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核心素养范文(3篇精选文章)

学生核心素养范文(3篇精选文章)

当某件事让我们有了一些感悟,我们会立刻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那么我的经历应该写些什么呢?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以下是我为你收集的学生核心素养的范文(精选3篇)。欢迎向他们学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重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品质,具体细化为民族认同等十八个基本点。它的发展是一个终生的过程,可以教,可以学。一开始是在家庭和学校里培养,然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可见,学校教育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地方之一。我们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的无缝链接,共同努力完成!

我认为在学校里,核心素养要靠学生在教育环境中逐步培养,这是一个滋养的过程,重在潜移默化,不留一丝引导和助推的痕迹。学生被老师包围着,老师的素养在不断影响和引领着学生素养的形成。所以,学校阶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教师素养,教师要成为核心素养的标杆和引领者!毕竟老师的一言一行,永远都会种在学生的记忆里。

作为一名教师,我一直在权衡:我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吗?好像不是全部都没了!因此,要想在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发挥主导作用,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就必须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修养,实现终身学习。目标是以身作则,处处为人师。从此,我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的老师:“一个有感情、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学生,和一群有同样感情、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学生,有一个学习的互动。”我把自己放在书房里,把学生放在一起* * *学习的状态。我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质疑提问,甚至可以坦白自己的未知,甚至可以向学生请教。这样才能真正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发现学生!“我很同意这种说法。

有数据显示,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有15%-30%左右与老师的知识传递有关,其余大部分取决于非知识因素。比如老师的情绪、格局、胸怀、眼光、看待事物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式,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说谁带的学生长得像谁,验证了这一点。所以,一个学生在学校核心素养的形成,与他所经历的老师的素养密切相关。每当他想起自己的老师,脑海中留存的往往是他的音容笑貌,他的经典桥段,他的人际交往能力,他的学术态度,但他所教的知识并不是印象最深刻的。这些老师素养的收集难道不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素养的建立吗?

核心素养内容丰富。如果要全面培养,就应该以培养合格公民为目标,而不是培养某一科的某一家。比如我从事的生物学科,不是培养生物学家,而是通过学习生物来打动他们,赋予他们相应的适应社会的生物能力,实现这门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贡献。

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在生物方面做了三方面的努力来培养初中生的生物素养。

1.在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态度。

通过学习了解人体的结构和生理特点,帮助学生科学认识自身的生长发育过程,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所以一般情况下,我比较有信心,我教过的学生能够对社会上的一些食品安全事件有正确的认识,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我们知道生物知识用处不大,要想成为相关能力,只能通过讨论和亲身经历来实践。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更注重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比如七年级第二册第一章学完之后,我们会让学生就“路边摊上的食物”、“快餐”、“腌制食品”、“小吃”等问题做研究,查资料,结合自己的感受。

经过课堂上的交流和讨论,我们可以更理性的看待这些食物,一般不要只是为了口感而忽视卫生和健康。这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奠定了基础,也影响了周围的人。然后就是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从生物课本上讲授的人体各系统的生理、结构及相关保健知识,有利于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了解一些疾病常识。你不会相信电视报纸上一些虚假的健康知识讲座,可以提醒身边的人不要上当受骗,尤其是家里的老人。

2、一定的生物实践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有很多实验的学科。实验后拓展一些实验,有利于学生继续获取相关知识,获得相关能力。比如种子发芽实验后,可以把发芽的幼苗种在花盆里,浇水施肥,注意植物的生长过程。像这样亲近植物,每天和植物作伴,感觉很新鲜,随时有新的感受。看到叶柄里冒出的新芽,改变了他之前的想法。看到植物生长一段时间后才长出花芽,直到植物开花结果结籽,我们才能了解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了解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这样,书中提到的和没有提到的知识,都可以在手工观察和培育植物的过程中获得和体验。学生有可能把这种兴趣转移到其他生物甚至整个自然界。你这么说,能不培养他们理解和热爱生物的习惯吗?

3.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通过生物与环境的学习,让学生充分感知自然的魅力,了解动植物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巨大作用,形成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增强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运用科学知识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比如说到当前的环境问题,头条一定是雾霾。

原因很复杂,但人为因素是主要的:每个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都会有从大自然中过度索取和排放废物的事实。两者的加重必然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雾霾只是后果之一!学生在学习了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后,面对许多现实的例子,会逐渐形成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的观念。

最后说一下态度。从强迫牛喝水到主动喝水,体现了学习态度转变的问题。看到一条信息:有研究者用素养=(知识能力)态度的公式形象地展示了素养与知识、能力、态度的关系。其中,态度、态度、态度、态度、态度、态度、态度、态度、态度、态度、态度、态度、态度、态度、态度、态度、态度、态度、态度、态度、态度、态度、态度、态度、态度、态度、态度、态度、态度、态度如何让还没“开悟”的学生激发斗志,素养=(知识和能力)态度的公式是否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最后,我想说,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任重道远,但只要方向正确,不怕路途遥远!

