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锁珍读经典||庄子

叶锁珍读经典||庄子

作者| |叶索

《庄子》是庄子及其弟子撰写的论文集。分为内、外、杂三部分,共33篇,内篇7篇。一般认为是庄子写的。古代的论文虽然和现在的论文不一样,但都是用论点来说明一个论点。例如,第一章“快乐旅行”分为五章,每一章都是独立的,似乎是为了解释论点。

33篇,其实每篇都是由几章组成的,其中列御口最多,有21章,有些只是一段话,比如“圣人居安(天),不安(人);人人不安(人性),不安(天道)”,就像绕口令一样;有些章节讲述一个故事或一段对话。例如,在这一章中,问(鲁的一位隐士)是否可以用孔子来拯救国家。何彦对他说,孔子只会做一些繁文缛节和花言巧语,让人抛弃真理,学会虚伪。他怎么能治理好国家?人们需要什么?善良与救济,关怀与娱乐。“他应该以善良、好客和娱乐的态度对待你。”

《庄子》里有很多章节讲孔子的故事。当然,也有庄子的老友惠子(惠施饰)与古圣先贤的故事和对话。庄子是道家,所以整本书的主题都是道家思想,而其他的哲学家,尤其是孔子,往往成为庄子嘲讽的对象。

《庄子·杂文·天下》的最后一篇,总结了先秦道家的思想(文章把墨家和名家视为道家的一个分支),解释了什么是真道。古代“诗经以道为本,诗经以道为本,礼以道为本,乐以道为本,易经以道阴阳为本,春秋以道名为本”。但天下大乱后,“内为圣,外为王之道,暗而不明,而不发达”,诸子皆按自己喜好修习道术。

“不枉后世,不枉万物,不惑几度,以绳墨自正,以备天下之急。”这就是墨家。他们崇尚节俭、不喜、兼爱、不攻,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文章指出,墨家道学太冷,“使人忧悲,难行,恐不能为圣人之道。”逆天下之心,天下不可忍。墨子虽然可以一个人做,但是他又能做什么呢?从世界上来说,远没有到国王那里去。“被批判为‘上有乱,下有治’,说他们是给世界带来麻烦的顶尖人才,统治世界的底层人才。

“不要厌倦低俗,不要修饰东西,不要苛责人,不要与众不同,人们会支持我,但我说完就停下来。”这就是宋朔(剑)和的华山论剑。他们提倡少淫欲、忍辱、节俭、不争斗。这种人“人太多(为别人考虑太多),为自己考虑太少。

“公而无党,易而无私,无主(固执己见),对利益和事物漠不关心(分歧),不顾考虑,不求知,对事物没有选择,随波逐流”,这里指的是主张“是非、是非”的彭蒙、田片、沈导等道家学派。没人说就算成功了也被嘲讽为死人。

“以此(本原)为精,以物为粗,以积为不足,淡泊神明。”这里指的是道家的观音和老聃。(这里的观音是指宣扬道和道德的阴,而是不是老子是有争议的。)他们崇尚柔弱和谦虚,“以深(深刻)为原则。

“惠施道(魔)多,书满五车,论据庞杂,不实。”这是《会师》中的著名人物。这些辩手“能博得人们的口,却说服不了人们的心”,无非就是名气。

“孤独是无形的,易变的,一切不做完都回不了家(家)”。这就是庄子,文中说他“以易(志)为人之表现,以复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之灵沟通,而不是对一切妄自尊大,不怨天尤人,这样才能与世俗和谐”,说他的文章与众不同,深刻难懂。

《庄子》这本书到底写了什么?真相是什么?上面说的“三言”,注解得很好。正如曹雪芹写《红楼梦》一样,充满了荒诞的文字。庄子也自嘲自己的话支离破碎,荒诞不经,地址不详满纸。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他反复借用圣贤的话,用寓言的形式来解释事物。

