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之所以享国时间比南明长,真的是因为只有外患没有内忧吗?

东晋开国之初,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也很严重,甚至多次引发武装冲突。

一、政治体制下的“王与马,* *天下”。

权力游戏

东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继秦朝建立皇帝高度集权的统治制度之后的一个特殊时期。这就是著名历史学家田雨晴在《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中提到的“典型门阀政治”制度时期。

这种制度,即使在东晋,也被“王与马,* * *天下”这句谚语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个谚语据说来自这样一个故事:当司马睿登基的时候,他不敢独自坐在宝座上,而是坚持要扶着宰相王导。

国王和马* * *世界。

这种制度的实质是,当时的一些领导家族,如王、于、桓、谢等,利用自己的权力、社会地位和影响力,虽然与皇族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但却能够瓜分一部分皇权,与皇帝形成共治的制度。这在秦始皇建立至尊皇帝至高无上的帝王时代的中国,的确是“史无前例”的。

东晋南朝门阀家族地区分布图

作为西晋的一个分支,爵位和官职并不显赫的司马睿,在西晋崩溃后,在与西晋其他几个皇族的角逐中,被赋予了重建金朝、抵御外侮的重要使命。司马睿之所以称帝,与当时南北方家族的声望和支持密切相关。尤其是当时大家族的首领是琅琊王家的王导和王敦两个表兄弟。前者是总理,掌管中心。后者旅居海外,任将军兼荆州刺史,掌管军权。

王导剧照

虽然司马睿被称为“中兴之主”,但他是王琅琊为首的大家族控制下的傀儡。不满于被权臣控制,又渴望至高无上的皇权,司马睿决定铤而走险,采取广结党羽、掌握军权等措施,逐步削弱王导、王敦的势力,强化皇权。

金元皇帝画像

司马睿把主张加强皇权的丹阳柳荫隗和《尚书岭雕协》视为至诚至顺。在刘琨和刁协的策划下,王导的势力逐渐被削弱。司马睿和其他人也抓住机会在地方一级分配权力。

东晋地图

泰兴三年(320),凉州刺史周舟驾崩。时任襄州刺史的甘卓调任凉州刺史。王敦趁机邀请挚友陈接任相州刺史。司马睿和刘琨鉴于襄州的关键地位,以牵制荆州著称,于是拒绝了王敦的邀请,以司马承为襄州刺史。

司马睿几次不同寻常的“夺权”引起了王敦的警惕。为了找出真相和谎言,他给了司马睿一份报告。陈说,忠臣历来被帝王怀疑,被小人疏远,纷纷死去,导致国家衰败。司马睿很清楚王敦的意图。他虽然表面上提高了王敦的权力和待遇,但内心更害怕王敦,加快了权力分配的步伐。

为了加强其麾下的军事力量,泰兴四年(321),司马睿采纳了刁燮的建议,在扬州各郡恢复仆役(贵族和官僚拥有的佃户)良民(自由民)身份,并将其作为朝廷税收和兵役的重要来源;随后,司马睿命令心腹戴源和刘琨分别离开合淝和淮阴,夺取战略要地,减缓甚至消除王敦集团对朝廷的威胁。

司马睿的这一系列布局,虽然名义上是打着抵御北方后赵政权入侵的旗号,但实际上是在防范王敦,为日后最终消灭王家做准备。知道这件事的王敦害怕了。一开始他想采取分化拉拢的对策。他给刘琨写信,希望和他重修旧好,齐心协力帮助皇室。刘魁看穿了王敦的诡计,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

祖逖·刘中决心北伐的肖像

此时的东晋,另一手握着精锐部队。此时,正率军出征、立志北伐、收复中原的祖逖,对北伐大业深感忧虑,悲痛病倒。他于今年9月去世。此时,周的来访和被王敦视为死敌的相继去世,给了王敦以武力解决与权力之争的机会。

第二,王敦第一次造反。

永昌元年(322年)正月,王敦以杀奸臣刘琨为名,从武昌(江州府,今湖北鄂州)出发,东侵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他去了司马睿,列出了刘琨的十大罪状。并提出,只要司马睿将刘琨斩首,并将首级交给王敦,王敦就撤军罢市。王敦的党羽申冲也趁机在吴兴(今浙江湖州)起兵,响应王敦。当王敦君进入芜湖时,王敦又奏请司马睿,列出刁协的罪状,要他惩罚刁协。

司马睿大怒,命王敦为“谋反”,悬赏捉杀王敦哲,封五千户。他发誓要带领第六军与王敦决战。为了加强朝廷的军事力量,他紧急将刘琨和戴源调到魏建康。当时的士族虽然对王的统治不满,但对加强皇权的措施更加不满。因此,他们对王敦起义大多采取观望态度。

