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道教符号有没有关于这个东西的介绍,有详细的图片?
符原本是古代朝廷调兵遣将的信物。它通常由竹子或金属制成,刻有文字,分为两半,一半留在朝廷,另一半由将军持有。它是权力的象征,有绝对服从的意思。所以《老子》第七十九章说:“持左契而不怨人者,是圣人。”这种契约具有法律效力,必须遵守和执行。因此,傅又被称为傅琦,或。汉代盛行天人感应论,进一步弘扬了古代君权神授的思想,帝王将相的行为都是天意的体现。当时流行纤纬论,认为上天会给人以吉祥的礼物,被视为有令之证。这种证书叫符明,《闫涵腊王旦传》说:“王莽年幼时,汉诸侯王皆废为氏,只有(刘)贾一人献之。”人们和官员记录来自天堂的吉祥迹象,并写文章赞美至高无上的皇帝,他是幸运的,因此“福明”作为一种风格应运而生。所以传说中的熊在京城有一句名言:“爱静,使福明”。后来萧统编了《文选》,是《复明》的独特组合,放在四十八卷。另外,傅也叫“傅传”。《后汉书·窦固传》说:“明年回玉门攻西域,召耿丙、刘璋为骑都司令,以藩属国伏川。”
符号的这些内容和形式特征被汉代的巫师、方士、道士借用到鬼神世界,从而创造了道教符号,也称为神符或天象。他们模仿现实社会中符号的绝对权威,认为神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有资格发布符号,应用于鬼神社会,可以召唤鬼神,压制鬼神,就像地球上的皇帝派遣将领,指挥所有的人民一样。如果说象征体现了世界最高统治者的绝对权力,那么在鬼神世界里,佩戴象征的法师就拥有崇高而不可抗拒的魔力。后汉《方术传》中费长房的赐与弃,就是对这种力量最好的说明。据说:“长房辞了职,翁...又造了一个记号,说:‘有了这个,地上的鬼神就要作主了。’.....鞭挞所有鬼,驱赶社工。.....汝南年间常粲,伪作太守章衣,诣府门椎鼓,患于县。符咒来了,每次去衙门都怕自己不退,就脱了衣服磕头讨生活。长房里的云:‘中庭就像你一样方便!’那是一只老乌龟,像轮子一样大,脖子有十英尺长。长府司令若接令,便会服罪,交乞书以报答葛北君。符咒磕头流泪,栽在恶性循环的边缘,死在脖子上。.....失去魅力后,被很多鬼杀死。"
道教正式出现后,道教符号越来越受到道教徒的重视,甚至成为他们三大秘笈之首。表现在对符号的概念、来源、风格认识的深化;结构越来越复杂;创作要求越来越严格;写作技巧越来越精湛,越来越有文学意味,包含一些文学思想。
葛洪将道孚定义为一种天文学,并阐述了道孚的起源。他说:“抱朴子说:‘郑钧之言出自老先生,皆天文。老先生可以和神灵交流,所有的符号都是神灵给的。现在用的少的人经常出错,是因为出的时间长了。“所谓天文学,指的是日月星辰、雷电等自然现象...象征是根据这些自然现象和天文地理创造出来的一种“风格”,这无疑是道家“道法自然”的表现。为了使这种“风格”具有神秘性和权威性,葛洪把它附加在道教所尊崇的始祖老子身上。因此,道教符号的不可抗拒的力量被道士们所接受。后来刘勰在阐述文学的起源时,说文学起源于道,就是说文学起源于自然;源于道,源于自然之道;自然之道,指天地之文,动植物之文,等等。人所创造的各种“文”,都是以天地之文、动植物之文为基础的。不仅如此,刘勰还进一步得出结论,由此而得的人为经,为经而写的人是神圣的,从而使这种来源于“天文”的“文”具有了极大的权威性,所以他主张集圣人、宗派之大成。对此,青木雅子指出,刘勰把六经视为一切文学的根本。就像葛洪把老子放在神圣而威严的神坛上一样,刘勰也把经学和儒家圣人提升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我们说,刘勰的文学观无疑是受到了葛洪“天文”观的影响,这其中当然包含了刘勰有意抬高儒道思想,反映了当时儒道之争的一个侧面。
在对象征风格的理解上,道家的象征不仅借用了杰夫、傅明、傅川等的象征风格。,如上文所述在现实社会中被朝廷用作信物,但也用“策”作为符号的称谓,这在古代灵宝派的经典中经常出现,如灵宝五符。如《泰山灵宝五符序》卷下一云:“三日泰山得龙虎豹精文,名为‘八力策’”()。灵宝五福是一部系统的神奇符号集,现保存于《太上灵宝五福序》第二卷()。据东汉袁康《越绝书》记载,汉末流行灵宝五福,后来道教的系统书法是在灵宝五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抱朴子内篇·登社》也说:“举八力之节,赏老子玉策,则山神可使,焉敢害?”庾信在《不虚词》中也运用了象征策略。比如第二首,有云:“龙泥印玉策,天火炼真文。”这种策略实际上相当于现实社会中皇帝的圣旨。《文心雕赵龙策》云:“天子以令诸侯,其言也。雅正大惊小怪的唯一办法是什么?”后来这种文体越来越文学化,道教用所谓的“福彩冰瑶”、“章法”来称呼道教符号,既说明它具有权力的象征意义,也对道教符号的制作提出了更高、更具观赏性的要求。所以后来《韵传》的出现就是这一要求的体现。
