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八景第一说
继历史上的张德八景之后,张德八景是安阳的那些,曾经辅佐宋三朝宰相韩琦修建的周瑾祠堂,梅花碑,韩琦父亲在水冶的墓碑,安阳县邵家屯村的断梁古寺,洪河屯乡标间村的老虎标间, 珍珠泉的春天,无霜的柏树,见龙归石,尚未考证的汉王射井。
据史料记载,《河南宗志》中提到的安阳八景,仅指当时安阳县的八景。随着时间的推移,安阳八景也在不断演变。到清代,基本形成了八个相对固定的景点。据清乾隆五十二年编纂的《张德志》记载,安阳八景为鹿苑春晖、鲸背观澜、白门珠粉、水漫长虹、寒岭丘吉、漳河晚渡、山鹰松涛、龙山雪。安阳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王应熙主编的《安阳通史》中提到,明清时期,安阳县境内有八处名胜,除了汉陵的丘吉变成了汉陵的片石之外,与《张德府志》记载的基本相同。安阳人现在说的八景,指的是乾隆年间流传下来的说法。
安阳自古居“世”,西有太行山,东有平原。境内河渠纵横交错,道路如网,历来是南北交通大动脉。自然的优雅和经济的繁荣使安阳自古以来就有美丽的风景和精美的建筑。史料记载的八景,有的至今还存在于这个世界,有的依稀可见,有的只是传说。但安阳曾经拥有的那种美,那种来自千百年前的美,不禁让人心生向往。在《张德府志》记载的安阳八景中,绿源春晖名列第一。景点位于市二酒店、市蔬菜公司、市实验中学一带。这里曾经有一座宏伟的大圣庙,俗称盛达殿。
大圣寺修建的确切日期已经无法考证。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此寺香火鼎盛,前来瞻仰的人络绎不绝。寺座坐北朝南,殿宇高耸,古树参天。从《张德府志·鹿苑春晖图》可以看出,禅寺古柏苍翠,形态各异。亭子,石台,石椅,精致的风景。在禅寺辉煌时期,文人、诗人、僧人都会聚集于此。春天来踏青,夏天来避暑,秋天赏月,冬天唱雪。"茶褐色的花园有了新的柳树颜色,鹿胎田已陷入梅香."这是这个鹿苑的美丽风景。
寺庙里的僧侣们圈养了大量的鹿以示仁慈。因此,人们也称大圣庙为鹿苑。庙前有一条宽阔的东西向大道,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大道。路上全是骑马、走路、挑东西的人。
夏云、秋月、冬雪之际,登上庙堂,便可看到眼底的美景。最美的是,每年三月的春天,医院里的草都在生长,柳树都是伊一。清晨的黄昏,一抹柔和的阳光穿过稚嫩的树梢,投射到地面上,是一个影子的印记。在缓缓北流的洹河旁,浪红草绿。在建筑交织的田野里,麦翠花是红色的。在这种情况下,我高高地爬上正殿,远远地看着它。“我特别感觉泰禾的生命力充满了沥青,我知道它会从这栋楼里提取出来。”绿源春晖也由此而来。大圣庙北行不远处就是洹河,被安阳人称为安阳河。安阳八景之一的鲸背观澜就坐落在这里。
金元时期,洹河地区自然风光秀丽。在清嘉庆二十四年出版的《安阳县志》中,诗人元好问写了一首描写沿江美景的诗:“平岗轮满桑麻,两岸百枝清泉花。在青山更是屡见不鲜。武陵哪里可以找到神仙家?到20世纪90年代,安阳市对安阳河及其河岸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花园绿地,岸边垂柳,像一个天然的花园。
