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东明的媒体报道

书画艺术与茶文化息息相关。一般搞书画的人都喜欢喝茶。菏泽著名画家吴东明先生也爱茶,但他喝茶有一个特点,就是为了换一种口味,他有自己的见解。他喝过茉莉花茶、乌龙茶、大红袍、普洱茶、红茶和绿茶...

品吴明道茶祥子

吴东明把茶改成了饮料,因为每种茶都有独特的味道。他强调茶的味道,一种茶喝了一段时间,就要换另一种。他说:“就像吃饭一样。肉很好吃。如果每天都吃肉,再好的肉也会腻。太累了就要清淡的,太淡了就要油水。为了保持均衡的饮食,人们需要经常调整自己的口味。除了大鱼大肉,要多吃五谷杂粮,变换品种,这样吃起来更香。就粥而言,不仅要喝大米粥,还要搭配绿豆粥、小米粥、糯米粥。喝茶也是如此。茶有一种味道和不同的香味。经常是换个茶叶品种,换个口味。喝茶更香。”不难看出,吴东明先生不仅从饮茶中学习,而且是一位注重饮食和营养的美食家。

对吴东明来说,喝茶有益健康。他觉得喝完茶吃东西特别香,有食欲。另外,喝茶提神对画画很有帮助。他每天画六七个小时,一直站着画都画腻了。喝茶有助于他缓解许多疲劳。喝茶也减肥,他那些常年喝茶的朋友没有一个胖的。吴东明喜欢喝浓茶,如大红袍、熟茶和茉莉花茶。不过他一般早上只喝浓茶,下午喝淡茶,晚上不喝茶,因为晚上喝茶睡不着。

在菏泽的家乡,吴东明有一套功夫茶具。画圈的朋友经常去他家喝茶,聊书画。家里有源源不断的茶叶供应,有时候朋友也会带一杯普洱茶或者大红袍之类的好茶来和他分享。来北京后,他还和画坛的朋友去茶馆喝茶。在他眼里,做功夫茶是一门艺术,茶艺师的身姿和手法优美悦目,也给他的书画创作带来了启迪和灵感。茶叶的品种很多,像他手中的毛笔、宣纸、颜料一样五花八门。泡茶的时候,杯中茶叶的起伏起伏,就像他笔下的花朵一样灵动而充满生机。

茶叶点缀的纸水墨画栩栩如生。

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吴东明与茶有过几次密切的接触。

有一次,他画了一朵梅花。通常画完之后会有一个用喷雾器在画上喷一些细水雾的过程,让花看起来更滋润。这次他面前没有清水了,就把浓浓的普洱茶水倒进喷壶里喷了起来。没想到喷了普洱茶的梅花特别鲜艳明亮,花瓣也变得鲜嫩了。后来,他也尝试用茶画画。他发现效果很奇怪,画面变得立体了,花也“活”了。

还有一件事是,有一年夏天他去桂林旅游,路过一个大茶园,那里背靠青山,很多少数民族茶农正扛着篮子快速采茶。他被茶农在炎热的夏天挥汗如雨的灵巧和他们漂亮的衣服所感动。那些皮肤黝黑、满脸皱纹的农民的艰辛,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也让他觉得喝的茶来之不易。现实生活的场景和蓝天青山的广阔茶园中天人合一的景象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他说走不动了,马上拿出纸笔,坐在地上,一口气画了20多张。老农妇粗糙的双手,姑娘漂亮的头饰,小伙子敏捷的身手,延伸到远处大青山的梯田茶园历历在目,意境悠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跃然纸上。

愿意耐得住寂寞,不跟风

吴东明是一位非常勤奋的画家。然而,一幅成功的画需要渊博的知识和资格。在画坛,很多画了三四十年的五十多岁的画家,往往并不出名。即使他们的作品获奖,他们也只是被称为有潜力的画家,更不用说得不到任何经济利益。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极其丰富,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为什么这些画家不耐得住寂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画纸上努力呢?他们在找什么?

吴东明说,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国的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和发扬。书画艺术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它的发展需要每个人的推动。绘画中纸、笔、墨、水的使用是很有讲究的,需要潜心研究。能不能和水一起生活,人物的感情有没有表现出来,构思有没有新颖,这些都是一幅画成功的要素。一幅让人百看不厌的画才是好画,而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锤炼。“该做什么,该说什么,这个世界很复杂,你不能围着别人朝三暮四,或者跟风。人生的路要有方向。既然热爱书画艺术,就要愿意为之奉献,坚持不懈地探索。我对绘画领域很满意。虽然画画的过程很枯燥很辛苦,但是每一幅新画都带给我欢乐。再看看这个世界,其实坚持做任何事情都是很孤独的。歌手在舞台上表演的时候看起来很美很开心,但是在台下练的很辛苦。奥运冠军的金牌背后有无数的艰辛。你是孤独的,耐得住孤独就能成功。”

在这方面,茶这个词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解释。人在一字草和一字木之间,上面有压力,下面有顶力。说明人要有耐心,耐得住寂寞。这种隐忍是一种坚韧,一种责任,一种信仰,这种压力和顶力是天地之性。大自然的植被哺育了牛羊和生灵,哺育了人类,赋予了人们一种责任的使命。人类有责任承担起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关爱自然、回报自然、促进世界文明的重任。社会进步靠人的力量,人必须融入社会才能有所作为。人的一生中,美好的时光很短暂,个人能享受的东西不多,所以专注于为社会的发展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是个不错的选择。从古至今,对社会做出翻天覆地变化的伟人不在少数。社会的进步要靠大众的努力,每个人推一点就够了。这体现在艺术的道路上,就是耐得住寂寞,在不断的追求中努力创新。

“在绘画领域,书画艺术的进步是大家共同推动的:范曾的人物画线条分明,一点点地推动线条;齐白石的虾画生动,一点点推简笔画;郑板桥的书法是用石头铺成的,一点点推动了书法的创新;而吴东魁的竹子,远近不同的视觉效果,画出风吹在竹叶上的动态感,对构图手法有一点促进。艺术之路是无止境的,通过大家的突破,把构件凝聚成合力推动,中国画发展到今天。每个人,包括科学家、运动员和普通人,都推一点,社会就会前进一大步。这样,世界文明的发展会更快。”吴东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