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坐高铁》等科普视频为什么会爆?
教人怎么坐高铁、坐飞机、买咖啡的视频居然火了。这一幕可能会让很多人大吃一惊。但这种“意外”的潜台词,本身可能就是一种虚假的错觉。因为现实中,没坐过飞机,喝过星巴克的人可能远比你想象的多。几年前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在中国,“十亿人没坐过飞机,五亿人没坐过厕所”。这个数据的准确性可能还有待商榷,但应该足以提醒大家一些群体感受与现实世界的反差。
今天,对于网络主流声音人群来说,坐高铁、飞机、地铁、买咖啡,似乎是不言而喻的常识,是默认的标准生活。但实际上,对于很多没出过家乡的人来说,因为没有机会坐高铁地铁,家乡也没有星巴克,这些稀疏平常的东西,可能会对第一次尝试的他们构成挑战。换句话说,虽然小张的人气有偶然性,但这部分视频内容的受众规模不可小觑。换句话说,当今社会对小张视频发布的生活科普内容是有真实需求的。
这样的生活科普之所以看起来与众不同,甚至小张的走红让很多人感到意外,是因为如今的信息传播习惯了以“大城市”、“现代化”为视角。有一种嘲讽颇具代表性——如今的短视频都是“人均一百万,人均三套房,人均保时捷”。在这样一个常见的“高空”下,教人买咖啡、坐高铁、坐飞机的视频自然呈现出难得的真实质感。而且,很多人愿意关注这样的视频,或许并不是为了学习,而是在看的时候,可能会彻底放松自己,想起刚到“大城市”时尴尬甚至不知所措的自己。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心理和情感上的“按摩”。
更关键的是,相比之前一些反映田园农村生活的视频,这种生活科普没有滤镜。它触及了很多人当下面临的现实问题,呈现了一个普通人能感受到的生活,是有价值的。同时,也有助于营造更具包容性和多样性的信息传播环境。当更多的人能够看到隐藏在“大城市”和“现代化”假象下的这种不那么“理所当然”的一面,并借此机会观察他们融入“大城市”的不适和不易,或许人与人之间的公共情感,尤其是在网络氛围中,就能少一些对立,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敌意,多一些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