学生核心素养体验2

前几天,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培养核心素养、提升关键能力的培训,走进了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我第一次接触到了核心素养,真正看到了自己的成长方向,感受到了教师的使命。核心素养是小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习惯、认知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综合反映。包括:单词和句子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品质、道德修养、思想观念等等。这是小学语文的基本素养。它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学生与社会沟通交流的程度,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说说我对教学的反思吧。应该给孩子一个怎样的语文课堂?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课堂”。

1.一个语文老师应该让学生觉得自己非常富有。

在语文课堂上,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关键在于“情”。一个没有* * *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情绪,让他们热情学习?给学生看一首《我满* * *》,陪孩子度过每一个“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求”,注重“精彩”。

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巧妙设置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营造“我要学”“我要学”的积极教学氛围。

3.在教学活动中,师生要置身于文本、作者、情境之中,即“溶情”。

(2)给学生一个“交流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学生只是很差的听课者,更不用说和谁“交流”了。还要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3)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是一种讲述,更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受”。

给孩子一个大舞台,他可以跳得很美。什么是教室?课堂是一个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老师是否给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候超乎我们的想象:一位老师在教“乌鸦喝水”的时候,接触到了两组相似的角色,“鸟”和“狗”,“喝”和“渴”。这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老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得出了这样一个答案:“吴”的理解:“吴”的意思是黑;"乌"比"鸟"小,因为乌鸦全身是黑的,所以我们看不见它的眼睛。关于“喝”和“渴”的区别,同学们说:“喝水”要用嘴来做,嘴一定要张大(图像显示的是“口”的字体),所以在嘴的旁边;“渴”是因为你渴了,特别想喝水,但又不用张大嘴巴喝水,所以在三分水旁边。

2.注意练习,多方面练习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用好的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应该就是大量的练习了。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和提高。基于这样的想法,我经常收集课外读物,推荐给学生阅读,让他们了解书的精妙之处!总之,老师应该是一个牧羊人,带领可爱的孩子们去最肥沃的草原尽情享受!老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课堂在这种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 * *状态。

3.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让汉语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汉语。一直以来,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汉语,让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汉语离他们很近。这样,孩子会更自信、更主动地学习。“生活阅读”的教学实验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在街上,在电视上,在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读书的地方。把握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无处不在。

给学生一个“感知课堂”。

1,把别人的情绪变成自己的。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学生如何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山川的情怀?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美丽的榕树,然后引导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美丽的家乡。孩子们对他们的家乡充满了自豪和钦佩...这样,孩子们自然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也深深感动了自己。

2.把别人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拿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拿自己的人生当军人。

每一篇文章都有我们应该和学生一起感受的东西,每个人的收入都不一样。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理解他人精彩篇章的同时,与自己保持联系,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务”!

我努力在每一节语文课上和我的孩子一起度过快乐的时光!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近日,在第二届“北京教育论坛”上,专家表示,时代变了,要求变了,呼唤核心素养的出现。讨论中国的核心素养,要结合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适应中国目前的国情和办学条件。我们需要特别注意哪些品质,我们的学生和公民需要什么?

“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标准的源头,也是保证课程改革不变的‘DNA’。核心素养将给北京学校带来六大变化。”专家表示,这六大变化包括:

教育定位更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课堂教学更注重课程建设的综合性和主体性发展趋势;

实践活动;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经验、动手实践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业负担会进一步减轻,作业的形式和总量会有很大变化;

学校课程更贴近学生生活;

今后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相关负责人在论坛发言中表示,《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工作报告已提交教育部,正在评审中。

对于此次国家版“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各界充满期待,同时提供多方面的建议。据了解,参与制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专家团队实力雄厚。“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于2013年5月启动,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师大林崇德教授领衔。该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承担。

林崇德教授最近参加了高中生发展指导论坛,他说项目组组织了48次访谈,涉及575名专家,提出了12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是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和文化素养。在二级指标中,社会参与包括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民族认同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包括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解决问题和创新,文化素养包括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技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

然而,最新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揭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为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而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九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人文背景、科学精神和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