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和午夜(我好着急!!!高额奖励!!!)

赚点积分,帮帮同学。

我们中国学生读了很多文学作品。但是,我觉得老舍的茶馆很特别。读者可以把它作为史料,对清朝到国民党时代人民生活中的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这个时代虽然不长,但也不过是一个人的一生。在这期间,中国经历了许多变化。这时候中国大难临头。

从《茶馆》中,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政治,还可以看到人们的生活方式。老舍先生的戏剧包括了各种各样的中国人,从强大的太监庞到最可怜的。我想每个读者都会找到你同情的人。

因为我在大学里上过中国的历史课,所以觉得茶馆特别有意思。我们大学生读了很多政治家的书,却很少有机会去了解中国的历史,尤其是从普通人的角度。为了彻底了解中国历史,我们应该研究文学作品。虽然我读过许多历史书,但没有一本像《茶馆》那样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以前读过一些关于中国政府腐败的文章。但是直到我看到王掌柜被压迫,我才意识到政府腐败的程度。

美国人不容易承认* * *资本主义好。现代的中国和旧社会的中国不可同日而语。在老舍先生的《旧时代的图画》中,饥饿的人很常见;卖女儿的人很多。虽然我没见过富裕的现代中国人,但我也没见过贫穷的中国人。我认为今天的中国是值得称赞的。

除了学习中国,我还喜欢学习老舍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写得很好,真的很有北京的正宗味道。我真的很羡慕他的写作技巧和才华。他可以在一个短剧中包含这么多角色。每个人的性格都区分得很清楚,他们所说的话很清楚地表明了他的社会地位。

因为我是女的,所以对女性角色特别感兴趣。我最喜欢的角色是康顺子,所以我很高兴扮演这个角色。从康的性格中,读者可以看到中国女性的能力。他一生受尽磨难,但精神依然坚强,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旧社会的女性在社会上没有地位,但是茶馆的故事也暗示了这种情况会逐渐改善。小花代表下一代;虽然是女孩,但父亲、爷爷、婆婆康都鼓励她好好学习。看了这些女性的情况,我庆幸自己的好运气。有一次,一个男人问我:“如果你能遇到一个人,你会选谁?”我回答说:“我的曾祖母。”因为很想知道自己家族的历史,不知道《茶馆》里哪个女性角色长得像我的曾祖母。

《茶馆》里有一些语言我特别喜欢。傻杨的话是一个很巧妙的开场方式。我从来没听说过要珍惜。我也觉得木坤演得很好!观众看到大傻杨的样子,立刻就知道了当时人们的处境。在第一幕中,他说得很生动,但在第三幕中,他的样子“半死不活”。我发现中国人和美国人说话的方式很不一样,很不一样!中国人比较矜持;他们经常使用礼貌用语和委婉语,这是学习汉语最难的地方!在茶馆里,我们学到了地道的中国谚语。最好笑的是第二幕,两个结拜兄弟要娶妻,却不好意思告诉刘麻子他们奇怪的要求。当然,他们没有直接说出来。相反,他们说,“这两个人之间的友谊穿一条裤子...没有人嘲笑我们的友谊。”刘麻子也同意:“没有人笑。”他们说:“所以你说这三个人的友谊不被嘲笑?”我也喜欢刘麻子的反应。“一般都说这小两口,小两口,谁听说过小三?”多么微妙的中文意思啊!

从王掌柜的诗句中,我学到了一些亲切的话语。他专门说好话;他自己说,“我...我一生都是一个温顺的人。我向我见到的每一个人鞠躬,鞠躬,所以我现在知道了一些事情。”比如“脸上有光”或者“话在那里”。我听到新加坡人用这两句话,所以我学到的东西真的很有用!

老舍先生写的对话也有抹黑的话。比如秦先生和庞太监看似互相标榜,但秦先生走后,庞太监马上激烈地说他坏话,可见他看不起秦先生。有一些说法是我以前没听过的。比如大家经常叫“某某的妈妈”。当然这也说明了人们对女性的看法:中国女性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生孩子!我想如果人们叫我妈妈“王丽的妈妈”,她会生气的。我们现代中国女性坚持要有自己的名字!

