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的故事。

从1917在哈佛大学读书的时候,竺可桢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主要记录气象研究的各种资料。由于战乱,只保留了2月6日1936到1974的日记,一写就是38年37天。其间,一天也没断过!这些日记的页数都是小字,一丝不苟,总共有800多万字,令人叹为观止。直到去世前一天,他还用颤抖的笔在日记里记录着气温、风力等数据。

竺可桢作为著名的科学家,一生过着俭朴的生活。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岁月里,身为大学校长兼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的竺可桢,在一年的年夜饭上吃到了发霉的米饭,却把所长应得的几千元救济款与其他同事平分,奄奄一息的竺可桢决定将女儿朱工资中省下来的一笔钱作为党费交给组织。原来,从1966开始,竺可桢就以女儿的名义把每月工资的三分之一存入银行,七年存款达到一万元。这笔庞大的党费,显示了气象人对党和人民的大爱。

竺可桢不仅爱学习,还喜欢用脑袋思考。家乡雨水很多,屋檐上总有水滴下来,落在石板上发出“滴答”的声音。竺可桢站在一旁数着滴答滴答的水滴。他好像发现了奇迹,眼睛盯着石板。他纳闷:哎呀,这些石板上有水坑,水滴正好掉进小坑里。再看另一块石板,也是如此。他立即跑去请教他的父亲。

听完儿子的提问,朱嘉翔由衷地高兴,耐心地给他解释:“小熊,这叫‘滴水穿石’!虽然一滴一滴的雨没什么可怕的,但是久而久之,石板就滴出坑来了。读书做事也是如此。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

竺可桢(1890.3.7-1974.2.7),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共党员,中国生产者,中国现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

1909年,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校(现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1910在竺可桢公费留学美国,1918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20秋,报考南京师范大学。1934年,竺可桢、翁和成立了中国地理学会。1936年4月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主席、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征、分区和变化,以及地理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奠基人。

历史气候学的创始人

竺可桢是历史气候学的创始人,其中历史气候变化是他最大的努力和成就之一,在国际科学界享有盛誉。竺可桢对历史气候学的另一大贡献是历史物候学。竺可桢在中国建立了40多个气象站和65,438+000多个雨量测量站。

一方面,他重视对物候的观察和记录。从1921留学归来的第二天到1974去世的前一天,他每天都在观察和记录物候和天气。另一方面,他广泛收集历史物候数据。他和万合著的《物候学》一书,有丰富的历史物候资料和研究,这在其他国家的物候学著作中是不可多得的。?

现代气象科学的贡献

作为我国现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竺可桢先生一直关注并“毕生致力于”气候变化的研究。他对气候变化的一系列基础性研究,对人们理解当今这一重大全球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对历史地震学的贡献

竺可桢对历史地震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和李四光领导的中国科学院地震委员会组织的《中国地震资料年表》及相关研究工作。

对自然科学史研究的贡献

竺可桢一生主导探索中国古代科技成果,旨在阐明中华民族在世界科技发展中的突出贡献,以此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研究历史上中外科学文化交流,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他本人也研究并发表了许多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和科学通史方面的论文。?

“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作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先驱,竺可桢始终以科学的眼光关注中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他不仅在学术理论上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而且知行合一,致力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从世界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进程来看,他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科学家较早地、独立地关注和研究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是中国的科学共同体。

竺可桢明确提出大学要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领袖。

在竺可桢担任浙大校长的13年间,浙大从文、理、工、农、师、法、医三个学院的16个系发展到文、理、工、医七个学院的25个系(最多时达30个系)和10个研究所,教授人数也从70人增加。浙江大学的3500多名学生(如钱仁元、程、胡、叶笃正、顾朝浩等。)相继成为国家高级专业人才。换句话说,这些人才后来几乎都成为了新中国科学教育的中坚力量。

为纪念竺可桢校长,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于2000年5月成立。?

竺可桢从1917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中主要记录了气象研究的各种资料。由于战乱,仅保存了1936至1974年2月6日的日记,共38年37天,约800万字,对研究中国近代科学史,特别是中国科学院史具有重要价值。

竺可桢一生写了很多作品。如果不算他的日记,他一生的作品大概有300万字。从1966开始,他几乎没有发表过什么专门的学术论文。八年里,他的文字几乎只有字母。这是他的主要文学作品。

著名气象地理学家、教育家竺可桢,生于1890年,卒于1974年,享年84岁。他年纪很大了,但早年不擅长养生。他在去世前三个月的日记中写道:“我从小身体就不好,现在活到83岁。我还能要求什么呢?”原来他早年在上海城中中学读书,因为学习太努力,身体一直不好。当时他的一个同学叫毛,也就是胡适,曾经在背后打了一个赌,说竺可桢活不到20岁。竺可桢无意中听到这句话,出了一身冷汗,发誓从此锻炼身体。后随胡赴美留学。

1912年,两人相识并开始赌博。竺可桢问:“如果我活到六十多岁呢?”胡适爽快地回答:“如果你活到六十岁,我会在你六十大寿的时候,当着所有亲友的面给你磕头三次。如果你活得比我长,你可以踢我尸体的屁股。”“好吧。你一定要记住你今天说的话!”竺可桢说。

后来,竺可桢活到1974,享年84岁,在北京突然去世。他一直写日记,直到去世的前一天晚上。胡适只活到1962,享年71。然而,由于两个朋友,一个在中国大陆,另一个在台湾,胡适没有机会在60岁生日时给竺可桢磕头。胡适死的时候,竺可桢没有踢他的屁股。

竺可桢在日记中哀叹“智者”胡适曾预言自己早逝,结果证明是骗人的。从此,竺可桢非常重视身体健康,于是爱上了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