友一定要当心心脑问题!带着药。中医认为,春季主肝,易破脾,雨水增多,寒湿之邪易陷脾,所以养生的重点是维护脾胃。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强弱决定人的寿命长短。“健脾和胃”是经典的春季养生项目。通过调理,可以保持脾胃经络的通畅,改善脾胃功能,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雨水节气过后,随着降雨量的增加,寒湿之邪最容易困脾。同时,湿邪挥之不去,难以清除。同时,春属木,易破脾,伤脾胃。因此,在雨水和节气中,要重点保养脾脏。中医认为,脾胃有益气、化生、养血的功效。人体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津液等。全靠脾胃化生。脾胃强大,化生之源充足,脏腑功能才能强大;脾胃也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的协调可以促进和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和平衡。《黄帝内经》中提到,春主肝,春季肝旺盛。肝属木,柔韧挺拔,有生发的特点。所以肝脏喜欢解郁,有止泻的功能。此时养生应根据春季生发的特点,支持杨琪,疏肝理气。同时要注意肝、木、脾,注意不要损伤脾胃。“中医认为,下雨时,木旺土气尚弱,木旺靠土,即肝木太旺,切脾土。”如果肝木排泄过多,脾胃就会气虚;肝气郁结过多,脾胃气滞,两者都会出现肝能阻脾土的情况。此外,雨水和节气降雨量增加,湿度增加。湿邪容易困扰脾胃,引起心情沉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因此,在此期间,要注意脾胃的保养。

唐代养生学家孙思邈在《钱进方》中说:“春七十二日,存酸增甜,以养脾气”。五行中,肝属木,味酸,脾属土,味甘,木胜土。所以春季饮食要少吃酸的,多吃甜的,以养脾。可以选择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菊花、荠菜、竹笋、山药、莲藕、芋头、萝卜、菱角、甘蔗等。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春雨这种贵如油的东西通常会慢慢增多,但如果雨水过多,也会导致水分过多。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就是脾胃湿困,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黄帝内经》中说“湿经脾”。所以这个时期要加强脾胃的保养,健脾祛湿。健脾祛湿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食疗,比如芡实莲子薏米汤。值得注意的是,对健康和饮食的雨节气保护也是预防春季多发病的重要措施。阳虚的人可以用适量的黄芪、党参、大枣泡茶饮用,益气自保,提高免疫力。有呼吸道疾病的人可以喝一些生姜大枣糖茶。

唐代的孙思邈说“粥要在春天吃”,提醒我们春天要多喝粥。粥以大米为主,水为辅,用水和大米调和而成,不仅香甜可口,而且易于吸收,能滋养脾胃,去浊生津。在粥中加入一些药材后,还可以治疗一些慢性病,对身体有滋补作用。祛湿最好的粥,属于薏米党参粥。据《本草纲目》记载,薏苡仁具有健脾胃、消水肿、祛风除湿、舒筋骨、清肺热的作用,还具有美容功效。有些化妆品的主要成分是从薏苡仁中提取的,但是吃在肚子里比涂在脸上更好,让它由内而外得到滋养。此外,薏苡仁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抗癌食品。除了薏米党参粥,还有很多可以祛湿健脾的食物,如茯苓、芡实、小米、胡萝卜、冬瓜、生菜、扁豆、蚕豆等。我们应该在日常饮食中多吃这类食物。但需要注意的是,辣椒可以散寒除湿。炒菜时,尤其是炒菠菜、芹菜、白萝卜等凉性或凉性蔬菜时,可以适量放些辣椒,但容易上火的人就不必了。平时不要吃太凉的食物。

冬去春来,寒气渐退,阳气渐升。这个时候,人的身体调节功能跟不上天气的变化。如果我们不注意,感冒就会乘虚而入。雨季是全年寒潮最多的季节之一。乍冷乍热、乍暖还寒的天气对人的身体非常有害,尤其是气温骤降时,老年人的血压会明显升高,容易诱发心脏病和心肌梗塞。由于气温变化,儿童容易患呼吸道疾病,导致感冒发烧。所以下雨节气还是要注意保暖,不要急着脱冬装,最好适当“春捂”。“春捂”是一种传统的养生方式。建议两头兼顾,即重点照顾好“头和脚”。因为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湿度大,早晚气温低,细菌病毒活跃,人容易生病。注重“遮盖”头颈部和脚部,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寒从下开始,传统养生主张春天衣服要“下厚上薄”,因为下半身的血液循环比上半身差,容易受寒。女性过早换裙子,会导致关节炎和各种妇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