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的雨水节气
唐代养生学家孙思邈在《钱进方》中说:“春七十二日,存酸增甜,以养脾气”。五行中,肝属木,味酸,脾属土,味甘,木胜土。所以春季饮食要少吃酸的,多吃甜的,以养脾。可以选择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菊花、荠菜、竹笋、山药、莲藕、芋头、萝卜、菱角、甘蔗等。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春雨这种贵如油的东西通常会慢慢增多,但如果雨水过多,也会导致水分过多。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就是脾胃湿困,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黄帝内经》中说“湿经脾”。所以这个时期要加强脾胃的保养,健脾祛湿。健脾祛湿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食疗,比如芡实莲子薏米汤。值得注意的是,对健康和饮食的雨节气保护也是预防春季多发病的重要措施。阳虚的人可以用适量的黄芪、党参、大枣泡茶饮用,益气自保,提高免疫力。有呼吸道疾病的人可以喝一些生姜大枣糖茶。
唐代的孙思邈说“粥要在春天吃”,提醒我们春天要多喝粥。粥以大米为主,水为辅,用水和大米调和而成,不仅香甜可口,而且易于吸收,能滋养脾胃,去浊生津。在粥中加入一些药材后,还可以治疗一些慢性病,对身体有滋补作用。祛湿最好的粥,属于薏米党参粥。据《本草纲目》记载,薏苡仁具有健脾胃、消水肿、祛风除湿、舒筋骨、清肺热的作用,还具有美容功效。有些化妆品的主要成分是从薏苡仁中提取的,但是吃在肚子里比涂在脸上更好,让它由内而外得到滋养。此外,薏苡仁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抗癌食品。除了薏米党参粥,还有很多可以祛湿健脾的食物,如茯苓、芡实、小米、胡萝卜、冬瓜、生菜、扁豆、蚕豆等。我们应该在日常饮食中多吃这类食物。但需要注意的是,辣椒可以散寒除湿。炒菜时,尤其是炒菠菜、芹菜、白萝卜等凉性或凉性蔬菜时,可以适量放些辣椒,但容易上火的人就不必了。平时不要吃太凉的食物。
冬去春来,寒气渐退,阳气渐升。这个时候,人的身体调节功能跟不上天气的变化。如果我们不注意,感冒就会乘虚而入。雨季是全年寒潮最多的季节之一。乍冷乍热、乍暖还寒的天气对人的身体非常有害,尤其是气温骤降时,老年人的血压会明显升高,容易诱发心脏病和心肌梗塞。由于气温变化,儿童容易患呼吸道疾病,导致感冒发烧。所以下雨节气还是要注意保暖,不要急着脱冬装,最好适当“春捂”。“春捂”是一种传统的养生方式。建议两头兼顾,即重点照顾好“头和脚”。因为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湿度大,早晚气温低,细菌病毒活跃,人容易生病。注重“遮盖”头颈部和脚部,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寒从下开始,传统养生主张春天衣服要“下厚上薄”,因为下半身的血液循环比上半身差,容易受寒。女性过早换裙子,会导致关节炎和各种妇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