六朝石头城遗址

王敦军到达建康后,首先攻打石头镇(今南京市鼓楼区清凉山),有“吴栋第一军事要塞”之称。守将周杂不战而降。虽然司马睿多次命刘琨、刁燮率军反击,但都被王敦军击退。

王敦夺取石头城后,放纵士卒,烧杀抢掠。建康大乱,所有官员、士兵都四散逃命,只有安东将军刘超率领部下死守司马睿。眼见大势已去的司马睿哭着劝刘琨、刁协等心腹赶紧逃走,以免酿成大祸;他脱下军装,派使者去和王敦讲和。刁燮逃到江边被杀,刘琨带着家人仓皇逃到后赵。

司马睿被迫任命王敦为宰相、中外军队总司令,记录大臣们的事务,掌管国家大事。王敦杀了戴源等。,杀死或原谅了对自己不忠的朝廷或地方官员;到处安插自己的人和党羽,盛气凌人,专事国事。

王敦,一个勇敢而足智多谋的太子(司马睿的长子司马绍,东晋的第二个皇帝晋明帝),在朝野都很有名气,将来很可能会成为他专事国事的绊脚石,所以他打算废黜太子。但遭到了各个家族、官员和民众的激烈反对,未能成功。不久,王敦回到武昌,遥控作战。同年,司马睿死于焦虑,司马绍王子继承了王位。

第三,王敦第二次造反。

虽然王敦独揽大权,“四方之功多在自家,盟主岳穆悉其门”,但仍不满足。泰宁元年(323年),重病缠身的王敦加紧了篡位称帝的计划。王敦的侄子,王云志,深受王敦的喜爱,经常跟着他。他假装喝醉了,偷听了王敦和他的心腹钱丰篡位的阴谋。他把王敦的阴谋告诉了他的父亲王恕,又和王导一起告诉了晋明帝。被王敦视为心腹、被任命为丹阳尹监视朝廷一举一动的文俏,也主动将王敦的阴谋告知了晋明帝。

王导剧照

经过紧张的计划,晋明帝决定采取主动。任命王导为都督兼扬州刺史;文桥、卞敦领兵镇守石头城,临淮太守苏军、战力强大的祖岳(祖逖之弟)领兵入京,一面镇守京师,一面与王敦兵戎相见。当一切都准备好了,晋明帝告诉世界,王敦已经死了,并命令王敦的党羽迅速下降到法院。王导还带领王的子女为王敦发丧。官民误以为王敦真的死了,士气大振;王敦的党羽遍布全国。因为消息不灵,他犹豫观望,不知道该怎么办。

王敦接到圣旨后大怒,但因为身患重病,无法带兵,只好让弟弟王罕为元帅,带着钱丰等人东征建康。申冲也起身回应汪涵。王罕、沈崇军与皇军在秦淮河一带激战,王多次大败,士气受挫。

王敦得知汪涵等人屡战屡败,心慌而死。王翰和王敦的儿子王赢不敢发丧。他们把王敦的尸体用草席包起来,涂上白蜡,埋在屋里。然而,王敦死讯很快传开,叛军顿时士气尽失。眼看潮水退了,汪涵带领剩下的人仓皇出逃。晋明帝发出诏书,大赦天下,只剩下王敦的党羽。将军们跟随王翰、钱丰、申冲和其他王敦的朋友。王罕父子乘船逃到荆州,投奔王澍,王澍却命人把他们推进河里淹死。皇军还把王敦的尸体挖出来,跪着斩首;钱丰和申冲也相继被杀,和王敦的头一起挂在朱雀桁架上。至此,王敦叛乱正式结束。

回答:

东晋初期王敦两次造反,是东晋皇室与世家大族不可调和斗争的必然结果。司马睿加强皇权、制约世家大族权力的一系列措施,不仅侵犯了当时琅琊王氏家族的权益,也不同程度地“侵害”了其他世家大族的权益。所以王敦第一次造反的时候,世家大族都采取了观望的态度和对策。司马睿只依靠几个心腹,难以唱和,所以失败了。

王敦精于政事,同党不同派,大肆扩张王势力,引起其他领导家族对一家独大的王家不满。他们与处于劣势的皇族联手,利用王敦病重去世的机会,粉碎了王敦的第二次起义,再次实现了中央权力的微妙平衡,从而维持了“王/于/桓/谢、马,天下* * *”的政治格局,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和社会的基本和平与稳定。

但由于东晋统治阶级的内斗,桀人建立的后赵在利用王敦之乱夺取东晋兖州、徐州、禹州大片土地的同时。晋明帝依靠苏军、祖岳等流民的力量平定了王敦二次叛乱,也导致了苏军等集团势力的加强和跋扈,为苏军叛乱的爆发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