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对中医“治未病”工作的五点建议
第一,在推进中医“治未病”工作中,要慎用预防保健的理念,突出健康管理。预防保健不能从字面上理解为预防和保健。综合医院和社区医院均设有预防保健科,执业医师类别包括预防保健医师,主要职责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监测、计划生育、免疫接种、传染病防控等。中医的预防保健,很容易被业内理解为以中医的方式开展上述工作,这与中医的“治未病”显然不是一个内涵。健康管理的核心要素是健康监测、健康评估和健康干预,这与中医“治未病”工作中的中医体质辨识、健康调养和传统疗法的内容是一致的。同时,中医健康管理的理念比中医“治未病”更容易让普通人理解,也更有利于国际交流和传播。
第二,中医“治未病”工作多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地方气”对接,应构建二、三级中医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联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的双重网络,开展妇幼保健、健康教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老年保健、残疾人康复等日常工作,可与中医“治未病”直接对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中医药项目全部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成,北京、上海等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广的居民自测小屋配备了中医体质鉴定设备,为“治未病”的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中医“治未病”工作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与现有信息系统对接。无论是医院的HIS系统,还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健康管理和健康档案系统都在逐步完善,作为医院的一个科室“治未病”的工作,或者对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健康管理业务,都需要信息系统的支持。尤其是近年来,社区卫生机构正在建立的信息系统和平台,涉及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健康评估等系统的开发,与中医“治未病”的内容相吻合。如何搭车停靠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第四,充分利用全科医学和健康管理的理论和理念,丰富和发展中医“治未病”理论,进而拓展到中医“治未病”人才的培养。全科医学和健康管理等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末传入中国。随着居民疾病谱的快速发展,首都医科大学等高校纷纷开设公立和家庭医学院或全科医学系,健康管理的产业化发展如火如荼。近年来,中医“治未病”理论也受到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视。然而,在中医院校的中医人才培养中,“治未病”仍然只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一个“细节”,并没有得到发展和深化。如何结合现代居民疾病谱的变化,对慢性病患者、妇女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治未病”,老年人未涉及。
第五,“防病”工作要与健康管理行业协调发展。中国健康管理行业发展极其迅速。目前,中国有3000多家专业健康管理公司,其中几家获得了数千万美元的巨额投资,预计将有超过6543.8+0亿美元的国内外资金投入国内健康管理行业。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成立了六个全国性的健康管理协会或学会。“健康管理师”作为一个新兴职业,也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健康管理作为一种动态的健康服务模式,越来越受到* * *的重视和市场的认可和接受,越来越受到体检中心、保险公司、保健品厂商等上下游的重视,并逐渐融入到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和运营体系中。面对这种情况,中医“治未病”理论和技术应积极与健康管理行业的公司、企业对接,利用市场发展壮大“治未病”队伍和规模,进而推动中医“治未病”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和完善。
中医药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如何利用好形势推动相关工作的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中国中医药国际合作中心赵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