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写日记#855餐饮创新中更重要概念的改变
早上一起出去吃早餐。我看了看店里的主菜,豆浆炒米粉,一碗黏糊糊的,没胃口。莆田的朋友说这是莆田早餐最常见的食物,但我对它不可能感兴趣。走了几步,我看到一个卖面条和饺子的。一个男人坐下来,要了一盘饺子,一个卤蛋,两块卤豆腐,很快就吃完了。莆田的饺子很好吃。
吃完早饭,部队去参观,我一个人回宾馆,泡茶看书。这两天跟方叔和贾聊了很多。有的是闲聊,一个话题聊几句就过去了。有一些是认真的聊天,他们继续深入的谈论一个话题。我大胆直言,想到什么就敢说什么,不管对错,不管别人喜不喜欢。还好他们知道我的性格,不会怪我听不听。聊天?随便聊聊就好。逻辑上,你可以松懈。把意思说清楚就行了。
聊天大致围绕着中餐的创新。这是一个说了很久的话题,却没有说清楚。原因很多,很难有一个纲领性的意见。食品创新?口味创新?烹饪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每个方面都有创新的必要性,但什么样的变革是创新,什么样的变革是有效的、有价值的创新,很难界定,所以很难看到革命性的创新和变革。
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武器的批判”这个话题。在成都和澳门吃过两次江振诚先生的川菜后,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如果我们把饮食和菜肴作为评价的对象,那么对它们的评价标准就是这里所说的“武器”。那么问题来了。目前我们的评价标准或理论,基本都是基于农耕时代对食物的鉴赏,味道、口味类型、技法、呈现,包括对美食的理解,也都是基于此。可以说是有着深厚的底蕴,其丰富性足以吸引其他食物血统,批判的武器也足够强大。
只是时代和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40年的跨越式进步,让我们的物质文明从农耕社会快速进步到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甚至到信息社会。中国餐饮的发展跟随社会发展进步,成为市场化最彻底的行业,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在这种情况下谈中餐创新,也就是说在信息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谈餐饮创新、中餐创新,造成了批判性武器不够用、不好用的问题。(批判对象极其丰富,但批判武器却跟不上对象的发展。)也就是说,“批判武器”(对那些食物的认识和评价的理论体系已经过时和单薄)显然无法用这样的理论来预测和设计未来。
未来的餐饮应该是什么样子?哪种口味比较通用?如何呈现才能让消费者接受?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有哪些消费习惯、品味和习惯?这些问题摆在餐饮人面前,也是餐饮企业必须不断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很难用过去的经验来解决,按照传统思维也很难找到出路。批评的武器落后,很难进行有效的“武器批评”。前段时间,《餐厅老板内参》联合美团点评发布的一篇报道称:“作为餐饮消费的主力军,以90后为代表的当代新青年的标准生活是这样的:外卖、养生、加班、恐婚...80后淡出研究视线。”90后成为消费主力。想要生意好,就要研究和把握这一代人的消费习惯和心理。所谓的创新是不是也应该围绕着这群人?但是要不要考虑00后,10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人的出现,创新永远是一个时髦的话题。对于餐饮人来说,问题的关键在于转变观念,跳出传统思维,也就是说,只有掌握新的“批判武器”,才能在创新的道路上有所收获。
学习是一个过程,创新是一个过程。不是立竿见影,立竿见影,需要耐心,韧性,坚持。在愚公彝山,据说子子孙孙永无止境。只要相信自己,努力去做,结果可能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