茶馆对我来说还有另一层含义。我发现中国人很崇拜“外国人”,我感到不解。为什么中国人会想象外国人?为什么中国人觉得外国人比他们强?在《茶馆》的第一幕,我们可以看到外国人的地位越来越高。第一幕,马师傅是“吃洋饭,信洋教,说外语的外国人。”喝茶的人也说,刘麻子的西服很巧妙。在第二、第三幕中,外国人的习惯逐渐变成了中国人的习惯,甚至他们的货币被称为“现代海洋”。人们听着带有异国情调的音乐,不想听传统的故事。麻子刘受洋人影响最大。他说外国人的话很受欢迎。即使是洋气的词,也比普通的词更有力量。刘麻子说:“你看,人家不说‘好’,就说‘蒿hāo’”,连也会说外语“好吧!”!中国人正在摆脱中国人固有的习惯。小只是说,刘麻子的计划是利用“不道德的公司”。我觉得太爱外国人的东西是不对的。我看着这种态度就难受。可能我特别敏感,因为有些美籍华人朋友有这种态度。

我最同意秦先生的观点。我相信他的心是好的,他的愿望是好的。不管他有多骄傲,我也想做社会服务。听完秦老师的最后一句话,我问自己:“我会不会像他一样后悔?”我们年轻人该不该听他的建议去“吃喝嫖赌”?我的父母经常告诉我,我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秦师傅说的是真的吗?我不信!《茶馆》不仅是一本很好的文学教科书,还帮助我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我的家族历史和我自己的理想。另外,《茶馆》给了我们一个充分发挥演技的机会。我上了三年的中文课,但从没见过学生对课本这么感兴趣。我唯一的遗憾是其他学生没有完全理解我们的表演。茶馆真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午夜反思

从《蚀》三部曲到《子夜》,茅盾的女性形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前者以时代变迁为背景,写几个女性角色命运的跌宕起伏和挣扎。他们与整个民族和时代联系在一起,参与完成男性气质的主流叙事;后来,《子夜》展示了中国现代环境中的女性。这些女性形象并不是作家和作品叙事的重点,而是较少渗透着作家作为一个民族的主观因素。

作为话语叙事旅程中的陪衬,她们更适合现实女性的非主流、非主体地位。吴公馆,很多女人半夜住的地方,很像《红楼梦》里的大观园。是乱世中的仙境,是一群脱离时代潮流的边缘人物的天堂。《子夜》中的资产阶级青年男女都是根据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改编的。作者无意中美化了一些女性,仿佛北欧神话中的女神下凡到了现代的吴公馆。丝厂女工是在地狱里挣扎的廉价劳动力,完全没有女性的温柔之美。这种反差或许可以解释林、张素素等姐妹凝结了作家的人生经历和审美感受,更符合作家心目中的理想女性模式。本文试图对此类女性形象进行个人化的重新解读。

一、林和她的乌托邦“爱情”

《子夜》中最丰满、最悲剧的女性形象是林·。这个温柔迷人的主妇散发着仙气,却在喧嚣的人群背后,拾起灵与肉分裂的痛苦。做吴少夫夫人的“真味”太苦,更怀念少女时代。林渴望古典贵族的浪漫,被动地接受了资本主义的现代文明,却又在骨子里默默反抗。她向往的是“伟大”的爱情,把心寄托在乌托邦式的爱情幻想上,不关心股票、债券、工厂、乡镇企业之类的东西。作为林的妻子,似乎注定要承受人格的分裂。她诗意的爱和浪漫的想象是丈夫和家庭之外的。吴荪甫对此一无所知。在他的经验世界里,从来没有类似的意识划分。比起吴荪甫作为功利主义资本家的特点,她的个性似乎更有吸引力。美国哲学家马尔库塞以《单向度的人》指出,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为人们创造了高度的物质财富,也