鲸背的具体位置是老安阳桥。有人说老安阳桥建于五代,也有人说是元至元(1336)成所建。石桥长40米,宽40米,可并行4辆汽车。石桥两翼的柱子上雕刻着形状各异的石狮,为栏板雕刻图案。雕刻的狮子有的在嬉戏,有的在沉思,但栩栩如生,工艺精湛。
清乾隆《张德赋志》记载“环水绕城东北,至石梁。如果这是鲸鱼的背...夫当春来,浪白浪蓝,红英下缠绵。当你在斯里兰卡的时候,你感觉你渴望拯救四川,或者你远离海鸥。死的不止龚十里子盖一个人。”站在石桥上俯瞰洹河,可以看到漩涡荡漾,波涛起伏,气势磅礴。孔子曾站在河岸上感叹:“逝者如斯夫!”面对这长流的水,很多观众都会情不自禁地怀念过去,思考现在。鲸背观澜由此得名。
这样,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视觉享受,更是心灵的净化,心情的放松,心情的释放。
还有人称这个景点为鲸背观景柱。也就是说,桥两边的石栏杆风格各异,栏杆上的石狮子更像是活物。游客站在石桥上可以欣赏到水色之美和石雕之精。但无论是从历史记载还是安阳人的认可度来看,鲸背观澜都是正宗的。
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被敌人追杀,逃到安阳河北岸。向前是滚滚的江水,向后是疯狂的追兵。朱元璋暗暗叫“不好!”这时,河中惊起一个巨浪,一只怪物从河中跃起,横跨在洹河两岸。朱元璋定睛一看,原来是一条几十尺长的大鲸鱼。他从鲸鱼背上急忙往南跑,逃脱了。当了皇帝的朱元璋对此念念不忘,命人修建一座鲸背石桥以示纪念。出了安阳市,向西20公里,就到了水冶镇。水冶城西有一处名为珍珠泉的泉水,是八景之一的白门珠沼所在地。
珍珠泉周围地势较高,泉水从泉底的沙土中向上卷曲,一簇簇聚集,忽聚忽散,宛如百万颗珍珠,故名“珍珠泉”。春天的树荫下,新柳和古塔交织,令人心旷神怡。“珍珠”从池底浮出,冲向水面,每一滴眼泪都化作涟漪。乍一看,好像在下雨。泉水像珍珠一样四处涌出。每当黄昏降临,云朵、星光、碧波交相辉映,宛如仙境。泉边有亭,亭旁有古柏,高约一米,形似拱门。这是柏树门。据说这棵柏树是宋元时期种的,也是宋朝人用剑刺死韩琦的。你不妨估计一下这一幕已经过去了多少年。
珍珠泉由剑泉、马蹄泉、卧龙泉三泉组成。据说韩琦为了给士兵解渴,一剑刺死了一个“剑泉”。韩琦的战马看到士兵抢着喝水,自己却拿不出手。他很担心,用前蹄在地下挖。没想到这里也是春意上涌,马儿喜出望外,玩得不亦乐乎。因此,泉水形似马蹄铁,所以人们称之为马蹄泉。韩琦的剑是皇帝给的。他在起兵讨伐西夏时,曾代表皇帝西征。在水冶短暂停留后,中国军队继续将部队调回北京。这时,韩琦休息的地方也出现了泉水,当地人称之为卧龙泉。
安阳人相信柏树能辟邪祛病,保佑安康。每年正月十六,有烤柏枝治百病的习俗。珍珠泉,一棵双根柏树,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传说。据说用手触摸白门穴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来这里参观的人都会用手来回摸摸百门,然后进门。时间久了,百门已经打磨抛光。
