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是怎么死的?政治和商业传奇人物吕不韦的生死智慧

吕不韦是怎么死的?政治和商业传奇人物吕不韦的生死智慧

吕不韦带着稀有商品,玩了一场史上最大的权钱交易。通过一系列的运作,他把金钱变成了权力,从一个富商变成了秦国的宰相。这比什么红顶商人如胡雪岩、刘学等等要大得多。而且他还换掉了花,让自己的儿子成为了秦王。这样传奇的一生,纵观历史,也是独一无二的,太完整了!但是,正因为太完整了,也就走到了尽头。易经说康龙有遗憾。如果足够好,那就倒霉了,每个月的利润也就乏善可陈了。最后,吕不韦以自杀告终。

为什么要自杀?

这得从公元前249年说起,那一年异人,也就是庄的一伙,继承了皇位,而坐上了秦国的宝座。庄襄王当年说,事成之后,不可能“分秦与君* * *”。当然,完全兑现是不可能的。把半个秦国送给是不可能的,但也是极其慷慨的,会奖励给河南洛阳,吕不韦十万户。万户侯不可思议,吕不韦是十万户,军政大权也被托付给他。

三年后,庄襄王驾崩,13岁的嬴政即位,吕不韦为掌朝政大臣。秦王嬴政称他为“管仲”——第二个父亲。然后直到事发,这十年来,秦基本上就是他的了。

在吕不韦执政期间,他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比如修建水利工程。但是,真正为他的历史地位加分的,主要是一件事。写本书怎么样

当时战国四君子名扬天下,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等都招贤纳士。吕不韦与这些人几乎都是同时代的,但他当然不能落后,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公众人物。

为什么养这么多人?有各种各样的招数,就像我们之前说的,有各种各样的用途。不过,好像有一件事是战国四君子没有做的,至少史书上没有。这是什么?就是写一本书

我们已经说过,这些男男女女都是学者,主要是知识分子,他们都是学者。这些人太适合写书了。对了,关于这个书生,据说孔子有句话,叫:推十进一为书生。那是一个精彩的陈述让我们看看“是”这个词,上面有一个十字,下面有一个词。推十是指一件事要分析,分解成十个小部分,这个部分一个一个理解,那个部分一个一个理解。再次团结起来,共同努力,做一个总结,归纳。或者推十,也可以理解为从一个问题一个点举一反三,整理出十个点,然后综合起来得出一个可靠的结论。这就是学者,也就是学者的思维,典型的关于学习的思维方式。钱穆对这个“推十合一”给予了高度评价

吕不韦从他的学者中挑选了这样一批拔尖的人才,共同合作编撰了这样一部书——《吕氏春秋》,成为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国学名著。我们的节目不是简单地讲述历史故事,而是一个关于中国研究的励志脱口秀。如果你能在这条主线上介绍更多的人和经典,请多介绍。

据史书记载,吕不韦认为《吕春秋》这本书“备天地古今之事”,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道理,这本书已经写得很完整了。

他把这本书放在咸阳城下。那时候全是竹简,一大堆竹简,放在那里供各国学者阅读。书的顶部挂着两百枚金币。你在做什么?也就是说,你可以看这本书。谁能看出一点毛病,在书上改一个字,加一个字,减一个字,这2200金就归他了。

其实谁也改变不了!这就是“一言以蔽之”这个成语的由来

真的有那么厉害吗?你可以自己看。几块钱就可以买一个。能加一个字减一个字就别想2000金了。可以联系出版社,看看他们排版有没有问题。弯曲

我看完了《吕氏春秋》,感觉这一本真的很厉害。经典就是经典。而且我有一种感觉,如果秦始皇不杀吕不韦,秦朝肯定会延续得更久,不可能死两代。

郭沫若和吕思勉都持这种观点。吕思勉是这样说的:“不知道秦国最后会不会是魏国,也不知道它会不会贤惠,这样它才会万古长青,第二年不死。”(《紫晶解题》)

郭沫若说:“如果按照的路线走,秦国还是会统一中国的,而且统一后绝不会在短短十五年内迅速彻底地崩溃。”

为什么这么说?

