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总统普京简介

普京和他的事情

弗拉基米尔·普京于1952年10月7日出生在列宁格勒(现在的圣彼得堡)。1975国立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在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对外情报局工作。从1985到1990,他被派往前民主德国工作。1990回国后,普京先后担任列宁格勒大学校长外事助理、圣彼得堡市长顾问、圣彼得堡对外联络委员会主席。1994担任圣彼得堡市第一副市长。1996年8月,普京开始担任俄联邦总统事务管理局副局长,1997年3月,担任总统办公厅副主任兼监督局局长,1998年5月,担任总统办公厅第一副局长,同年7月,担任俄联邦安全局局长。1999年3月任俄联邦安全会议秘书,同年8月任俄联邦政府总理。1999 65438+2月31日,叶利钦总统宣布辞去总统职务,普京出任代总统。2000年3月26日,普京当选俄罗斯联邦总统,5月7日正式宣誓就职。2004年3月,普京赢得大选,再次当选总统,并于同年5月宣誓就职。

布料来源于平民风格。

普京出生在列宁格勒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他的祖父是一位出色的厨师。他为列宁的妻子和妹妹服务,然后在莫斯科市委高级疗养院工作。虽然他是一名高级厨师,为许多杰出人士做过饭,但他从未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普京的父母是苏联的普通工人。在战后艰苦的岁月里,这个普通工人家庭的生活非常拮据,但他们之间的爱让这个家庭充满了温暖。普京的父亲是一个严肃、正派、善良、睿智、有远见的人。他经常告诉普京要积极向上,要学会自己谋生,自己保护自己,自己寻求发展机会,让普京从小培养出朴实、坚韧、进取的性格。普京从小就住在列宁格勒一个只有27平方米的工人公寓里。这里没有电梯,厨房也是共用的,楼里经常出现老鼠。婚后,普京夫妇仍和父母住在这套公寓里,直到1993年被转移到莫斯科。

长期的平民生活,让普京对俄罗斯人民的艰辛有了切身体会,对他们的思想、需求和诉求有了深刻理解。对俄罗斯民众生活的观察,让普京成为一个平民色彩浓厚的“领袖”。他把了解民众的心声和疾苦作为正确决策的关键。他走访各地,经常打乱当地的接待计划,在没有事先安排的情况下,随意走进人们的家中了解情况。普京今年访问远东时路过一个村庄。一个穿着短裤的男人正在砍柴。他的妻子对他喊道:“主人,总统来了!””“什么总统,妈的!”那人不信,抬头愣了一下:“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真的是你!”“不,不是我。”普京开玩笑道。该男子要求普京和他的儿子一起游泳。当时水温只有21摄氏度,普京二话没说就下水了。这个故事即将成为一个传奇。在此之前,叶利钦和苏共中央总书记都喜欢提前精心策划视察,听地方领导汇报,看名胜古迹。普京关注“眼见为实”。即使在群众场合,普京也善于避开地方领导人安插的“工农代表”,挑没受过“训练”的普通人,和他们聊天。有一次在国外,一个参加过卫国战争的老太太向他抱怨自己的养老金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没有享受到任何优待。普京回到莫斯科后,立即向退休基金会主席询问情况。原来按照规定,要想享受优惠,还得自己申请。不申请就没有优惠。在普京的追问下,这一规定被迅速修改,基金会工作人员应为退休人员提供上门服务。正是这种民粹主义的思想和做法,使得普京的内外政策体现了大多数俄罗斯人的意愿,他本人也成了普通人眼中的“自己人”。

关注传统,关注未来

普京能够赢得俄罗斯人民的信任,不仅因为他朴实无华的平民作风,还因为他的治国思想符合俄罗斯的现实需求和发展趋势,符合俄罗斯人民的物质和心理需求。普京执政以来,巧妙地融合了俄罗斯的历史传统、当前的社会现实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能够被大多数俄罗斯精英和民众接受的“新俄罗斯思想”。

“新俄罗斯思想”的第一面旗帜是弘扬俄罗斯历史传统。普京上台后,改变了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对俄罗斯历史尤其是苏联历史的傲慢态度,明确表示“毫无意义的否认历史会让整个民族忘记祖先”。苏联有一些值得骄傲的地方。"忽视甚至否认这一时期不容置疑的成就是错误的."普京还强调,只有“将全人类的普遍价值观与俄罗斯的传统价值观有机结合”,俄罗斯的未来才有希望。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普京决定在联邦安全局总部重新树立安德罗波夫雕像,让安全部门的工作人员重拾久违的荣耀感和自豪感;胜利日庆典上,他让来自前苏联15个共和国的5000名老兵走在阅兵队伍的最前列,让经历了十年磨难的俄罗斯人重温当年战胜法西斯的无限荣光;他最终决定苏联国歌的曲调是俄罗斯国歌,用那激昂的旋律复兴了俄罗斯精神。同时,普京充分肯定了东正教在培养人们道德和精神方面的作用。他不仅定期去教堂做礼拜,还经常在重大决策上征求大主教阿列克西二世的意见。

