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礼物的教学——《教育的美风险》第三章札记

第一,教学的衰落

教育中的交往主要以教学的形式发生,所以教学是教育的基本形式,也就是说,教学是教育的本体(郝)。然而,现在教学和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从“教”到“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这就是建构主义在教育中的影响。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必须构建自己的洞察力、理解力和知识,但他们的老师无法为他们做到这一点”(67)。因此,教育出现了范式转变,即从“教学范式”向“学习范式”转变,于是人们形成了这样一个基本常识,“在教学范式中,重点是教师向学生的内容传递,而在学习范式中,重点是教师如何帮助和辅助学生学习”(68)。

虽然这是对“教学范式”和“学习范式”的误解,但也成为了大多数人的常识。

这样,“教学的内涵和教师的定义”就被改变了,教学和教师将在现有的教育情境中面临严重的身份认同。如果老师只是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帮助者,那么老师就会成为可有可无的人,因为在现代信息社会,有很多人和机构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学校教学和教师的意义是什么?因为它们可以随便替换,在这种情况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放弃了教育的概念”(69)。

二、教学的回归:“超越”

于是我试图处理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在理解中给教学一个位置,即让‘教’回归教育”(69);“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我们应该把教师理解为一个给教育环境带来新的东西和‘从未存在过’的东西的人”(66)。这样,作者提出了“超越”的概念,即“教学只有被理解为完全来自外部的东西,超越‘学习者’和接受者的自我的东西,才会有意义”(69)。

(一)苏格拉底的“超越”。

为了讨论这一观点,作者追溯了建构主义在教育中最早的表现形式,即苏格拉底和“学习悖论”。发现苏格拉底克服“学习悖论”的方法是:学习是一种记忆,而教师的教育努力是“助产术”。

但是苏格拉底所做的和他所说的并不一致。在这里,作者把视角转向莎伦·托德和他的《向他者学习》,否定了苏格拉底的话,认为在苏格拉底的对话教学过程中,有的不仅仅是学习,还发生了很多教学,即超越学习者甚至教育者。因此,“只有当‘教’有一个‘超越’的概念时,也就是说,如果把教理解为来自外部,并添加到已经存在的东西上,而不仅仅是确认它”(72)。

(二)“超越”是对他人的开放。

为了进一步理解什么是“超越”以及如何超越,作者深受威斯特伐尔的《列维纳斯与克尔凯郭尔的对话》的启发,继续拓展对超越概念的理解。“超越不仅包括他人的他性,而且超过这种他性”(74)。

通过对“启蒙”概念的讨论,威斯特伐尔可以知道“教学是学习所必需的,而不是偶然的,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展示他们还不知道的东西。相反,教学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些东西,即‘既不是从已经知道的东西推断出来的,也不是从已经知道的东西证实出来的’,而是确实超出了他们已经知道的东西。”(75)在这个意义上,“不仅意味着‘拥有一个无限的概念’,而且意味着‘被(他者)所教导’。正是这种教导,才可以称之为启蒙。”(76)

威斯特伐尔随后将启示与权威联系起来,延续了列维纳斯的观点,即超越是“超越我的认知和理解的东西——因此,甚至超越了存在和理性”(76)。这样,我们就能进一步打破理性的枷锁,克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倾向,为不可能的事保留一个位置,并对他者保持开放。也就是说,教学“必须为那些不能预见为可能性的事物提供场所,为那些超越可能性的习惯提供场所”(78)。

第三,教学是一种天赋

由此,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教学视为一种“礼物”和“超出教师能力的礼物”(79)。而(勒维纳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他们从别人那里得到了超出自己能力的东西”(79),这是一种“被教导”的体验。

这种被“教”和接受教学礼物的体验不是教师可以创造的体验——这意味着教师的教学权力是脆弱的、存在的。这种力量依赖于互动和相遇,但它不是一种强大的、形而上的力量。" (80)

这是不是意味着老师做的每一件事都不重要?因为按照上面的逻辑和观点,“一个人会不会被老师教,已经超出了老师的控制和权力”(80)。其实并不是说老师做的每一件事都不重要,只是在这个意义上,老师的“教会”,也就是受教育者的“被教”,才显示出它真正的意义。因为这个时候老师超越了自己教会的一些东西,一些受教育者和老师都没有的东西;学习者学到了自己学不到的东西,从来没有过的东西,学不到的东西,被“教”后恍然大悟的东西。这难道不是一次美妙的教育经历吗?这不就是教学给的礼物吗?这难道不是赞美吗?

第四,以教为礼才是真正的教育。

最后,作者说,“正是这一刻,我们通过接受教导的礼物,欢迎那些冷门的人和事,给不便的真理和困难的知识一个位置,从而给我们所接受的教导以权威。”(83)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学虽然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却具有了存在主义教育的价值和意蕴,教师有了某种意想不到的身份,教师得到了真正的赞美。

至此,笔者恢复了教学在教育中的地位和教师的角色认同,但这是在重构对教学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和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