说到寓言,让我想起了古希腊著名的伊索寓言,和庄子几乎是同时代的,只不过伊索寓言的主角是动物,而庄子寓言故事的主角多是中国古代人物。

好吧,让我们言归正传。我们来看看代表庄子思想的几篇重要文章。

逍遥游是庄子追求自由的道家思想。

“北冥有鱼,名鲲,化为鸟,名彭”。“彭移南鬼,水打三千里,团飙九万里”。看那气势,这就是庄子眼中所追求的自由。

池塘边的小鸟无法理解鲲鹏的自由,笑着说,你飞那么高干什么?庄子认为这是“知少不如知多,知少不如知大”,知少不如知多,知少不如知多,知少不如知多。

有的人当了地方官,有的人当了一国之君。他们沾沾自喜,自以为了不起。宋(宋硕)忍不住笑了。

有的人是“天下闻名而无劝(励),天下非无郁(郁),视内外之分,辩荣辱之境界”。这样的人可谓是荣辱不惊,随遇而安,修养已经很高,但又不是很自由。

看“列子(列御口)逆风骑,(凌)好”。列子乘风而飞,自由自在。多舒服啊。与追求人类财富相比,在自由面前有什么值得一提的?

但是,列子还是要依靠风的帮助。“取天地之义,抗六气(阴阳风暴)之辩(变),游无止境”者,才是真正的自由。

在这一章的最后,庄子总结说:“对任何人来说都没有自我,对上帝来说都没有工作,对圣人来说都没有名字。”一个人只有忘我,藐视名利,才能获得真正的精神自由。

《快乐旅行》有五章,其余四章引用了四个寓言。

第一个故事说,姚让世界接受了,但没有接受。他说过一句名言,“鹪鹩(叫鸟)在深山老林筑巢,但只有一只;一只老鼠喝了一条河,但它是满的。这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再多的钱,也不过是一日三餐,晚上一张床。"

第二个故事,两个道士,首乌,告诉连叔:我听婕妤(楚圣人)说,有一个神人说:“肤若冰雪,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护龙,其灵凝成,其事不瑕(慈利灾),其年熟。”这太牛逼了,我都不相信。连叔说,少见多怪。那些有德之人“以为万物一体”,天下自然太平。有什么麻烦吗?

第三和第四个故事都是关于惠施的。惠施说我有个葫芦,太大没用,我很担心。庄子说,何不做成一个大酒瓶,坐在上面“飘于江湖”?惠子说,我有一棵大树,大得没用。庄子说,可以“睡其下”。

庄子最后说:“无所可得,有何苦?”庄子讲这些寓言,只是想说明一个道理。最大的自由在于思想的自由。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自找麻烦,不知道什么时候有福气。

万物之论是庄子道家的万物平等思想。

《万物理论》有13章。一开始,齐和他的弟子之间的对话就开始了。师傅和徒弟讨论什么是人的声音,什么是大地的声音,什么是大自然的声音。人的节奏在管弦乐器里,地球的节奏在洞里。如果你仔细看,你能感觉到这些。那一天的节奏在哪里?

你听人气质,可能会说这个好那个不好,但到底好不好呢?你听风吹在大地上,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你觉得哪个好,哪个不好?那是谁让地球发出各种噪音?你是否感觉到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支配着这一切?

“大知闲(广博),小知闲(詹斤斤计较),大言昏,小言唠叨。”有的人有喜怒哀乐,有的人豁达,有的人深沉,有的人诡秘,但你知道这些事是怎么发生的吗?

人都有内脏,我应该和哪个更亲密?“与相之刃不和,固然可悲,但也无法阻止。”人和万物都在互相残杀,互相依附。人的行动就像奔驰,根本停不下来。这不是太可悲了吗?

“其形,其心自然,不能称之为大悲?”外界一变,你的心也跟着变。这难道不是最大的悲哀吗?

这个世界有对错吗?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圣人却藏在心里。“圣人怀之,众人争之。”所谓“大道不叫(宣传),辩不作,人道无情,诚不谦,勇不骄(智固执)”。

这个世界有美丑吗?大家都觉得和石很美,但为什么鱼见深,鸟见高(沉鱼落雁)?在鱼和鸟的眼里,没有美丑之分。

这个世界有悲喜吗?有一个叫李记的女人,被晋国俘虏了。当时她哭得跟落雨的梨子一样。后来,她和王睡在一起,天天享受山珍海味。她非常高兴。她当时为什么哭?

