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明代东莞虎门人,是历史上引进红薯的第一人。
400多年前,他冒着生命危险从越南引进红薯,并在虎门成功种植,为中国开辟了粮源,缓解了当时的饥荒,其贡献不言而喻。
据考证,红薯原产于中南美洲,15世纪末传入欧洲和东南亚。东莞文史专家杨宝林在《农业考古》第二期1982发表论文指出,虎门是中国最早引种红薯的地方,陈毅是中国引种红薯的第一人。这种说法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和接受。
据史料记载,陈毅出生于虎门北栅,出生年月不详。明朝万历八年(1580),他乘朋友的商船从虎门出发到安南(今越南),穿着布衣,裹在肩上。当他们到达安南时,当地酋长在接待他们时摆上了正式菜肴。这道菜香甜爽滑,除了非常好吃,还能充饥。这是红薯。
之后,陈毅特别关注红薯的生长习性和栽培方法。两年后的1582年,他冒着生命危险,买通了一个酋长,把马铃薯种子藏在一个铜鼓里,想偷偷带回国。
当小船即将启航时,多艘越南公务船载着多名酋长士兵前来逮捕他。在这场决一死战中,中国船员乘着海风,扬帆疾驶,成功逃脱抓捕,将红薯种子带回虎门。
当时陈毅还没有完全了解红薯的种植过程,只好埋在花坞里。很快,红薯在花坞里长出了嫩芽,慢慢延伸出长长的薯蔓。有一天,陈毅家的一个仆人看到土豆藤很好奇,就用手拔了出来捏了一下。没想到,嫩嫩的土豆藤突然被她剪掉了。
仆人一时慌了神,怕陈毅责怪她,赶紧把她砍下的土豆藤埋在花坞的泥里。谁知过了许多天,土豆藤又长出了新芽。陈毅发现后非常惊讶,仆人“坦白”了事情的经过。陈毅不仅没有责怪佣人,还夸她“帮了大忙”,从此她真的掌握了红薯的种植技术。
接着,陈毅在虎门金洲小街山的山坡上,在爷爷的坟前买了35亩地,开始大规模种植红薯。丰收之后,他决定广布食粮,把自己的长寿点选在土豆地旁边,和红薯呆在一起。
陈毅去世时写下遗言,指示后人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带一对红薯来纪念他。
据杨宝林考证,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陈毅的后人每年扫墓时仍以红皮土豆为祭品,并写下“一对红薯富贵,胜似千箱”的字样。
据《农业考古》一文记载,虎门金州小街山半山腰陈墓旁的红薯地,是我国最早大规模引种红薯的地方。1989年,陈氏墓群和红薯地遗址被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虎门北栅社区对陈氏墓群进行了修缮,修缮后的陈氏墓群总面积达到600多平方米。陈的后人在陵墓周围种植了数百棵柏树。此后,每年清明节,当地居民都会自发来此祭奠。
前天,记者来到陈墓。该墓群共有四座墓葬,葬有陈毅的祖父、陈毅的妻子等陈姓人士,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墓群墓前种一小块红薯。在墓群的一侧,立着一块大理石石碑,上面写着“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建议:建公园,纪念陈毅为“中国引进红薯第一人”,为中国开辟粮源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此,虎门镇多位文化界人士提出,将属于陈氏墓葬文物保护单位的土地保留下来,在此建设陈毅纪念园或中国农业遗址公园。园内竖立了陈毅雕像,以群雕、群画的形式展示了陈毅冒着生命危险引进红薯的故事。
文化界人士还建议在陈一元种红薯的地上种红薯,以告知游客和市民,这是中国第一块红薯地。还建议当地的餐馆、饭店制作以红薯为特色的虎门美食,让游客在享受红薯为原料的美食的同时,记住虎门名人陈毅,同时珍惜和节约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