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家庭的父母如何带孩子积极成长?

专家视角

农村的非留守儿童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包括* * *吃年夜饭,* * *玩庙会和游戏,在家看电视上网,* * *干农活和家务,通过亲子交谈进行情感交流和养育,这是留守儿童家庭结构性缺乏的。幸运的是,在留守儿童的家庭中,时空分割造成的结构性缺失,可以通过父母在孩子心中地位的心理建构来弥补和替代。

虽然每一个留守儿童家庭的亲子关系中都存在着父母的立场,但在强弱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据研究,在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对* * *的理解,应该贯穿于整个过程和全方位的亲子关系中。此外,以下因素可以显著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父母地位,促进其积极成长。

第一,父母要尽可能多陪孩子,提高亲子沟通的质量。外出打工的父母精神和生活压力大,家庭教育的时间约束是突出问题。父母统治的解释框架告诉我们,父母腾出时间与孩子沟通是必要的条件和基础。尽可能密切的亲子接触、情感投入、积极的(不是消极的应对)、长期的、持续的亲子互动,可以产生、保持和增强亲子之间的依恋感和家庭凝聚力,形成儿童健康发展的环境。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家陪孩子的时间很少。他们需要珍惜回国后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需要利用定期和不定期电话沟通的有限时间,进行不间断的情感交流。在经济等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留下父母一方,尤其是母亲在家陪伴孩子,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历史进程中“父亲外出挣钱,母亲在家”的普遍做法。

第二,父母积极的生活态度、做事的认真态度、责任感对父母的地位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从而为孩子的成长提供积极的动力和榜样。研究表明,父母平衡外出工作和陪伴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他们让孩子认真工作,随着孩子的成长会有很多积极的结果,比如表现出良好的自尊,更好的学习成绩,更积极的家庭和同伴关系。外出打工的父母注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习新知识,表现出能用新的知识和眼光看问题,这也能显著提升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三是权威的教养方式,可以提高在职父母的素质,促进留守儿童更好的成长。研究表明,“温暖的关怀+引导和控制+适度的行为和成就的教育期望”的权威教养方式不仅是跨越文化差异的最有效的家庭教养方式,也是社会阶层。留守儿童家长采取这种模式的育儿原则,实施家庭教育是最有效的,也更有利于增进亲子关系,提高在职家长的素质。

第四,做好孩子抚养的委托工作,与学校保持良好的沟通。孩子在学校的学习,从家长的角度可以理解为把自己对孩子成长的陪伴延伸出去,把孩子成长代理人的责任托付给学校。家校沟通合作是家长为孩子选择和提供家庭外社会经验的日常首要任务,也是家庭内外育儿资源互补的关键环节之一。留守儿童家长注意与学校和老师保持联系,及时发现孩子的性格特点、成长优势和出现的成长问题,与学校和老师互动合作,比学校和家庭单独发现和解决问题更能有效地促进留守儿童的成长。家长在为学校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在同学和老师面前的良好表现,也有助于提升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在我国留守儿童问题研究之初,就发现留守儿童的各种负面问题其实都与父母地位的程度和变化有关。我们的初步观察表明,部分留守儿童对父母在位感受较少的原因,除了父母和孩子的情感性格因素外,还有家庭的阶级和贫困特征。父母存在感弱的留守儿童大多来自贫困家庭,父母(尤其是母亲)对生活感到无助甚至绝望。极端情况下,他们抛弃家庭和孩子,导致孩子的父母经验被稀释甚至消解,外在表现就是孩子对自己的放弃。父母文化程度低,履行父母职责的能力低,在留守儿童心目中的形象会大打折扣。从这个意义上说,留守儿童所承担的负面问题并不是简单的家庭时空划分,而是家庭时空划分与阶级、贫困特征的纠缠所导致的父母之间、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的心理和行为冲突,导致父母的到位感减弱,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这也提醒我们,在社会阶层和贫困的层面上讨论留守儿童的父母地位,是研究逻辑的必然延伸。

应该强调的是,随着社会的迅速变化,家庭结构也在转变。父母在位的现象不仅在留守儿童中可以观察到,在城市中随父母生活的儿童中也可以观察到。它不仅存在于下层阶级家庭,也存在于中产阶级和各种职业家庭。比如军人家属,工作地点长期随工地变动而变动的工程技术人员家属,父母异地工作的家属,空乘、乘务员家属等等。留守家庭已经成为我国人口和社会转型期不可忽视的一种家庭形式。在更大范围内研究“分居* * *同居”的家庭结构中父母的地位及其作用,也是现实的需要。

(作者:齐武年,广东教育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