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黄帝内经》——一切“德”是养生之本
我们先来看看“得”字的本义。它的原意是:看清道路的方向,不被迷惑,一心一意沿着大道一直走下去。许慎的《说文解字》把它引申到了人的思想境界因善而升华。
接下来,我们来理解一下“德”的哲学含义,借助《道德经》可以理解。《道德经》中有44处提到“德”,其哲学含义主要有:第一,“德”是“道”的显现。认为“道”产生万物,“德”是规范和维持其发展,“万物从道尊德”,万物都是遵循道的规律尊德的表现。所以可以说,德是道的表现。其次,“德”表达了无为的思想。《道德经》认为,一个高德人不会宣扬自己的德行,因为他从未离开过德;道德低下善于表现道德,但实际上没有道德。高尚的人顺应自然而不强加自己的意志,低下的人表面上顺应自然却是为了自己的意志。第三,强调修德。《道德经》认为,只有新生的婴儿最能体现美德。如果他能修炼到返璞归真的境界,那么德行就不会离开。
《黄帝内经》从养生的角度,很多地方讲“德”,主要有以下几个意思:
第一,强调是道的体现。比如《黄帝内经》开篇就说“古之知者...所以他们每年都可以100岁,但是那些不改变行为的人,他们的道德并不危险”。因为古代的人们知道道,所以他们可以通过遵循它的操作规则来保持健康。因此,他们可以活一百年而不失去他们的行动。这些都是“随道”的效果,最终体现为“节操无险”的效果。所以“德”的表现,也是充分理解和掌握道的结果。《黄帝内经》中有很多这样的论述,比如《苏文》。论古代天真,“中世纪,有完人,有德人。”《苏文论汤醅》说:“自古以来,做汤醅的人,以为是为耳朵准备的,古代丈夫做了汤,就好好伺候。中世纪道德稍衰,邪灵到了,就完全服了。”这里所说的“道德”不是道德意义上的道德,而是哲学意义上的道德。
第二,对于天来说,“德”是气的一种表现。自然气候变化有几种形式,如道德、文化、政治、秩序、灾难和变化。比如气交替大论说“东方生风,风生木,德和,政顺,风起,灾散……”。也就是说,“东、风、木”这类东西的“德”是和谐的,也可以理解为和谐的德是“东、风、木”的本性。然后,政治是有特点的,秩序是表面的,变化是反常的,灾难是糟糕的。如果万物都保持自己的本性——德性,那才是最平和的。人如果生活在这种平和的五脏之中,一般是不会生病的。然而,五脏是不断变化的。如果变化太多或太少,都是人生病的外在因素。
第三,对于人来说,“德”是人内在品质的表现。比如“魂枢。本神》说:“天在我,德也……”古人认为,德是天之气在人身上的体现。比如眼睛就是心的开悟。人若能守德,则气与目合。人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对应五行(木、火、土、金、水)。如果你想让你的五脏处于一种“德”的状态(肝德:柔润舒展,心德明亮显著,脾德饱满丰满,肺德干净爽朗,肾德宁静安详),人体就会处于一种非常健康的状态。反之,脾气暴躁,生气,则有悖于肝之德,心胸狭窄,斤斤计较,则有悖于心之德,等等。
老子说:“常德不离,归婴儿”。对于养生来说,如果人能一直保持内脏的“德性”,就会延缓衰老,如果出现亚健康现象,也有可能逆转,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