现在,珍珠泉公园已建在白门珠沼,彩梁画柱,曲径通幽,是安阳八景中最完整的一处。
水漫长虹位于安阳市以西35英里,曲沟乡以南,古贤村以西。在流经这里的安阳河上,一座小桥横跨东西,连接着水冶镇和东边的曲沟镇古贤村。这是水漫长虹八景之一。
这是环水的上游,在这里南北流向。这座古老的石桥像一道彩虹,长约60英尺,宽约10英尺,略高于水面,是从安阳到水冶的主要道路。桥面用石板铺成。为了防止铁轮车碾压桥面,根据车轮的宽度,桥面上有两条开槽的铁轨,大车可以沿着铁轨通行。桥洞又低又小,浪花飞溅,所以人们称之为“溢流桥”。
关于水漫长虹这个名字的由来有很多解释。有人认为这里洹河两岸的土壤是棕红色的。阳光明媚时,红土倒映在水中,呈一条长虹的丝带,故称淹长虹。还有人说,河水中的水汽上升到桥面,在阳光的照射下会出现一道彩虹,与下面的泄洪桥相呼应,以此来泄洪。但从史书记载来看,“长桥如长虹”,而当时桥两岸水固,“树木成荫,高粱茂密。”以及桥西岸连绵起伏的山峦、灌木、垂柳和秀丽典雅的景色,此长虹指的是洪水桥。山上还有一座普善庵,终日香烟缭绕。站在普善寺的墙外往下看,会看到“长桥如虹卧”的景象。水从桥上流过,就像一道彩虹在水中若隐若现。
据史料记载,水漫桥建于明代郑德年间,由当时安阳赵氏赵氏、安阳郡守陈万延等富户出资,工匠周顺专门修建。据说当时周舜初修建的桥高出水面十余尺,以石头为桥拱,水流入券孔,典雅华丽。谁知在秋天的雨季,一场洪水从桥上经过,狂暴的洪水像一条龙一样吞噬了大桥,桥上巨大的火石被洪水冲得四分五裂。伤心的周顺,看着自己多年的心血毁于一旦,失声痛哭道:“洪水真是太无情了,把我多年的付出都冲走了!”!我该怎么向长辈解释?“后来我想了想:水虽然无情,但并不可怕。石头虽然结实,却抵挡不住软水的冲击。我们无法与之抗衡,所以我们应该顺应自然。于是又一次请来了能工巧匠,从水下的网里捞出了被水冲下来的基石。因地制宜,在原高桥桥址南面修建了一座矮桥。用铁锭石基础和横石作为桥梁,犹如躺在彩虹上。洪水来了,从桥面溢出,桥的茎干断不了,于是“溢出”就来了。这座桥长6英尺(今天的18.7米),宽8英尺(今天的215米)。石碑平放,桥洞水流缓,水至桥中部,回水激动,远观如长虹,旭日初升,光照桥西石岸,归水。景色宜人,故名“溢长虹”。但谁能想到,这座防洪桥还没有建成,周顺却因过度劳累而去世了。后来,大家推荐周顺的侄子周政担任总工头。周政继承了他叔叔的遗愿,与当地的农民工一起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在洪水季节到来之前修复了防洪桥。
后来,在清朝光绪年间,豫军军长李秉恒在当时的张德知府和安阳一代名人的陪同下。他满怀诗情画意,俯瞰流水,俯瞰彩虹般的绝壁和倒映在两岸的厅堂楼阁,俯瞰丛林和碧水,俯瞰何桥寺的绝佳景色。在你下关同事的鼓励和劝说下,他们写下了“水漫长虹”四个苍劲洒脱的大字,后人在此记载。从此,安阳八景之一的“水漫长虹”便锦上添花,名扬天下。
历史变迁,被冲毁的桥到了民国初年,马丕尧的次子马出资修桥。到目前为止,水漫大桥仍然有残留的石头躺在同一个地方。谁知,它经历了几代能工巧匠的建筑修缮,武将、县令、文人墨客的青睐。它承载了多少希望和寄托?