“新俄罗斯思想”的第二面旗帜是爱国主义。普京从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从小就立志报效国家。当他发现“一个情报人员往往能做到全军都做不到的事情”时,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克格勃。普京在接受采访时坦言,“俄罗斯的训练只有一个,就是爱你的国家。”普京强调,爱国主义“是人们勇气和力量的源泉”,“如果失去了爱国主义,就会失去民族自豪感和尊严,就会失去能够创造伟大成就的人”。爱国主义在普京的内外政策中体现为“国家利益至上”。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车臣问题上,普京宁愿冒险与西方决裂,也不愿让俄罗斯蒙受耻辱,宁愿背负暴君的名声,也不愿看到分裂分子的存在。在国际交往中,无论是进是退,普京首先考虑的都是国家利益。尽管美国已经对伊拉克磨刀霍霍,但考虑到俄罗斯在伊拉克的巨大经济利益,普京一直坚持反对美国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普京的这种品质赢得了外国同行的尊重。不仅布莱尔和施罗德对普京非常尊重,就连布什也承认,一旦看到普京的眼神,就能感受到他的坦诚。

“新俄罗斯思想”的第三面旗帜是抛弃帝国思想,全面融入世界。普京在东德工作了5年,经常访问西德、瑞士等发达国家。他对西德的社会经济运行有亲身体验,对德国式的社会市场体系有着特殊的感情。这种海外经历让普京拥有了广阔的国际视野,也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俄罗斯自我孤立和与世界脱轨的后果。普京意识到,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帝国观念不符合俄罗斯真正的国家利益和当今世界的现实。“俄罗斯只要务实地考虑问题,就会所向披靡,但在帝国主义思想盛行或以救世主自居的情况下,必然会失败。”普京曾公开表示,帝国意识形态和外交政策的意识形态给俄罗斯带来了“国困民穷”。他对扭转俄罗斯帝国的衰落不抱幻想,而是要把“强国富民”作为国策的根本目标。普京在抛弃帝国野心的同时,将俄罗斯定位为“不属于当代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最高水平的国家”,承认俄罗斯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正在拉大,认为俄罗斯有沦为“二三流国家”的危险。同时,普京明确强调,俄罗斯人民的富裕和国家的强大必须与世界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俄罗斯必须充分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并通过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实现其利益。

韬光养晦

在人们的印象中,俄罗斯一直是一个不断征服和扩张的国家。但事实上,俄罗斯在历史上也经历过很多内忧外患的艰难时刻。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人往往可以韬光养晦,固步自封,以柔制弱:

金帐汗国统治俄国200年,俄国人公开给钱给蒙古人娶女人,暗中瓜分腐蚀。最后莫斯科公国打败了蒙古诸侯,收复了俄罗斯的失地。克里米亚战争后,沙皇俄国内忧外患,处境艰难。外交部长戈尔恰科夫,一方面放弃战争红利,另一方面利用欧洲列强的矛盾联合连横,最终使俄国重新获得欧洲强国的地位;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非常虚弱,被德国士兵包围,受到白匪的挑战。列宁挤过人群,与德国签署了布列斯特和约。虽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却为苏维埃政权赢得了宝贵的喘息空间。

作为一个在国家衰落之时登上权力巅峰的* * *者,普京继承并发扬了历史传统。他清楚地意识到,俄罗斯“正处于数百年来最困难的历史时期”,“未必能大幅度改变现有的国际关系结构,动摇美国的霸权”,因此有必要继承戈尔恰科夫的外交传统。俄罗斯外交智库也明确建议普京学习中国近20年来“韬光养晦”的外交经验,“放弃与外界对抗,以国内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以极大的强硬在小范围内坚持原则性的外交政策立场”。

根据当前的国际环境,普京将其“韬光养晦”外交的基调定为“以整合促变革”:主动与“对手”合作,融入其中,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普京执政两年,尤其是“9.11”之后,加大了与西方的合作。俄罗斯主动与美国开展反恐合作,推动双边关系取得重大突破;俄罗斯与北约建立了新的合作机制,推动了北约从纯粹的军事集团向军事政治组织的转变;俄罗斯和欧洲就建立共同经济空间和能源合作进行了积极谈判。普京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想要的改变:布什在公开场合称俄罗斯为“伙伴”,而不是“对手”;美欧都承认俄罗斯是市场经济国家,加快了俄罗斯入世的谈判进程;对车臣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俄罗斯的外部环境明显改善。

普京曾说,“柔道不是一项简单的运动,而是一种哲学”。他从柔道中学到的哲学是:无论对手多么强大,只要你掌握技巧,抓住对手的破绽,就能顺势把他打倒。“柔”是为了“克服刚”,退让是为了赢。所以,在外交上“韬光养晦”的同时,普京知道俄罗斯“并没有失去成为大国的潜力”,为了俄罗斯的重新崛起,他隐忍着做出让步。在实践中,普京的“韬光养晦”不是盲目妥协,而是国家利益转移,量力而行,不再关心和干预与自己无关的国际事务,集中力量增强国力:放弃与美国的全球对抗,在自己周围构筑“稳定的弧形”;坚持多极化目标,但少说多做,反对美国的单极企图,但不带头“扛大旗”;处理国际事务强调“选择性参与”,将资源集中在事关俄罗斯切身利益的方向和领域;减少虚张声势,从逞强求胜到量力而行,从注重大国面子到更加注重实际利益;战略上坚持维护国家利益的坚定性,战略上强调实现国家利益的灵活性。

普京主政俄罗斯两年多,俄罗斯这艘几乎倾斜的船重新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普京也有可能成为这艘巨轮的下一任舵手,在他的指挥下,更加沮丧也更加兴奋的俄罗斯有可能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