生活条件的非人化日益严重,人在工业生产和消费的控制下变成了“单向度的人”。因此,他主张艺术可以与日常习惯决裂,带来新的感性,享受一种新的存在维度,以抵抗人的异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女性,林的精神痛苦不仅反映了男女在爱情和婚姻体验上的巨大差异,而且具有人性的普遍性。林太太的悲剧,似乎是一个并不悲剧的悲剧,一个优越生活表象下的更悲剧的悲剧。法国女权主义者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引用拜伦的话:“男人的爱是男人生活的一部分,是女人存在的全部。”[1] (P431)爱情,在林的地方,一直

经典成为生活的全部。她把爱情的贞操给了情人雷明,把身体的贞操给了丈夫吴荪甫。她珍惜爱情和性道德。可惜这些都不被男人珍惜。吴荪甫一心扑在“伟大”的事业上,却没有给妻子必要的关怀。孤独的林和初恋情人旧情复燃,压抑多年的爱情再次擦出火花。然而,爱情绝不是雷明生活的全部。这种浪漫的精神爱情在两个人之间是不平等的。在小说中出现时,他与许混在一起,而他在表达对林的爱意后的表现更是令人费解。可怜的林和的热吻,使她对丈夫产生了负罪感,而吴荪甫在心情极坏的时候,可以向丫鬟和交际花发泄,他的婚外性行为是理所当然,可以无可指摘的。林自动自觉地把与丈夫和家庭的疏远视为背叛,这是不道德的。

第二,遭受精神迫害的四小姐。

《子夜》中最能反映农村封建文明与城市现代文明冲突的女性形象是慧芳。她激烈的精神矛盾是封建社会集体无意识与开放的现代观念相对抗争的表现。在她父亲主宰一切的家庭里,她受到严格的管教。“万恶为先,万德孝为先”和“男女不亲”的封建道德观念挥之不去,无形中控制了四小姐的思想和行动。她像一棵小草,被连根拔起,扔进物欲横流、光怪陆离的上海,旧的价值观受到冲击,却无法像身边人一样挥霍享受。吴思思小姐的显赫地位使她免受有形的伤害,但她与都市人有着不可避免的差距。在两种文明之间,四小姐忍受着悲伤和孤独。四小姐的精神痛苦被打上了迫害者的烙印。她被父亲吴先生关在封建监狱里太久了,城市生活让她难受。一方面,看着裴林山这只与她同龄的小鸟恋爱,女孩的内心萌发了对爱情和性爱的渴望,另一方面,她的内心又被多年的禁欲主义所束缚。作为一个女人被动软弱,没有勇气主动追求爱情,于是学着已故爷爷的样子,拿起“太上感应”,烧香念经修行。慧芳的“不检点”是因为对爱情和性爱的欲望违反了性禁忌(女人不应该有情欲和性欲),也是因为违背了父亲的教导和威严(“在家要听父亲的话”一直是女儿应该遵循的伦理之一,婚姻由父母主导也是自然的传统)。她的被子

强迫自杀也是一种幻想,就像《狂人日记》里的狂人,用狐疑的眼神怀疑身边的人都吃人了,正打算迫害他。四小姐的苦修以失败告终,作家给了她一个更光明的结局:一个“革命者”张素素带领四小姐逃离腐朽瓦解的吴公馆,寻找新的自由。