早年这里原本是山货的聚集地,所以商贾云集,是行人来往的必经之路。一整天都是车马成群,好不热闹,就像庙会一样。从桥面上深深的车辙印,似乎可以想象出当时行人拥挤、熙熙攘攘的景象。顺着河谷往下看,会看到曾经疑似仙境的古石桥静静的躺在长满野草的沙滩上,河里的水早已不见了。桥面上还留有两道深深的车辙,似乎过往的车流和人流刚刚远去,仿佛走几步就能看到当时的繁华。回望河水泛滥的石桥和由南向北而来的商贾,亦真亦幻,让人感到无限惆怅和惋惜。
如今每到雨季,洹河的水会上涨,但“长虹水淹”的盛景已不再重现,只能在想象中看着传说中美丽的长虹。
汉陵秋霁“汉陵秋霁”是安阳八大名景之一,景区位于安阳市东北约30里的汉陵山。
这座山为什么叫韩陵?这要从楚汉战争说起。相传汉朝大将韩信曾经带兵驻守深山。有一天韩信出门,鲁豫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韩信思,渴望母亲,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于是拜她为义母。老人突发疾病去世后,韩信把他埋在了山里。从此,人们就把这座山叫做汉灵山。
每到秋阳高挂的季节,寒岭就迎来了一年中最迷人的时刻。爬到山顶,可以看到森林已经完全被染了色。秋日的阳光下,茂密的树叶和庄稼突然呈现醉人的红色,又突然反射出耀眼的黄色。沉浸其中,“我已经扛了很久了,灰尘大气都被清理干净了...我已经忘记了过去的喧嚣。”《汉灵秋记》由此而来。
据史料记载,二柱昭于普太元年(公元531年)占领邺城,次年正月高欢从二柱昭手中夺回邺城。三月,朱尔兄弟率领长安、荆州、洛阳、董军等地的20万大军,企图夺回邺城。当时高欢只有不到2000骑兵和3万步兵,寡不敌众,于是高欢率领朱尔联军进行了寒岭山之战。为了打败朱尔联军,高欢在山上布下环形阵,把聚集在乡间的牛马连成一片,挡住了朱尔联军的退路。此外,士兵们拼死一战,四面出击,活捉了朱尔·杜鲁和朱尔·仲达两位指挥官,在寒岭山上把朱尔联军全部歼灭。
为了纪念汉灵山的大捷,夸耀其功绩,高欢出重金动员民众在山上修建了规模宏大的汉灵山庙,立碑庆贺。文采斐然的御史学家、才子温子升在汉灵山寺碑上题词,热情洋溢,寓意深刻,赞不绝口。所以后世诗人张謇以“文子生当大才,藻诗破云”的赞誉来指此事。
现在人们把汉灵山的寺庙叫做定国寺,其实是用词不当。当时高欢同时在邺城和寒岭两地建庙,两地的碑文都是温子升写的。邺城的寺庙叫定国寺,汉灵山的寺庙叫汉灵山寺。后来叶城定国寺被烧,寺庙成了一片废墟。不过定国寺还是很有名的,所以人们叫它定国寺。这个说法大概可以追溯到北宋,一个错误大概是1000年。
为什么汉灵山寺的这块碑,号称“汉灵山碑”,影响力这么大?据张汤《朝野一书》记载,南朝梁国派遣的使者庾信,北朝时奉命出使东魏。庾信初到邺城,北方的文人一开始看不起他。后来,庾信把他的《枯树颂》给文人看。大家看到庾信的文章写得这么好,就再也不敢轻视他了。庚欣到达北朝后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没有一样是令人满意的。这一天,庾信来到汉灵山寺,看到温子升的《汉灵山寺碑》碑文,气势磅礴,气势磅礴。他看后惊叹不已,印象深刻,让人抄了原文。
