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的阅读问题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在山东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文化。秦汉时期,在政治大一统的背景下,齐鲁文化逐渐从地域文化演变为官方文化,法家学说、阴阳五行学说、黄老之学、儒家学说相继登上统治阶级的政治舞台。齐鲁文化既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文化范畴。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它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但作为一个文化范畴,它有其历史超越性,齐鲁文化的现代价值就是这种历史超越性的表现。
在古代,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共同创造了早期的黄河文明,齐鲁文化是夷夏文化融合产生的地域文化。
从西周初年的齐鲁建国到春秋时期,形成了齐鲁文化的两大文化体系。随着西周的建立,来自西方的周文化逐渐沿黄河而下,到达下游地区。在与东夷文化的接触过程中,由于齐鲁文化环境和地理条件的差异,以及建国方略的不同,形成了齐文化和鲁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齐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体,周文桦文化为补充的文化体系。在经济上,从地濒海、土地贫瘠的实际出发,除了继承周重视农业的传统外,还实行贸工、鱼盐惠农、农业优先、农工商并重的政策;政治上,重男轻女的亲亲原则并不局限于对周的尊重,而是褒贤重赏;在文化上,它提倡自由和包容。齐文化最终成为实用、创新、开放、包容的功利文化传统。鲁文化是以周文化为主,东夷文化为辅的文化体系。经济上,由于鲁的封地位于泰山以南的平原地带,土地肥沃适宜农耕,这就使鲁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了一种农业文化的特征。政治上,鲁统治者强调周的宗法制度,主张尊亲;在文化上,它采取移风易俗的政策,用周文桦强行改造土著文化。它所强调的礼、乐、仁、义,是重礼的周文桦和重仁的东夷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鲁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仁义、尊传统、重伦理、与贵人和谐的道德文化传统。
战国秦汉时期,是齐鲁文化全面发展的时期。战国时期,由于齐国吞并鲁国,黄河下游地区在政治上得到部分统一。学术界和文化界的百家争鸣促进了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在此背景下,齐鲁两种文化传统的交融日益发展,并逐渐走上融合之路。齐鲁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表现在思想领域,主要表现在对孟子心性论的批判吸收、邹衍阴阳五行说对鲁学的渗透、管子学派与荀子心性论和鲁学的交融。秦、汉初时期,气学兴盛,主要表现为黄老之学和阴阳五行之学的盛行。这一时期的齐学与陆学的融合,为董仲舒以阴阳五行学说构建新儒学体系做了理论准备。同时也为汉代儒学中的齐学和薛璐之争以及古代汉语的经学研究埋下了伏笔。东汉与中国现代经学发生学术之争后,双方相互批判,相互渗透。到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掌握了中国古今经典,最终完成了齐鲁文化融合的进程。
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文化。它既融合了齐文化和鲁文化,又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优点,逐渐形成了一种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完备、再生能力强的文化。尤其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后,齐鲁文化实际上获得了政治和文化上的主导地位,从而成为政治大一统背景下的官方文化,最终融入中国大一统的传统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1.以下对齐鲁文化概念的解释是不正确的。
A.齐鲁文化最初是一种地域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官方文化,这是一种逐渐形成的混合文化。
B.齐鲁文化有其双重性,即从历史范畴看的历史局限性和历史超越性。
C.齐鲁文化是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融合产生的地域文化,创造了早期的黄河文明。d .齐鲁文化是在齐文化和鲁文化融合过程中形成的混合文化。
2.以下关于齐鲁文化与其他相关文化关系的解释不正确。
A.齐文化和鲁文化合称为齐鲁文化,或者齐文化和鲁文化合称为齐鲁文化。
B.齐文化和鲁文化是周文桦与东夷文化接触过程中形成的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c .东夷文化与华夏文化的融合,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齐鲁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D.齐文化和鲁文化两种文化传统的交融日益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齐鲁文化。
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意的是
A.齐文化是一种功利文化,其特点是务实、创新、开放、包容。
B.鲁文化是一种道德文化,其特点是重仁义、尊传统、尊伦理、贵和谐。
C.经济、政治、文化不同的齐文化与鲁文化的融合与渗透,直接产生了具有完整的自我调节与更新功能和强大再生能力的齐鲁文化。
d齐鲁文化从地域文化发展到官方文化,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主要原因是地域文化获得了政治和文化上的主导地位。
参考答案
1.B
2.A
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