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养生的角度评价道教饮食习俗。
道教的食补方式有上钩、穿谷、外丹、鼓洗等。道教认为,人的精神是由身体支配的,而身体是由食物保障的。要保持精神纯洁,就要少吃烟火,要“止臭,息食,清肠”(《抱朴子》)。庄子所谓的“神人”是“游四海而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降龙”,是避五谷的典范和先驱。马王堆出土的《食粮食气》可能是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古佚书。比固——是一种修炼方法,即不吃全谷物、蔬菜、肉类、蛋类等日常食物。破粮也叫破粮,破粮,破粮,停粮。这个方子认为:“食草者善行而蠢,食肉者强而猛,食谷者智而不寿,食气者不死。”也就是说,吃日常食物可以维持日常的生命活动,但不能长生不老。他还说:“要想活命,肠子都要清楚。如果你想活下去,你就不会死。你的肠子里没有我。”即日常食物会在胃里留下有害的渣滓,使人上火,寿命缩短。道教认为人体内有三虫,又称三尸。道经上说,三尸居于脾,脾是欲望的根源,是毒害人体的邪气。人若不食五谷,断其欲,则三尸不能在人体内生存,人体就消灭了邪气。所以,要想长寿,就要突破低谷。破谷艺术由来已久。《史记·别后列传》说:“(张亮)体弱多病,就是被人引导不吃五谷杂粮。”而《抱朴子·李智篇》:“过去,留侯...说:‘我将抛弃人类的事务,以便从赤松中游泳。“因此,我修导,失谷一年。”《黄青亭室内经》说:百谷之地净,五味美恶,神物为零。怎样可以让自己返老还童?为什么不吃太多气太精?…所以你不能死在黄宁。认为吃气之术可达谷,《云起七征》(卷三十八)《钟山玉室经·取气灭三虫之术》一书也说:吃百谷,邪灵活,三虫聚。透五脏,凿六腑,使腹部浮华,津液不流,血脉不通,精气不冻,胎魂不守宫,鬼不关门,使人五味俱忧,长得贪吃,变得苍老衰老,皮肤起皱纹。如果不去掉五谷的味道,不能沉溺于禁欲,那么尸虫都会死。如果你杀三虫,鬼出没,抚慰灵魂,滋养精气,塑造精神,保护世界,除非你是气,否则你是靠不住的。一般来说,去三尸的方法应该是先斋戒,以为不先斋戒就不能助尸,不去想就不能补。然后用说服和胎息的方法达到目的。你不吃五谷杂粮,不吃粮食。在被说服的基础上,锻炼者从一日三餐减少到两餐一餐,逐渐通过喝水来说服。同时,服用一些辅助食物,如石韦、白术、山药、黄精、菊生、茯苓、花生、大枣、板栗、核桃、蜂蜜等。这些食物在中医中多为药用,是补气血的佳品,历代都被列入草药。比如《食五谷者食芦苇》一文中就有记载。《太平经》已经提倡锻炼这种技能,在《抱朴子》中有更详细的论述。如《抱朴子杂篇》说:“每日服白术、饵黄精、鱼雨良丸,三日之内,精力更盛,故能负担远行,身体极轻。”“取甘草、防风、苋菜三十七种囊袋,吞服十二个蛋大的石头,百日不愈,则心旷神怡,劲有色。据一些人不完全统计,散见于道教书籍中的方剂约有100种,都是食疗滋补的良方。目前仍在临床上使用,具有不可估量的良好效果,尤其受到慢性患者的接受和欢迎。食——也叫饵,指的是服用丹药,是一种修炼的方法。葛洪《抱朴子内篇仙药》引用神农四经:“服药使人长寿,成神;.....中医滋补自然,治病救人。”葛洪认为:仙药之上,是朱砂,其次是金,其次是银,其次是朱芝,其次是五玉,再次是云母,再次是珍珠,再次是雄黄,再次是太乙玉余粮,再次是石中黄籽,再次是月桂,再次是应时,再次是石脑,再次是硫磺...其次是松柏树脂、茯苓、地黄、麦门冬。阿托鲁也是。《云七征》卷七十四,方药曰:富贵者为春之珠,胜菊苣者为秋之灵,满阳者为云凌,茯苓者为绛晨之胎,五花合烟,三气炼,可养神护神。可以好好利用,长生不老,老有所养。他还说:云母味甘,无毒...能祛邪护五脏,益精明目,降气强筋,续消,补中,治五株七伤,减虚益气,止痢止痢。长寿和聪明人适合延年益寿。药方里还介绍了很多吃药成仙的故事。据说韩最终服菖蒲16,赵太子服桂20年,香门子服五味子16,楚文子服地黄8年,服文竹,任服茯苓18,凌阳子服远志20年,都成了神仙。但不了解饵料的医学和药性的人,不要轻举妄动,否则可能中毒,危及生命。洗鼓——道士每天必做的基本功,隋唐以后盛行于世。它包括几个连续的过程:敲牙、搅舌、鼓洗、吞咽。钱进方说:“每天早晨,放一捻盐在嘴里,用温水擦牙齿,敲一百下,五天后,牙齿就紧实了。”清代马齐《地仙经》也说:“你睡觉会磕三十六次牙,绝不会有虫牙之苦。”事实上,拍打不仅在早上进行,在午餐和晚餐后也进行一次。可以站、坐、躺,每次拍打48次左右。这是拍打阶段,有健齿益精的作用。叩诊后,用舌头沿牙齿的外上、外下、内上、内下侧依次轻轻搅动牙齿九次,为舌头搅动阶段。将舌头在口中搅动分泌的唾液冲洗九次,以清洁口腔内部。这是滚筒漂洗阶段。然后分九次慢慢咽下口水,也就是吞咽阶段。这种方法在后汉《王镇传》中被称为“胎食之方”。孙思邈《千金方》也说:“人口服玉泉,切齿,使人强壮多彩。除浊,牙坚,玉泉人吐在口中。在单超起床之前,他做了一口津,但吞下去,切了27次牙。这叫炼精。”《李真人长寿十六字妙方》说:“吸之则举,气口归脐。一提就咽,水火不相容。”“做久了会延长病情”,这是养生中非常著名的“十六锭金功”。明清名医都认为这是强身健体的好方法。明代宋濂所著《养和八记》中,详细介绍了洗鼓的过程,并指出其功效:“久做,五脏邪火不炎,四肢气血通畅,百病不生,后患永除,老而不衰。”现代医学表明,这项工作确实可以保护牙齿,清洁口腔,杀菌,促进唾液分泌,加强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