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养生法

冬天从立冬开始,经过小雪、大雪、冬季至日、小寒、严寒,直到立春的前一天。

冬三月,植物枯萎,冻虫潜伏,是自然界万物藏精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要藏在里面。因此,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是顺应体内藏阳,以收阴护阳为根本。由于阳气的封闭储存,人体的代谢水平相应较低,需要依靠“肾”这一生命的原动力来保证生命活动能够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中医认为,人体能量和热量的总来源在于肾,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火力”。“火力”强,体现肾功能强,生命力强;反之,生命力就弱。在冬季,如果肾脏功能正常,就能调节身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发生疾病。

那么,怎样才能保证肾强,也就是火力强呢?重点是防止冬季寒冷天气的侵袭。能使人生病的寒冷气候,中医称为寒邪。寒邪表现为气温低或气温骤降。寒为冬季主气,主要见于冬季,其他季节也不缺席。在平时,容易感冒、从事一些特殊工种(如制冷工)的人,往往能感受到寒邪,患上感冒疾病。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常伤阳。什么是阳?《黄帝内经》解释“阳如天上之日,赐光暖于性。没有它,一切都无法生存。”如果人体内没有阳气,机体就会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不能供给能量和热量,生命就会停止。冬天,一些年老体弱的人往往会觉得手脚不暖,怕冷,更喜欢温暖。这种情况通常被称为“火力不足”,中医称之为“阳虚”。

人体阳气的盛衰往往预示着生理机能的活跃程度,但没有什么比寒邪更威胁人体阳气了。寒邪伤阳后,人体阳气虚弱,体内生理功能受到抑制,就会产生寒象。常见的情况有:

恶寒:天冷。这是因为卫气是体内的杨琪之一,当寒邪被捕获在肌表之外后,卫气与外寒竞争。寒闭时,卫气受抑,不能泄出,产生恶寒。同时可以看到发烧的症状。这是因为卫气停滞。

胃脘痛:是由于这种外感寒邪侵入体表,直接进入胃肠所致。寒邪损伤脾胃阳气,所以引起上腹部疼痛,同时也可引起呕吐、清谷等症状,甚至四肢冰凉。

脉象异常:寒邪袭人而引起的脉象异常,主要表现为脉紧、脉迟、脉沉。原因是寒邪侵入经络影响了脉中气血的循环。寒邪残留在人体后,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肌肉、皮肤、肌腱挛缩的影像。

疼痛:这是寒邪侵入人体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比如寒邪侵入肝经,阻碍肝经血液的循环,使血液停滞,则见睾丸肿大的疼痛,称为“寒亏”。如果寒邪侵入四肢,就会形成关节痛,西医所说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就是如此。《黄帝内经》在论述疼痛病的机理时,明确指出“血虚则痛”,但血虚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寒邪侵入血管后,血流不畅。血液供应有障碍,所以引起疼痛。

总之,寒邪伤人的症状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此外,寒邪损伤的临床症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排出物和分泌物往往清冷,如流涕、咳痰、呕吐清水、小便长、清谷等。如果外感寒邪长期存在,这些分泌物会由清转黄、变红,这是由寒转热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