第三,高级妓女与畸形的现代性

《午夜》中有三位出卖肉体的年轻女性:交际花许、寡妇和女孩冯。都淹没在城市的大泥淖里。虽然它没有像草棚里的工人那样生活的痛苦,但并不意味着女性的自由、幸福和文明的现代性。许是典型的高级妓女。她通过出售性服务,给上流社会的男性带来娱乐,以此来寻求物质上的“快乐”。习惯了和很多男人打交道的她,笑傲江湖的生活似乎很无忧无虑:在吴公馆的客厅里,她撒娇邀宠,双方相安无事;台球室里有她赤裸的“死舞”;还有她在黄浦江边疯狂的身影。不过,许身上还是有那么一点优雅和浪漫。当她在黄浦江夜游时,她仍然感到一种屈辱感。许仍有一种传统名妓的气质,用残余的自尊和自欺欺人的幻想对待爱情和性。刘玉英完全被资本主义的金钱腐败和男性社会所驯服。她冷静地将爱与性分开,以身体为资本,巧妙地在吴和赵两大富豪之间周旋,寻求一个个发财的奥秘。她是女人,她知道女人赚钱的方式和男人不一样。男人用他们的外部资本,女人用他们的内部资本。”这是茅盾对她的透彻分析和准确判断。冯愿意制造廉价商品,只是因为她的顾客是商界和政界的有钱人。从两性关系的角度来看,体现了女性对资本本身的不择手段的追求,而冯则体现了女性对男权和金钱权力的渴望。从金钱和权力控制女性,支配女性欲望的本质来说,资本主义制度和男权利益是一致的。许等人的浪漫、解放和现代性都是建立在资本主义不完全发展的基础上的。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畸形发展成为社会学的定论。它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危城,买办资本主义日益发达,民族的现代化和工业化只能是吴荪甫雄心勃勃的梦想。封建社会固有的传统和杂糅的殖民文化没能给女性提供独立的空间,却造就了以色相为生的徐、、冯等特殊人物。他们引领时代潮流的表面特征缺乏现实经济条件和文化环境作为基础,和当时的畸形商业一样浮躁虚幻。周作人在评价上海时曾直言,“上海精神”的基调是中国固有的“变质”。上海只有买办流氓和妓女的文化,一点理性和魅力都没有。在有“上海精神”的人眼里,女人是娱乐工具。〔2〕(P90)

徐、、冯等女性虽然摆脱了封建传统妇道、妇德标准的束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性解放和自由,但她们的“现代性”是以出卖肉体和灵魂为代价的,这与女性作为人的自由和幸福是背道而驰的。人在物质和金钱之外,要有健康的精神追求,同时要有道德自律。当女性有了经济能力和思想自主权,不再充当工具或商品,一个社会才有真正的文明。张素素和林佩珊这两位至今仍活跃在吴公馆内外的年轻女性,也是温柔多姿的神化形象。他们虚度光阴,无忧无虑地四处游荡。

逛来逛去,五四以来刚刚被肯定的自由恋爱,已经不再神圣庄严。张素素热情开朗,有很多个人想法。那个裴林山简直就是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洋娃娃。这两个女人形象比较单薄,就不赘述了。从纯文学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得不指出一个缺点。茅盾在创作中倾注了过多的理性,显示了男性写作宏大叙事的传统和局限。茅盾严谨的理性构思使许多形象缺乏了人性的丰富性,其文学审美价值大打折扣。按照茅盾最初的构思[3] (P481),舞池里还有一个老人,寻找被害的革命党的女儿,女工朱的爱情。赵、许和吴荪甫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张素素也是一个大有可为的人物。在最后的文本中,张苏苏的爱情故事和革命故事是线性发展的。一个资产阶级小姐为什么向往革命,在情感的驱使下如何追求革命?她的社会背景缺乏必要的解释,人物的心理发展过程几乎为零,女性形象被无意中忽略,普通人的悲剧被省略。可以说,经济斗争之外的日常生活和下层工人的形象是宏大主题的拙劣陪衬。茅盾以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观念来理解和塑造城市知识女性或资产阶级女性的形象。但在文学创作中,他并没有突破男性叙事的传统,他不熟悉农村和农村的广大女性,他不了解下层劳动妇女的生存体验和心理体验,他没有充分反思文革以来男权压迫和男权文化统治依旧的事实。《子夜》明确的创作目的决定了它的主要内容。与主人公吴荪甫和赵相比,资产阶级妇女及其生活和爱情都是不完整和不充分的。我们可以看到,作家把女人描写得很美,她们仿佛来自遥远的天国,有着理想的玫瑰色。这使得它们既客观又虚幻。刘在《关与开——茅盾小说艺术论》一书中明确指出了茅盾时代女性所体现的北欧神话的影响。茅盾在《子夜》中对现实的选择和艺术的扭曲,并不是对女性的物化,而是对他所熟悉的一种女性或者说一种女性美理想的欣赏。我们不能指望所有的作家都以女性为中心,写出全部的真相。重读《子夜》,只能是不扭曲作家和文本真实的个人重新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