后来庚欣回到南朝梁国,南朝的朝臣名士问他北朝之行:“北朝文士呢?”庾信坦言:“这辈子只有韩灵珊会讲* * *了,薛道衡和陆思道笔少,对着驴叫,耳朵都聋了。”“驴叫狗叫”这句话的意思是:除了寒岭山寺的碑文,其他文章都丑得像驴叫狗叫,只有寒岭山寺的碑文值得称赞。相应的,“驴叫狗叫”这句话后来就形成了一个成语,经常被后人用来形容一篇写得很差的文章。这在南朝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从此,这块石碑就被称为汉陵片石。有人说汉陵的片石指的是汉陵山的石头,这是典型的看文生义。(有些书记载,陈国的许出使东魏。这需要学者专家进一步研究。从此,南朝文人竞相去鼎汉灵山寺一睹风采。《韩陵片石》名扬天下。
由于战乱和自然侵蚀,寒岭山的石碑被多次更换。现在的石碑是明代刻的温子升的碑文。1947年,这里的定国寺被毁,后来群众集资修建。1958大跃进期间,附近村民将石碑拉离了山,直到现在,石碑还放在西大佛村。
在寒岭山南坡,还有一棵千年酸枣树王,经常被诗人和诗人们引用。树高近8米,枝繁叶茂,每年都有很多野枣。相传在1775年的秋天,乾隆皇帝巡游经过张德府,来到寒岭山,想领略一下庙堂碑刻——“偏食”的风采,品尝一下酸甜的酸枣。甘龙来到这棵枣树前,看到红枣遮住了太阳,又酸又香。摘一个放进嘴里。比宫里的糖葫芦好吃。甘龙一连吃了几个,并让随从挑了一大袋带回宫里给皇后的爱妃品尝。枣树下的干龙一边吃一边感叹:“真是枣树之王!”从此,这棵枣树就被称为王。
楚汉战争时,淮阳后韩信驻军驻地早已烟消云散,汉灵山大捷古战场的硝烟也已消散。留下的只是秋天的季节,秋高气爽,森林茂密,寒岭山的美景一如既往。还有秋天的定国(汉灵山)寺,香客依旧拥挤,香烟缭绕,钟鼓喧天。于是,大家公认“汉陵秋霁”为安阳八景之一,在府志中记载了精彩的一页。
漳河位于河南、河北两省交界处的安阳县丰乐镇村北,清代嘉庆安阳县志记载。横跨漳河和通往河北磁州的水,是古代南北御道的官道,也是通往京城的必经之路。通常是建一座草桥,也叫过年建的桥。这座桥通常用木桩建造,上面覆盖着草和土。每年农历九月修建,次年五月因汛期临时拆除,路人乘船渡河。“夜渡漳河”是安阳八景之一,发生在每年5月至次年9月的丰乐镇渡口水面上。
古赫章河流经古邺城西北,古漳河孕育了古邺城。安阳殷都遗址被毁后,取而代之的是殷墟东北20公里处的漳河岸边南北的古邺城。邺城为春秋初期齐桓公所建,战国时由西门豹、赵石等人经营管理。漳河两岸已经发展成为黄河以北地区的军事城镇和经济中心。在汉魏南北朝时期成为七国首都,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北方的都城。历史上,西门豹破河伯婚,治漳河为民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东汉建安年间,文坛著名的“三曹”、“建安七子”也在这一带以诗交游。试想,当小船在漳河小月中航行,一群桀骜不驯、傲娇的才子划船过江,推杯换盏,会唱出怎样的千古名言?十六国时期以后,东魏、北齐等氏家族与高氏皇族相食的故事,历史上的许多战争都发生在这里。历史上许多军事政治家都在这里指点过他们的才华,历史上著名的文人骚客都在这里激扬文字,正确吟诗,展示才华。漳河两岸,百姓安居乐业,真是出类拔萃。