“是,不是,当然不是,否则”,是又不是,这个世界到底是对是错?祸从口出,人何必为外物喜或悲。

一切都不一样吗?有高低之分吗?低级的人认为有,但至少没有对错之分。中层的人认为一切都没什么不同。高层次的人说:天地之间有什么?“之前有事情。”

人世间所谓的高与低、美与丑、对与错,都在道的视野里融为一体。“道是做出来的;物,即然”,那么道是什么呢?

“因其已,而不知其是,谓之道”。如果你遵循天地之间的现象,你就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道。

“要多才多艺,这就叫清清白白”。你不是在事情上追求自以为是,而是在平凡的事情上摆对摆错。这才是真正理解天道的道理。

一个养猴人对猴子们说,我早上喂你们三升,晚上喂你们四升,猴子们很生气。猴子饲养员说,那早上喂四升,晚上喂三升?猴子们听了非常高兴。

朝三暮四有什么区别?所以人只要遵循天道与是非相和的道理,并依此来推演事物,就能安稳地度过一生。这样一来,就很难被迷惑了,不是吗?

庄子最后讲了一个关于庄子蝴蝶梦的故事。是庄子梦见蝴蝶还是蝴蝶梦见庄子?庄子和蝴蝶有区别吗?

“养生大师”是庄子的道家自然思想。

“我的生命也是有限的,知识也是有限的;你可能只记得《养生大师》开篇的前半句,却不知道后半句。

在庄子看来,用有限的生命去探索无限的知识,必然是疲惫的,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其实做什么都是这样,各尽所能,顺势而为。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做法呢?庄子接着讲了一个著名的“精于解牛”的故事。了解牛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为什么在我手里就那么容易?因为我知道牛的纹理。

现实世界中,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纹路和它的运行轨迹。这是自然和道的法则。道教是自然的,遵循自然法理,一以贯之,就可以保护自己,供养亲人一辈子。“命督以为经可养生,守一生,养亲人,尽全年之力”。

死了,他的朋友秦丧了。他哭了三声就出来了。他的学生说他,老师,哭的方式不对,你一点都不难过。

那么什么样的哭才是正确的呢?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来,当也;去吧,去吧”,生死不过是自然规律,任何生命终有尽头。"

那怎么才能让生命延续,不死呢?

“我工资差;火势蔓延,不知道会怎么样。”你做柴火,木柱会烧光,但你让它传下去,就没完没了了。这就是成语“薪火相传”的由来。

我们人类的遗传密码是通过DNA代代相传的,我们人类的文化是通过口口相传、笔墨传承的。庄子告诉我们,这就是人生的终极意义,“传宗接代”。

《地球上的世界》讲的是如何在地球上生活和生存。

庄子借孔子之口说,“名利”二字在世间,即使在贤明的君王身上,也是避不开的,“圣人有真名,不可胜也”。

为了名利,这个世界必然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危险。比如老板让你做你不喜欢的事情怎么办?“明知道自己无能为力,但若能相安无事,便是大德。”比如老板让你传达一个可能伤害对方的信息,你该怎么办?应该按照正常的事实来传达,而不是添油加醋。“说实话就差不多了,不说实话就差不多了。”。

庄子以喝酒为例,说做任何事都像喝酒。刚开始你还算客气,后来就糊涂了,有时候会做出出格的事情。好的开始比好的结束容易。

怎样才能有好的开始和结束?跟着事物的趋势去徘徊,在必然的幌子下修炼中和之道,如此而已。“占便宜的东西要在心里游,要养。”

俗话说得好,有伴如虎。遇到无知暴怒的老板怎么办?首先,你要纠正自己。其次,你要表面上迁就他。你心里要和而不同。住宿不宜过度。和而不同,不能让别人看出“你不想进去,也不想出去。”

庄子讲了一个“螳臂当车”的故事来说明,你以为你很伟大吗?凡事不能强求,要顺其自然。为什么动物园老年虎的饲养员能和老虎和睦相处?因为他从来不用活物去惹老虎的气。

庄子还讲了几个关于“用无用的材料做材料”的寓言。正是因为树无用才可以保命,人因为畸形才免于苦役之苦。

孔子和儒家都入世了,但是孔子生前很落魄。有一次去楚国,于婕说自己“等不到来世,追不过去”世间有道,圣人成矣;天下无道,圣人活。"