我给你举个例子。《吕氏春秋》中有一篇《原乱》,是分析世界各国灾难的根源。

武王用武力赢得了它,用文字持有了它,所以他保留了它。——鲁《春秋》

意思是周武王用武力赢得了世界,然后他用一套散文捍卫了世界。结果周朝延续了800年。

这些话和三十年后大军事家贾送给刘邦的话几乎一模一样。当时刘邦刚刚得天下,贾鲁说:你马上得天下,你不能马上治天下。你应该接受并服从它。刘邦听了刘嘉的话,及时完成了从打天下到镇守天下的转变,汉朝江山稳固。

至于秦朝,二世之所以死,就是因为这个改造没有完成。秦始皇没有吕不韦的这种意识。

《吕氏春秋》虽然不是吕不韦本人所撰,但却明确地体现了他的思想意志。是一套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合道家、法家、百家思想来治理天下的思想体系。可以说是对先秦思想的总结,很务实,很现代。

而且有理由说这些外族都是各国派来的间谍,并没有投奔秦国。这不是纯粹的捏造。确实有些人是间谍,有些人已经被揭露和调查了。最著名的是一个名叫郭征的韩国人。这个名字,得到一个国家的名字,他叫它

这个郑应该是韩国间谍。他到达秦国后,游说吕不韦和秦王修建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这与吕不韦的执政思想是一致的。好吧,这是个好主意。操!郑先生,如果你有这个本事,就任命你为官,由你来负责这项工作。你想要多少人就给你多少人。郑很高兴,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通过这个项目,秦国占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而延缓了对韩国的进攻。结果工程进行到一半,他的间谍身份暴露,被捕时将被斩首。郭征说:我承认我是个间谍,让郭芹建这个项目的目的是为了延长南朝鲜几年的寿命。但是,这个工程一旦完成,确实是秦永远的受益者。不要只看我的动机,你要看这个动机的最终结果。动机不好,但结果会好。最后,秦国人民认为这是合理的,所以他们让郑继续负责这项工作,并最终完成了著名的郑国渠,这是300多公里长。时至今日,陕西人民都从这个项目中受益。

其他间谍呢?说起来没那么容易。

嬴政已经下了一道特别的“逐客令”,所有在秦的外国人限期离境。你来回去哪里?

楚国的一个官员,心情沮丧,一边收拾书本准备回家,一边给嬴政写了一封信。

然后,这封信真的被嬴政收到了。乍一看,它说:“哇,这家伙写得真好,很有哲理。”。我立刻得到了写这封信的人,我在半路上得回了信。不要走,我的逐客令撤销,撤回,不会被驱逐。从现在开始,你可以直接找* * *谈了。结果这哥们立马就做了。从此与秦王嬴政结成黄金搭档。“再过几年,他就是全世界了。”

这个牛逼的人就是李斯,他寄给嬴政的信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逐客书”。这篇课文在中学课本里。有一句名言:

泰山不让土,故能成大,江海不择小溪,故能深。

泰山不舍微土,故能使其高,大,大,海不嫌弃小水流,故能使其深,宽。皇帝成就了大事,怎么能出国呢?

类似的《吕春秋》里也有一句话:

水泉深,鱼龟归之,树满,鸟归之,草茂,兽归之,人智英雄归之。

你什么意思?那就是,你要宽容。如果你想成就大事,你必须有宽广的胸怀,能容纳一切。什么是宽容?你对我好,我对你好。那不是宽容。你听话又能干。如果我不开除你,那就不是宽容。包容是为了包容那些让你看起来不舒服,不放心,不喜欢的人,也是为了给对方留一些机会。这样你的台面就可以很大了。所谓,贤惠,就是这个意思。

