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独饮雨中》原文及赏析
这是一首饮酒诗,也是一首哲理诗。根据诗中的两句“我已独立四十年”,一般年表将这首诗定义为晋安元兴三年(404),陶渊明四十岁。但陶渊明也写过一首诗《戊申年六月中旬火》,诗中也说“我将永远孤独,我将当选四十年。”戊申四年(408),陶渊明四十四岁。从彭泽县辞职后,他回到了外地。因此,我们也可以推测,《独自在雨中饮酒》是诗人归田之后写的。
这首名为《独自在雨中饮酒》的诗,点出了诗人饮酒的环境。在连续几天的阴雨天气中,诗人一个人生活,喝酒,使他感到孤独和深思。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话题:“运气和生命都会走到尽头,到最后自然就好了。”人生在无尽运行的天地之间,最终我们都会死去,自古如此。这句话虽然空洞,但却是诗人从40岁开始就经常萦绕心头、透露笔端的话题。自汉末《古诗十九首》以来,“生不到百年”的慨叹在文人诗词中不断重复。陶渊明把人的自然运势融入到对世间万物的改造中,并把它放在自古以来如此广阔的视野中,从而以理性、哲学的笔调来谈论生命必然死亡的自然现象。
在“运气终有一天”的前提下,诗人进一步思索了应该采取的人生态度。道教宣扬服食成仙理论,企图人为延长寿命。这引起了魏晋以来一些名人对“吃药”养生的兴趣。然而,动荡的社会和黑暗的政治也让一些身处险境、朝不保夕的学者看穿了神仙理论的谬误。曹植曾感叹:“无事求长生,松子久欺。变化在西苏,谁能守住百年?”(白马王彪)陶渊明在《回家来Xi词》中也写下了“等不及皇帝故乡”的话。所以接下来的两首诗,针对的是道家神仙理论:“世间有一棵松树,今在何处?”如果世界上有神仙,那么传说中的神仙赤松和王子乔呢?
前四首诗只是说人生难免一死,神仙不可信,于是转而饮酒:“故剩酒旧礼者,神仙也;试思百感而忘天。”《古诗十九首》中有这样一句诗:“食而求仙,多是药之误。不如与万、苏同饮美酒,相侍。”这是一种不求长寿,但求及时吃喝玩乐的人生态度。陶渊明也从否定神仙的存在转向饮酒,但他有自己的新想法。“乃言饮仙”中的“乃”字继承了“乔松”前两句,形成语义转折。那个见多识广的老头甚至说喝酒可以成仙。于是诗人先“尝”了一杯,果然觉得各种束缚生活的激情都离他而去了。多喝了几杯,突然觉得天地万物都不存在了。这就是“老有所养”和“饮仙”的奇妙境界!
然而,“会是这里吗?”任真是空前的。”一个“田”字锁定了前一句,把问题作为了转折。世界上的一切真的很遥远吗?然后回答“任真是第一”。任真可以说是一种心境,即诗人借助饮酒而体验到的“百态远”的境界。这首诗的潜在含义是,人和万物都是由天地之气而生,但人有“各种感觉”如果人能忘我,就达到了与物合一、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而不会有远离天地的感觉,也不会幻想超越自然转化的规律去求仙。这是任真,也被称为任天。当然,这种心境只是短暂的,“豁然忘天”的“豁然”二字指出这是一种时间的感觉。任真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指的是顺应人自身的交通规律。陶渊明不主张终日饮酒以忘忧。他认为“喝醉或者能够忘记,不会促进衰老吗?“他只想‘宅在家里等到底’,过简单自然的生活”(《梅·左丹与戴竹本》)。
“云何有奇翼,八桌须瞬还。”这两句话仍然使用不朽的王子乔的典故。据《神仙传》记载,王子乔乘鹤升天。云和有一双神奇的翅膀,可以飞到很远的地方,很快回来。但陶渊明不信神仙,也没有鹤游的诗意幻想。而是他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我一个人过了四十年。”我独自坚持任真的信仰,奋斗了四十年。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诗人耿介超然的个性。
两句话的结尾,始终牵着整篇文章:“时间久了有什么心里话要说?”所谓“化”,是指自然物质的变化,出自《庄子·智乐篇》:“我和我的儿子化为我。”全诗从观察“生命的命运会走到尽头”演绎到观察自我骨架的变化。“心在”指的是诗人四十多年来一直占据着的任真的心。这两句诗和“戊申年六月中旬火”有异曲同工之妙,说的是“灵官头孤闲”。让身体按照自然规律逐渐变化,直到消失。我一直坚持任真的信仰。有什么好担心的?这两句诗也可以看作是《神在阴影下的解释》中结论的缩写:“纵浪的过程中,不喜不惧,量力而行,不必多虑。”从这一点来看,陶渊明的自然迁徙论不同于《庄子》中以生为倦,以死为解脱的虚无厌世论。
纵观全诗,从“运气终会回到终点”开始,感触颇深。然后说了喝酒的经历,抛开“所有情绪”。结尾我指出“骷髅早就不在了”,似乎引发了什么,但我以一句“有什么心里话要说”打住。全诗总包含着触发诗人感受生死的具体原因,却发人深省,不绝于耳。全诗围绕探讨哲学、自我解放,几度运用设问,引出一个语义转折和变调,可以前后衬托,开头紧扣主题。这些都显示了陶渊明哲理诗的特点。根据陶渊明的生平事迹,诗人在40岁以后逐渐感到自己老了,更加自觉地反思人生。他焦虑自己事业上的失败,回忆自己误堕官场的“真梦”;41岁辞职归田后,也有孤独、贫穷、衰老等烦恼。为了摆脱所有这些困惑,诗人试图在生命必然死亡的前提下,用“自然”的理论来解释“不可分离的痛苦”。这首《雨中独酌》和《在一起》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相继写成的。因此,诗人谈论生死,以及利用生命的态度,确实积累了对生命的深刻感情,也显示了诗人超然的个性,这种个性在他厌倦了伪聪明和黑暗的社会现实后,在简单和贫穷的农村生活中始终执着于任真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