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和苏东坡的诗有何异同?
苏轼自幼研习经学史,深受儒家理想影响。他“努力有当代志气”(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在他的一生中,不管他的意见是否正确,他总是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无所遁形”(杭乞郡之号召)、“不顾自身之害”(宋孝宗《御览集序》),拒绝做一个圆滑的官僚,不盲从,不徇私,始终保持着非黑即白的精神,好像是这样的。作为地方官员,他总是关心人民的疾苦,努力兴利除弊。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他有着坚定执着的性格。
另一方面,经历了多年官场动荡和人生屈辱的苏轼,也清醒地看到了政治斗争中不可避免的黑暗、卑鄙和险恶,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奈。因此,他从老庄哲学和佛禅的玄理那里寻求超越性的解放。他把老庄哲学从无限时空的立场出发看待人生的苦乐和世界的是非,与禅宗的态度相结合,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变化,顺应自然,以此来寻求个人内心的平静。当各种不幸袭来时,他以旷达的宏观心理对待,把这一切都看作世间万物循环变化中的短暂现象;他并不想受其苦,而是在自己“若即若离”的生活中寻找某种美好和慰藉。比如他被贬到岭南,当时是一个远恶之地,他说:“一日三百梨,我不想长大做岭南人。”
(《吃荔枝枝》)就是这种生活态度的表达。毫无疑问,苏轼的上述心理,其实包含着比一般直接流露出来的悲伤更深刻的悲伤,包括自我麻醉和苦中作乐。这种心理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弱化了激情的强度,但同时也要看到,这不仅仅是时代文化的产物,更表现出了从更高的位置观察社会和人生、处理个人不幸的伟大情怀。
苏轼的好友、诗人沈辽在《东坡先生万辞》中写道:鄂关挺立而谈,浩然之气群震国风。而是从工作人员身上披着一条毛巾,径直走向孩子。从两个方面概括了苏轼的人格精神。他既庄重又平和,既秉承了士大夫积极入世、正直守信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士大夫追求超越世俗、艺术的人生境界和精神境界的人格理想,并将其融为一体,巧妙地解决了士大夫心中一直交织的进取与隐退、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的矛盾,并在文学作品中充分表现出来。苏轼为后来生活在类似社会条件下的文人提供了典范,也因此获得了他们的普遍尊重。
白居易是个清官。而是用妓女、音乐、诗歌和美酒来自娱自乐。他嫖妓,酗酒,直到晚年。藏妓取乐始于东晋,常见于唐代,尤以白居易为甚。白居易晚年的《醉吟先生传》在《白云》中这样表述自己:“性嗜酒,嗜琴,淫言秽语。凡饮酒者,琴友,诗友与之游,游后居其心,释其家。”我们可以看到他喜欢在佛前喝酒。他甚至怀疑是否有佛。与此同时,我学会了炼金术。严格来说,白居易并不是真正的佛教信徒。同时,他对佛教的崇拜也是出于健身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他有时会一边斋戒,一边坐在道场里,心里一边想着妓女,喝着酒。他敢于批评唐玄宗的放荡。甚至有这样的语言“中国的皇帝,渴望可能动摇一个帝国的美丽”和“皇帝,从那时起,放弃他的早期听证会”。对他们深情的描述,既讽刺又充满怜悯。从白居易的仕途来看,他虽然多为官,但始终处于焦虑和愤怒的状态。作为诗人,他成就斐然,可以说是朝野皆知,甚至妇孺皆知。大概是因为年轻时的漂泊,后来几次被贬谪,他才因为阅历的广博和对社会的深刻理解而成为不朽的诗人。
白居易的诗,前面说过,从小就写得很好。16岁时,“野火春风”这句话成为千古名句。最著名的叙事诗《长恨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杰作,写于他35岁担任周至县令时。该诗取材于民间流传的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虚构,写得惟妙惟肖。它生动感人,被评论家认为是唐代长诗中的佳作,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在这首诗中,他敢于批评唐玄宗的放荡。甚至有这样的语言“中国的皇帝,渴望可能动摇一个帝国的美丽”和“皇帝,从那时起,放弃他的早期听证会”。对他们深情的描述,既讽刺又充满怜悯。说到《你将何去何从》中的情境,笔颇有感慨。全诗从故事的曲折中上升,情感饱满,错综复杂,给人以极大的感染力。
白居易把他的诗分为四类。除了讽刺诗,还有闲适诗、感伤诗、杂诗,大部分都写得很好。一般来说,早期的诗歌比后期的诗歌更有价值。因为世态炎凉,他后期的诗不再有青春的锋芒,非常遗憾。
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才华横溢的诗人,白居易的创作才华是多方面的。他的诗歌不仅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而且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都是多样的。白诗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语言通俗易懂,但同时又经过了大量的艺术加工。在诗歌圈里,有一个故事,一个老婆婆也在解释白诗。在明代诗论家胡振亨的《唐音通钱》中,宋代诗人张文倩曾看到白居易手稿的记载,说“原作未失,首作多失”,可见白居易勤于写诗、校诗。他的诗的艺术水平是作者努力的结果。
白居易活着的时候,他的诗流传很广,影响很大,这让他很自豪。白居易在《九书同袁》中说:“从长安到江西三四千里,常有乡村学校、佛寺、反游、泛舟的诗人;大地之口,僧侣,寡妇,处女,总有吟诗的仆人。"元镇还说白居易的诗,"近二十年来,禁省、禁寺、禁邮、禁墙无书,臣嫔妃马无不适。至于那些在市场上写着卖默勒街的,或者拿着当酒当茶的,更是比比皆是。“一个人的诗在当代有这样的社会效应,这在古代是不多见的。不仅如此,白居易的诗在当时获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和众多的外国读者,在日本、新罗(今朝鲜)、南日本(今越南)等国家都有流传和创作。据史书记载,当时日本的峨眉皇帝曾临摹过白居易的许多诗词,并在自己的秘宅中偷偷背诵。契丹国王亲自把白诗翻译成契丹文字,命令大臣们朗读。
不言而喻,白居易的诗对后世诗歌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白诗将永远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