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的典型例子有哪些?

1,三菱的电饭煲

即使我们已经进入了高科技时代,很多智能化的产品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产品,但是厂商并没有因此而形成流水线作业,而是依然遵循传统工匠精神,不为一时利益而降低质量。

三菱电机集团就是其中之一。遵循工匠们执着的精神,他们做出了非凡的电饭煲,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和好评。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成立于1921,是总部位于东京的世界知名综合性企业集团。三菱电机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和良好的企业信誉,在全球电力设备、通信设备、工业自动化、电子元器件和家用电器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在2013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中,三菱电机公司排名第244位。

三菱电机集团作为制造多种高端电子产品的企业,完全可以避免制造电饭煲等普通小产品。因为在普通人眼里,电饭煲在当今时代太普通了,就像过去的铁锅一样,根本做不出什么新东西。

然而,三菱电机集团并不这么认为。他们看好电饭煲市场,坚信只要电饭煲创新,就一定能占领市场,成为电饭煲的主导产品。

他们调查发现,虽然人们已经进入了简单快速的电气化时期,但是他们非常怀念传统土灶和铁锅煮的饭,认为这是最美味的食物。也许普通人会认为这只是一句怀旧的话,但是三菱电机集团的厂商们抓住了电饭煲的精髓:那就是味道。

三菱电机集团着眼于这一点,把它列为电饭煲的主要功能,努力把它做到极致。为了做出和土灶一样味道的米饭,厂家充分发挥执着的工匠精神,走访日本各地的老建筑和日本高级材料的土灶,深入分析其结构和火候,同时将土灶煮出的米饭的硬度和水分数字化,并将这些数据应用到电饭煲的制造中。

经过无数次实验,他们邀请了许多人来尝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由纯度为99.9%的碳材料制成的内胆可以增强电饭煲的加热能力,使米饭具有传统土灶铁锅的风味,最终使电饭煲烹饪重现土灶的品质。

三菱电机集团的电饭煲一经问世,就受到家庭主妇们的喜爱。因为用这种产品做出来的米饭可以让一家人胃口大开,而这也是家庭主妇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但很多人不知道,这个拥有高端生产设备的企业,在生产电饭煲的时候,采用了一种看似非常落后的技术。

三菱电机集团的电饭煲名为“Ben Carbonpot”内胆电饭煲。在这款产品中,凝聚工匠精神的点在于内胆。内胆全是碳做的,所以叫碳胆。碳内胆的生产周期很长,从最初加工到最后完成需要五个月,而且完全是手工操作。

这种做法看似落后于工业时代的步伐,却把饭的味道做到了极致。而三菱电机集团也因其执着的工匠精神,重现了“土灶”大米的味道,赢得了消费者的尊重和忠诚。虽然价格比同类产品高两三倍,但销量排名第一,成为电饭煲产品的经典。

匠人之美,不是一味创新,也不是固执保守,而是抓住本质,将保守与创新完美结合,让产品质量有质的飞跃。

2.徐建华的古书画修复

“看看我的马蹄刀,手工打造的,多好看啊!现在买不到了。”当徐建华一层一层打开手中的布包时,露出了他心爱的“宝贝”:五六把大小不一的马蹄刀,几把长短粗细不一的螺丝刀,一个大针锥,一把硬毛刷。这些修理古书画的必要“家伙”已经跟了他四十多年。

徐建华老人在故宫文保科技处工作了几十年,几十年如一日,凭着自己的本事和心血参与了《清明上河图》、《游春图》、《五牛》等名作的修复工作,从而延续了古书画的生命。

古书画的修复有四个步骤,即清理画心、揭背纸、重新补孔、精细全色。至今,徐建华记忆犹新的作品是《游春图》。《游春图》是隋代画家詹子谦唯一传世的作品。历经千年,这幅世界上最早的丝绸画已经千疮百孔。

游春图是山水画,处理不当会掉色,清洗起来极其困难。历经千年,画卷已经不堪一击,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

那是1977,徐建华当了三年学徒。作为副使,他与著名的苏标杨文斌共同承担了《游春图》的修复工作。师徒齐心协力,小心翼翼地干了半年,终于让游春图复活,重现人间。

今天,徐建华是画室里最年长的大师。在他的弟子看来,“大师的作品是可以免检的”。然而,徐建华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新技术,尝试新方法。徐建华说:“这是一个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只有对自己有要求,才能做到尽可能的好。”

2015年,故宫博物院展出了283件珍贵的书画藏品,比如《清明上河图》,一时间在北京非常火爆,每天排队的游客络绎不绝。

这样的场景让徐建华感到相当欣慰。他说:“如果老先生看到了,他会很高兴的。”他口中的“老先生”,就是当年亲自主持修复《清明上河图》的著名“苏表”杨文斌。

早在1974年,徐建华复员当兵,被分配到故宫博物院修复厂。因为能听懂无锡话,他被分配到杨文斌当学徒,正好赶上《清明上河图》的修复。

“当学徒的时候,你得处处小心。和主人谈谈,看着他。只有学会要点和窍门,才能真正站稳脚跟。”作为学徒,“肖旭”每天早早地去画室打水,生炉子,拉煤,给师傅磨刀,准备纸张...做任何事。当师傅在做那个大的红漆装裱箱的时候,他就站在旁边,没有离开过。

时隔一年多,曾经千疮百孔的清明上河图又复活了。修复工作顺利完成后,“老先生”一改严肃的神情,露出了些许笑容。

徐建华从这位“老先生”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他对待事业的“态度”:敬业和细致。

按照这一行的规矩,第一年,我支持紫菱,做发夹,第二年,做立轴,第三年,做手卷和专辑——当三年学徒。但徐建华坦言:“真正掌握这门手艺至少需要十年。”想学好这个行当,需要耐得住寂寞。

"我的徒弟高翔去年在武英堂看到了这幅画."徐建华指着其中两张照片说,2015年,武英殿展出《梅花芭蕉叶轴》时,高翔从上到下看了好几遍,也没看出少了什么。

五年前,徐建华正式退役。画室里徒弟多,师傅少,他还是每天挤公交车去故宫“上班”。几十年过去了,徐建华已经从一个“小学徒”变成了一个“老师傅”。

在业内,他被视为“国宝级”专家。随着古书画故宫的安装和修复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建华也在2012年底被命名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我们身边的大国工匠徐建华,总能以一个工匠的姿态,专注于寻找产品本身的病因,开出有效的治疗方法。一个人应该真诚地热爱自己从事的每一件细微的事情,专注而沉着地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这样你就有了成为一流工匠的基础。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坚持不懈,创新进取,坚持一件事,努力做到极致,从生产高铁、汽车,到制造一部手机、一台彩电,或者一顶帽子、一个行李箱。每一个部位、每一个环节都要全神贯注,力求完美、尽善尽美,质量要求近乎苛刻。

什么是“工匠精神”?它是专注的态度,精雕细琢的品质,是纯粹的意志,是努力的动力,是创新的衍生品,是产品的灵魂,是传承的致敬。无论你在做什么,只要你以“工匠精神”投入其中,你就能找到工作的意义和工作的乐趣。

精神简介

匠人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提高自己的工艺,享受产品在手中升华的过程。匠人对细节的要求很高,追求完美和圆满,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他们把质量从0提升到了1,让世界受益很久,虽然收益很小。

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衡量标准,是中国制造的精神源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工匠精神”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质量精神,顾客至上的服务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