庄子在《人间世》的结尾感叹“人皆知有用,不知无用”。

《庄子》中的其他三篇分别是《德崇赋》、《太上皇》、《瀛帝》。

《德崇赋》有六章。《庄子》前五章举了很多身体不全但有德性的人的例子,只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德崇符合天道,不符合外貌。只有善德之人,才能忘其貌。“德有所长,形已忘”。

《大圣》共九章,讲述明日之地之德的故事。知道真相的人是什么样的?就是无私,无私,忘记一切。正所谓“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样的人“得之,也是时;失者,顺也;很明显,要真正做到这一切是非常困难的。

《英皇》有七章,说明王之道在于“无为而教无字”和“圣人之治在治之外?本文最后一章“混沌之死”告诉我们,不遵循天道的混沌会害死人。

《庄子》有15篇外篇,11篇杂篇。在此,简要阐述这26篇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名言。

道教追求人性的回归自然,反对强加于其上的一切。《马蹄铁》中,庄子举了一个伯乐治马的例子。马的天性是自由奔放的,但伯乐不得不让它听话,这样马就变聪明了。

马就是这样的人,所以道家对儒家的仁义礼乐那一套是相当不认可的。庄子在一篇叫《屈其》的文章中喊出了“圣人不死,贼不止”,发出了“窃钩者受罚,窃国者为诸侯”的感慨。

《庄子》一书中多次提到小偷偷了他的脚(刘彘夏回的弟弟)。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小偷?因为圣贤用心灵手巧创造了一个人人羡慕的花花世界。这个花花世界,其实就是两个字:名和利。为了名利,各种盗窃都有。

在《泽洋》中,庄子专门解释了盗贼产生的原因。统治者“把自己藏为物而无知(隐瞒真相,愚弄老百姓);难,不敢罪(扩大办事难度,怪老百姓不办);重视责任,受到惩罚(加重人民负担,惩罚人民无能);远的地方,你不会被惩罚(放开人民的路,杀了人民就不能来了)“人民呢?“民智枯竭,随之而来的是虚妄。实力不足是假的;认识不够就欺负,钱不够就偷。”

秦末,陈胜,守边捞阳。因为大雨,他不能按时到达目的地,所以他起身了。明朝末年,李自成因为崇祯皇帝废除驿站而丢了饭碗,只好举旗造反。庄子没活那么久,但他说的话被后人反复验证为智慧。

“贼有办法”?在《盗足》一文中,孔子试图劝贼就范,却被贼抢了,说孔子,你用歉疚的言语和虚伪的行为迷惑君王,你不也是求荣华富贵吗?你是世界上最大的小偷!孔子被噎死了,他失败了。

道德、仁义、礼法,大家都觉得古代的君王道行好,世风淳朴,但在道家看来,三皇五帝也是不分彼此的。《天与地》中说,为诸侯时,伯为高,尧为诸侯时,于称帝时,辞而归农。

于很郁闷,问你为什么辞职?却说姚不赏不罚,百姓知其勤而畏之。现在你赏罚分明,百姓却不懂仁义。“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从此开始。”

《天命》中,孔子去见老子。他回来后,失落了三天,没有说话。他的门徒非常好奇。子贡忍不住去拜访老子,老子跟他谈了对三皇五帝治天下的看法。“黄帝治天下,使人心合一(一不杂);姚治天下,使人心相近;舜治天下,使人争;于治天下,使人变(随机应变)”。子贡听了这些话,呆在那里。

明道人和不懂道的人有时候真的好像来自两个不同的世界。

“世俗之人皆悦己者容,恶人不凡”(《再议》),“知其愚者,非大愚;知惑者不惑。”“高言不达众人之心,俗言必胜。”(天地),深奥的话一般人是无法理解的,所以深奥的语言无法揭示其含义,世俗的语言更有优势。你看,普通人演奏Tik Tok时会傻笑,但真正优雅的音乐是无法理解的。

《秋水》篇,庄子借北海神之口说:“井鱼不能谈海,而留于市;夏虫谈不上冰,守时;曲石(土生土长的曲石)谈不上道,但势必教。”秋水》以黄河神见到北海神后“可笑大方”的感觉开头,说明井底之蛙无法理解道的宏大。本文最后一章是庄子与惠子关于鱼与音乐的争论。