河流自西向东,蜿蜒起伏,向东流去,发源于太行山山麓。涨水时,河水汹涌澎湃,像一匹没有节制的马,发出如雷般突然而异常的吼声,令人望而生畏,淹没了许多庄稼和生物;当水落下时,水流稳定,波光粼粼,看起来像彩虹。在河堤渡口上,一艘艘船像梭子一样航行、穿梭,给许多农田带来了水,滋养了两岸的人和农田。所以人们称它为“张郎河”。民间有两奇物:“移河柏岸”,混在一起时,往往是清疏。有句话说的好,河水漫无目的的游荡,只能看到一个场景。指的是“夜渡漳河”的场景。
丰乐镇的渡口,曾经是行人由北向南摆渡的必经之路。漳河两岸,船只往来不断,行人络绎不绝。夏天水暴涨,海浪翻滚,就像龙在水中嬉戏,龙在兴风作浪。秋水过后,碧波荡漾,波澜壮阔。尤其是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晚霞倒映在江面上,天空明亮如水,云朵缭绕,相映成趣。再加上摆渡船上零星的灯光,在晚霞的照耀下,可以看作是一幅“水尽而人归”的摆渡自然画卷,让人兴致盎然,流连忘返。因此,“夜渡漳河”成为安阳八景之一。
明朝赵康王朱从南京进京时,经丰乐镇摆渡过河,晚上和月底刚过河。他曾写过一首名为《安阳八景,漳河晚月》的诗,描写了赵康王朱欲渡河登银河,等与嫦娥相约的美好愿望:
桶落参跨夜归晨,钟昏西。
余光犹恐东升,鬼影犹在北照。
影子落在风头上,天空一片寂静,波底波光粼粼。
我想靠搓搓成为银发人,但我还是想对嫦娥感兴趣。
据《张德县志》记载,漳河“为郡大浸,南北车马皆在此。.....若夕阳在山中,人影混沌,映入波中。感觉水都没了,云又回来了,真是令人耳目一新。这也是四一县的一大景观。”随着南来北往的人流,漳河晚渡河的名声也逐渐传到了两岸,成为安阳八景之一。
虽然暮色苍茫、月星稀稀、灯火闪烁、游人摆渡过漳河的景象不复存在,但护城河却变成了通途,如今漳河铁路桥、公路桥由北向南横跨漳河。漳河上游有岳城水库。行人虽不用渡船,但漳河晚渡处水波依旧荡漾,景色依旧。在夏季的雨季,有很多人来这里游泳和戏水。游客来到这里,不可避免地增添了许多留恋和追忆。
山鹰松涛从市区向西南方向行驶25公里,来到八景之一的山鹰松涛所在的安阳县山鹰镇。
历史上的善应该是一个民风醇厚的地方,这里群山环绕,地下水非常丰富多彩,河水清澈见底,还有“螺蛳湖”的美景。附近有一座小山玲珑的陶头山。山顶像两棵古柏傲然挺立。山腰上,一座红墙绿瓦、金碧辉煌的寺庙掩映在郁郁葱葱的绿荫中。这就是“满山松柏林,南海波涛映倒影”。此时,游客可以倚栏杆在平台上垂钓,远山近水,尽收眼底。风掠过群山,掀起阵阵松涛,蔚为壮观。置身于此,犹如置身于画卷之中,令人目不暇接。滚滚松涛中不时传来天籁般的轰鸣。“似弹琴,似吹笙簧,似冷泉,似瀑布,令人听之。”耳边仿佛有夫妻的声音,若秋风伴着夏雨高速而来。恍惚间,并不觉得自己是在树林里,而是进入了音乐的殿堂。看松柏林,听涛声,真是人生一大乐事。
许有壬在一首诗《你要善于浣溪沙》中这样描述善良之美:
“留题崖上破紫烟,岩前有清泉。
经过三天糟糕的旅行,酒就像一条河。有水,有山,有高贵的房子,
小春无风无雨,世事真是洞见。"
松林旁边是著名的小南海石窟。这里河流纵横,碧波荡漾。传说观音错过了这里的美景,在这里修行。天下建菩萨庙。因为它不是正宗的南海仙境,所以被称为小南海。一位诗人写了两首赞美小南海美景的诗:
一个
雄伟的太行山碧绿碧蓝,峰峦叠翠。
青山绿水,南海泉水沉醉在夕阳中。
二
平岗一轮以桑麻告终,清泉两岸花满溢。