从符号的构成来看,早期的道教符号都是由一个字构成的。太平道兴起时,开始把多个人物拼在一起,这在《太平经》里叫文赋。据《太平经·文赋序》,“(文赋)全篇四部,九十五章,二千一百二十八字,都是太平文章。360章是从这篇文章讲甘军的表现,与天下齐头并进,教人如何相得益彰。”文字数量逐渐增多,为文字种类和形式的增加提供了条件。到了魏晋时期经书的出现,赋的创作变得更加复杂,它是由篆书和复字重叠而成的。同时,人们认为赋是宇宙和天空中云的自然形成,所以它被称为“舒云”或“云传”。所以在画赋时,很多古文字都是用篆书、虫书、飞鸟来模仿的,笔画也假装弯弯曲曲如云。西晋末至刘宋初所撰《太上东申远咒经》一书中也说:“天书玄妙,皆九气之精象,百神之名讳,畸形不祥,文境曲折,隐韵内名,以神之力所立。”从这个角度来看,象征是一种神秘的精神产品,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就内容而言,宣传的是道教世界的旨趣和思想,如《太平经序》中的“太平文”,即太平主题。这种意义和思路,一般人是理解不了的,因为“此文非世文,乃三天八会之大章,一字三十三字”,所以鲁在《太上洞宝素灵》卷中指出:“凡符文皆有文字,人却不能理解。如释人品,可召诸灵,服诸鬼。”葛洪还说:“以前,武氏有一个中介,可以看懂符文,知道是不是错了。有人试图把治疗百病的杂牌符号和各种恶心的符号,签名以示形象,都是根据名字命名的。错了就定了。从此,无人能知。”《泰山灵宝五符序》亦有云:“斯之沫耳,循环于五符之下,其言空灵不凡。”又有云:“不解真言者,盖天之气,属此耳。”从这个角度来看,只有像项杰这样的道家专业人士才能理解。这些深奥的内容,以迂回曲折、朦胧模糊的表象为支撑,赋予傅一幅神秘怪诞的审美图景,以显示神仙的无比神威。这样,道家符号所蕴含的奇特的文学效果就会跃然于“纸上”。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道教符号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效果,被认为是受《庄子》玄学风格的影响所致。道教以老庄为原书,对其形式和风格也有审美要求。
魏晋以后,道教对象征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把象征的生成与本质论结合起来,最具代表性的是南朝梁、晁、孟安排的道统支点。“那些都是神圣的符号,明朝所有的东西都必须用精华。所以两仪三景,本质上都是。万物皆有,亦以精而行,故五行六事皆有精”(卷二)。这种象征与精气相结合的观点是在云气学说基础上的发展,为道教象征的神奇增加了一层神化的色彩。因为云气只是客观存在,是有形可见的;精不仅包含作为物质构成要素的客观属性,还指人的血气、信心、技能等。,而且也是主观的、神秘的,有“气场”的意思。两者的结合更具有超现实的力量。因此,道士们认为,在建构这种“神韵”时,要“以道之精布简墨,悟万物之精”“以道为本”和“以物为本”,明确提出符号的创造必须是主客观的统一。对此,《道法慧远》说得更精辟:“以我之精,天地万物之精,以我之神,精相合,神相相依,故假纸召鬼神,鬼神得正。”(卷一)我们常说,文学创作,如杜甫的诗,能使人落泪,是主客体高度融合统一而产生的感染力。“神韵”在这一点上与文学创作是一致的,或者说,这就是神韵中所包含的文学思想。
在达到主客观相统一后,在具体符号的书写或绘画中,道家主张在书写之前,心神要集中,保持思考,闭目听对面,蓄足气,用精填笔;运气好的时候要一气呵成,信笔一扫,毫无阻碍。所以《三孔幻符》说:“看之,必听之,必诚。心太虚,里外皆白,我还是元初的我。我将在元初,一气呵成为符。如果有一点不同,就不必坚持。它比一封信还贵,你以此为荣。”这里说的是符号的构思,和文学创作中的构思是完全一致的。它强调不为外界所扰,不闻不问,静心静思,虚怀若谷的思想,从而达到庄子所说的“精神斋戒”,充分体现了道家的主观艺术精神。陆机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也受到了道家艺术精神的影响。他说,在受孕之前,“刚开始的时候,都是闭目养神,听而不闻,担心其他消息,专注八极,游历万仞。”《文心雕沈龙思》也说:“默而思之,思之千年;悄无声息的移动,看透万里...故思理妙,神随物游。”对事物的感觉能激起创造的欲望,操作者也能。当“我的本质”与“物的本质”相遇,或者说当“物的本质”与“我的本质”相遇时,操作者的创造欲望就被呼了出来。一旦创作的欲望被提起,灵感的火花爆发,就要抓住这个机会,一气呵成地写一个小本子,稍微放松一下,转瞬即逝,而魅力是否奏效,就在这几个瞬间之间。