陶是好东西吗?是的,那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能学到这种好东西呢?《田芸》一文说“中国无大师,外无骏马”。心中无坚主,道不止,外无适土,天道不实行。

其实道有好几种。《再议》篇说“无为而尊者,天道也;做一件事累的人,也是人之常情。这里很清楚,皇帝无所作为,臣子有所作为。臣子不作为,天下大乱。《天道》篇也说“天下必无,而用天下;必须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

《天道》这篇文章,其实讲的是皇帝王之道,“天道有幸,无所积,所以万事如意;道云帝,而无,故天下归;圣道运而不积,故海口服”,“天不产,万物变;土地不长,但一切都很肥沃;帝王无为,天下成功”,“宗庙尊,朝廷尊,乡党尊(岁),尚贤为行事之道,大道之序也”。

“天地之道,圣人之德”,“清净之道,唯神为守,守而不失,与神为一”,“朴素淡泊,则忧不能入,邪不能攻,神不失”,“众人重利,诚而不诚,圣贤重精,则无所失。”

在《邢珊》一文中,庄子进一步阐述了德、仁、忠、礼、乐的关系。道,理(序)也。德无所不包,仁也;无所不理(事事不顺),义也。义明而物近(道德主张万物近),忠也;纯实用(中心是纯实用),信也;以情作文章(了解民情,作节),礼也;按照外貌来装点节日也很好玩(跟着修饰的节奏)。礼乐无处不在,天下大乱。"

老子的《道德经》说“德随德,德随仁,仁随义,礼随礼”。当这个世界需要用礼乐来约束人的行为时,几乎是混乱的。有人不养怎么办?使用制裁是必要的。法律大师是韩非子,生于庄子之后,所以《庄子》中几乎没有关于法律的论述。

道家重道德,儒家重仁义礼智信,法家以法规约束人的行为,倾向于道家。《西游记》一文中说“古人外化而不内化(貌变而心不变);今人内化而不外化”(于丹在解读这段话时说“人生要坚守,生存才能与时俱乐”)。现代人的内心早已被世俗名利污染,所谓的道德正气早已被遗忘。

“贵、富、显眼、严(尊严)、名、利,六者为富(叛逆);忍、动(行为)、色、理、气、意(情)都是错的。恶、欲、乐、怒、哀、乐是六累德;去、刚、取、和、知、能、六也”(《庚桑初》)。

现代人“四六不清”,导致精神错乱,道德沦丧。如何在芸芸众生中找到一个有德之人?《列御口》一文教你一个方法“使其远,观其忠;使其亲近,观其尊;惹恼它,看它能做什么;卒(突然)问如何观察他的智慧;急而及时,看其信;托付钱财,观其仁;告危而守其节;醉以酒,观其侧(法);杂,观其色。”

老北京有句话,说脏话很不好,意思是“不知天,不知地,不知父母,不知学问之言,不知老子孔子是谁,不知与丈夫相处之道,不知莽撞做事之吉凶”。据说是根据天地、父母、文字、孔老、夫妻、吉凶的笔画,但我是用庄子讲这四个的。

庄子提到了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耿桑初,一个是杨子举,两人都是老子的弟子。《杂文》中有一篇关于耿桑初的专文以他命名,所以杨子举其实就是杨朱,《英皇》、《山树》、《寓言》等文章中都有提到他。

杨朱主张“为我”、“重己”,孟子说“天下之言,不为阳,而为莫”,但他的“无钱”思想与墨家、儒家发生冲突,连道家老子都不肯承认这个弟子。寓言中,老子感叹“我以你为可教之始,今不可教”。?

摘自庄子的名言警句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酒(李)《山林》

《心中悲大于死》,田子芳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理而不言”“游北”

“学者,学他们学不到的东西;行者,做他做不到的事;辩手辩不出什么“更桑处”

“仁而无亲,义而无物(无物),礼而无人(不分你我),知而无谋,信而寻金”耿桑初

“狗不取好吠久,人不取好言为圣”《许武贵》

“修志者忘形,修形者忘利,教道者忘心”“让王”

“平安是福,大于祸,没有比财富更糟糕的了。”“偷你的脚”

“遇长不敬,失礼了;见圣人不恭敬,也是无情。”《渔夫》

“知道容易,不说难。知而不言,天(天道)也;在知识方面,人民(人性)也是“列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