影响宽容的往往是偏见。那个人听起来应该不错,但是你很难在想象中觉得他不好,对他有偏见。《吕氏春秋》中有个“疑邻盗斧”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列子》里也出现过,我也说不上来是谁抄袭的。大致来说,有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偷的。然后他一看到邻居就觉得是他偷的。他的一举一动,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笑容,每一个走路的样子,都感觉像是在偷斧子。结果有一天,他又在自己的菜地里找到了丢失的斧头。再看那个邻居,一举一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笑容,走路的样子,都不像贼。

这个故事的标题叫《走向你》,意思是人要先摆脱先入之见,才能看到对方。这种偏见和真相可以是关于具体的人和事,也可以是关于生活。道理挺深奥的。你想去。

同样,鲁《春秋》中也有一个标题,意思是摆脱思维的局限。当我们密切关注某一点时,就会受到它的限制,很容易出现思维盲区,入水。我还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人对黄金非常着迷。他早上起得很早,穿上衣服就出去了。他来到市场,在一个黄金柜台前,抓起一块黄金,扭头就走。卖黄金的赶紧报警,保安,起来就把那个人摁住了。你小子太明目张胆了。这么多人在这里,你就拿了金子走了?

结果这个人说了一句让人生气的话:刚才我只看到黄金,根本没看到人。

什么经典寓言,都指向人性最深处的问题。上下千年,人性不变,经典的意义不会衰减。它已经彻底研究了人性,什么都没告诉它。

说了很久,我还没说吕不韦是怎么死的。

其实原因挺简单的。虽然被放逐回封地,被剥夺了权力,但他的气场还是太强了。诸侯国对他虎视眈眈。为什么?邀请他。秦不会让你当丞相的。赵要,魏要。你最好来燕的国家,想怎么对待就怎么对待。各国邀请的使团纷纷踢开门槛。

战国还挺可爱的。当时的“世界”和现在的“世界”还是很不一样的。现在美国国务卿卸任后,在俄罗斯还能当总理吗?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是很正常的。

这样,郑灿受不了了。真要去哪国,那对秦国都是很大的威胁。我们做什么呢把吕不韦找回来让他复职?那是不可能的。那就相当于让嬴政知道这不是嬴政的性格。此外,如果吕不韦回来,新的名人里斯将靠边站。里斯,那是谁?这个我以后再说。或者,干脆派人给吕不韦送去一杯毒酒,给他判个死刑。多简单啊,那就一点烦恼都没有了。然而嬴政还是做不到。他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派了一个信使给吕不韦带去一封信。信的大意是:吕不韦,你对秦国有什么贡献,为什么要封你十万户?你是谁?我为什么要叫你管仲,爸爸?我命令你们全家搬到蜀国去,不要在中原给我捣乱。

看了这里的史书,我有一个想法,嬴政可能知道真相,也就是史书上所谓的真相。也就是说,吕不韦是他的亲生父亲。所以,他还是想让吕不韦活着。如果吕不韦到了蜀国,虽然远离中原,以流放的名义,他还是大地主,有钱人,过着很滋润的生活,但是他就没有政治前途了。

吕不韦呢?他看透了生死。《吕春秋》中有许多关于生死的思想,如:

凡生于天地之间,必有一死,不可避免。

秀才可分生死。

试炼知生是圣人最重要的事,试炼知死也是圣人最重要的事。

此外,“死”字也来源于《吕春秋》。对于生与死,他强调的是一种“生老病死”的态度

简单地说,吕不韦在收到这封信后自杀了。

之后,门童们冒着被斩首的危险,把他的尸体“埋”了起来,偷偷埋了。这也是为了“安定”以免身后会发生什么样的伤害,比如砍头、鞭笞、砸骨砸灰等。

嬴政找不到吕不韦的尸体,感到恼火和不安。真的死了,还是装死,对吧?这是小说家可以大做文章的地方。哈。不过今天河南偃师有他的墓,也是景区。

如果这个故事设定在西方,弗洛伊德也知道,很可能嬴政-秦始皇就要加上一个恋母情结了。因为,他一方面攻打关中和吕不韦,另一方面又很快原谅了母亲,母子和好,母亲善良孝顺。十年后,秦国入侵邯郸,嬴政亲自到邯郸,把和他姥姥家有过仇怨的人都杀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