等青山复读,武陵哪里能找到仙家?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在小南海附近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景点,如“螺蛳湖”、“龟蛇斗”、“珍珠泉”、“三雷石桥”、“小角岭”、“万年青之春”、“雪瀑”等,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游览。而且历史悠久,有小南海石窟,北齐石窟,楼上村瓷器石窟。是一处古朴典雅的文化景观。
山鹰河的航运曾经非常发达。唐宋时期,舟楫如梭,这里出产的煤、木、粮源源不断地运往安阳河沿岸各地。这里风来树摇,其声如浪的奇妙景象进入了许多人的眼睛和心灵。只是今天,山上的松树已难觅踪影,回荡着千百年的涛声,却能穿越遥远的时空,让人一次次怀念和向往。
龙山雪是安阳八景之一。位于安阳市西南20多公里,山鹰乡天溪镇村南,龙山村北的龙山上。因山势起伏,云雾缭绕,山顶有古寺,寺北有窑檐砖塔。所以一年四季香火不断,游人云集。著名诗人左思《杜薇赋》中的“剑龙”指的就是龙山。
相传在古代,张北有一个女人爱上了一个男人。未婚先孕后,被父母赶出家门。她游荡到安阳城西的天溪镇南,口渴难耐。她到一条小河去解渴,不料她不小心喝了紫龙经常出没这条河的水,不久就生下了九条小蛇。小蛇出生后,爬上山顶,长成九条龙,相当接近人性。后来,它不忘生下它的老母亲,经常来照顾她。相传这九条龙后来在山上变成了九个圆顶状的山包,上面有九个清泉口。这是九个龙头,龙头昂着头喷水,向天朝圣,所以这个地方叫“九龙山”。从此善男信女建庙造庙,香火连年。其实这座山是以九龙拱门命名的,只是人们更愿意相信这个动人的传说。
游客持弓登上山顶,远眺,一览无余。真的很明显,九龙山周围有九圆山包,九清泉,不禁增添无限遐想。.....山影深浅不一,沟壑纵横。冬天,大雪封山,原蜡象;阳春三月,满山鲜花,山沟依旧白雪皑皑;夏天,草参天,沟壑残雪犹在。游客在这里仍然感到寒冷和凉爽。
关于山雪的描述有不同的版本。有人认为雪是指山上的白色石头,岩石是白色的石灰岩。白石、雪、雪石往往给人一种远看像冬雪的错觉,所以有龙山雪之说。但现在已经被九龙山煤矿堆积的煤矸石覆盖,这一幕的真实面目不得而知。后世诗人写下“青石与白雪相映,点出龙山风景美”的诗句来赞美这景色。
山顶有一座古庙,山脚下有一个“袁超洞”。古寺内有宏伟的红墙红瓦,山门、戏楼、钟鼓楼、阎罗殿、玉皇阁、太后殿相映成趣。此外,点缀在山林间的雪石,不禁让世界各地的游客趋之若鹜,流连忘返。难怪这里很多文人都忍不住满腹诗情,赋诗一首。无怪乎有人说:“元人粉笔若有皱淡染,玲珑胜景妙,可惜无大师为之!”。
晋代著名文学家左思曾写过轰动一时的《三都赋》,被洛阳人抄袭,洛阳一时间为之昂贵。在其中的一篇《杜薇赋》中,左思写到了龙山。可见当时这里的风景有多美。
不仅如此,相传九龙山东侧的彰武水库就位于此。三国时期,曹操在邺都,曾在此操练水兵,表彰岛上勇士的功绩,所以后人取村名“彰武村”。
九龙山的寺庙建筑是明代重建的,民国以来年久失修,但遗址依然存在。现在在周围群众的资助下,山上建起了一座寺庙。这里西有太行山,东有洹水,尤其是山脚下的彰武水库和河南煤化集团,也为九龙山的景色增添了不少趣味:
远山——山峰连绵不绝。
近水——湖光山色,碧波荡漾
农家——炊烟袅袅,春种秋收
厂矿——高楼林立,万象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