这种创作原则或艺术技巧也与书法绘画相联系。魏晋南北朝书画艺术的繁荣与文学繁荣的大背景有关,但也与道教艺术的繁荣有关..王羲之的书法理论和顾恺之的绘画理论与道家绘画或书法的原则是一致的。王羲之在《魏夫人笔图后》中有一句话:“夫欲写字,先学墨,聚精会神静心,预以字号,下垂,直振,使筋脉相通,然后写字。”在《论书》中,他还说,“一般来说,一本书必须是有思想的,并且...更重要的是要安静,这样你才能专注于笔,让你的思想留在文字后面,在你开始之前完成你的思考。”这与“赋”的本意有关,即赋在笔的后面,其来源在于“削木为丹”,这直接影响了苏轼“有计”的理论。
此外,道士还强调,符号的创造一定要真诚。上述“三穴神符”有“修念守诚”之语,《道法慧远》对此阐述得更为简洁:“符亦有阴阳赘。世上只有最真诚的人才能用,真诚了自然无效。”(卷一)符号的使用需要“真诚”。为什么书法和书写符号不能“真诚”?只有品德高尚真诚淳朴,才能做出好的符号,做出的符号才能震慑鬼神,驱除邪恶。可见,德是符号的基础,与《易传》所提倡的“以诚为本的修辞”是一脉相承的。
作为“三光之灵,无邪之信”,道教符号往往离不开咒语,这反映了创作者对语言功能的深刻理解。《太平经》“神七十五咒”一书说:“天上常有圣言,今赐人以言,使神官互通,以应其怒,民得之,谓之神咒。”这个咒语最早源于古代的问候语。如《礼记》有诗《易蜡词》:“土反其家,水归其谷,虫不作,草木归其泽。”这种咒语或问候语是对语言魔力的崇拜,试图通过语言向鬼神和自然传达命令、威胁和祈祷。当道教符号与咒语一起使用时,这就是创造道教符号的出发点或想法。《鲁接受》一书举了“杜撰者的符号”为例,原来是一个符咒。据说灾难中的士兵,小偷,老虎,狼,风暴,惊恐的噩梦,哀悼者和尸体等。“都背诵‘明日皇帝节’。按照柳忠禹先生的推断,这个咒语“意思是把天帝和太阳的亮度结合起来,潜台词是阳气旺盛,无阴无烛。“从形式上讲,神韵短小精悍,采用诗歌的韵脚形式,语言以四个字为主。这一特点也来源于“伊伊蜡词”等古代问候语,憨厚的文学色彩也很明显。据《清·清·龚琼·凌飞·刘家友》记载,傅树成之后,他服了役,而他应该叫的是自己的名单。做完后,他说:
天道玄地黄,太虚六气。御庭精气神十足,神仙金虎。当它使我真实,它使我成为上帝。散而不离,唤灵归山。侍奉万灵,坐死求生。你游高清,北朝玉晨。
还有,“洞真太小,金虎真”,云人或傅沛入山,或把符埋在地下,都需要念诵咒文,以示符书之灵。而云军中的人,在刀剑下,劫数难逃,戴着护身符,身边的五帝神官保卫着我,同时念着咒语,道:
天空是我的房子,大地是我的床,山川是我的桥;玄斗袁晶,衣为我;藏七元之内,流火之地。过我的人太忙,过我的人在百元没有英语。灾难不能做,战士不能受伤。当我在我的身体里时,我将去九个老人的首都。
此咒以四字为主,夹杂骈文、散句,声韵轻缓。表现的是拥抱自然、笑傲江湖、身处困境的乐观开朗的人生观,而不是玉井成仙的希望。“天为我屋,地为我床”其实是庄子“以天地为棺,以日月为墙,以星辰为珠,以万物为棺”的哲学思想的再现。所以这个口头禅在文学上更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此外,道教还规定,写符号前要敲牙,写符号时要捏相应的文,等等,可见对符号的重视。所以泰山灵宝《五言序》上说“此为人生第一记,天之神韵,泰山之宝”,所以其招神解鬼,治病驱邪的功能...已经让很多人信以为真。王献之的赋《画赋与,咒小字》对文士和艺术家的影响也可见一斑。
总之,道教符号的文学意义和思想是比较丰富和深刻的。宋代道士在总结书法符号的经验时说:“画符号什么都不懂,却惹鬼神发笑;如果你会画符号,你会被鬼神惊到的。”里面有神的气穴,里面有留下感情的障碍。“这些“技”和“神”在文艺创作中可以借鉴,颇有启发。因此,从文学的角度研究道教符号具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