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和舌头的反复疼痛和溃疡是症状。

我读了指南

如果有一个“小而烦的病”的名单,复发性口腔溃疡一定榜上有名。一个小小的溃疡就能给每一口食物带来痛苦的底色。伤寒名医聂惠民教授常以清热和胃、益气生津方加减治疗此症,并配以漱口方,疗效甚好。我们来看看聂老用的是哪边——

处方和药物的组成

竹叶两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净),麦冬一升(去核),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炒),粳米半升。

煎药

七味奉上,水斗,煮六升,去米,煮米至熟,去米出汤。一天三次,每次服一升保暖衣物。

处方功效

清热和胃,益气生津。

处方证明原件

伤寒缓解后,气虚,气逆则呕。以竹叶石膏汤为主。(《伤寒论》第397条)

浅析方证

竹叶石膏汤由白虎汤和人参汤制成,是清热生津、益气和胃的药剂。方中淡竹叶味甘凉,清热除烦;石膏味甘,性寒,清余热之邪;麦冬味甘寒,滋阴润燥,清肺胃热;人参、甘草、粳米滋阴益气生津,补中和胃,培中州;半夏降胃气的副作用。

诸药合用,津液充盈,虚热解表,呕吐不止,是扶正祛邪之法,标本兼治。此方为病后调理之方,不仅治疗伤寒后气液俱伤、余热未明之证,还常用于温病后期见气液俱伤、余热不尽者。此方既能清余热,又能弥补其体质虚弱,刺激食欲,增加食量,功效一应俱全。

典型病历

郑,女,成年。2001 8月21第一次就诊。

患者反复出现口腔溃疡、疼痛、厌食、大便干燥、舌红、苔薄黄、脉细而细。

西医诊断:复发性口腔溃疡。

中医诊断:口疮。

辨证:阴虚热盛。

治疗:清热通便。

用竹叶石膏汤加减。处方一:石膏15g(先煎),淡竹叶10g,栀子12g,麦冬15g,太子参15g,知母10g,白茅根12g,连翘12g。7剂,煎服,每日1剂,每日2剂。处方②:白鲜皮15g,大黄15g,苏子15g。水煎服,外用漱口。

二次诊断:2006年8月28日5438+0。服药后,患者口腔溃疡疼痛减轻,日日便溏,舌红,苔薄黄,脉细微弱。方药①:初诊方药①:加黄芪、甘草。7剂,煎服,每日1剂,每日2剂。处方②:大黄15g,甘草6g,黄芪15g,白鲜皮15g,白头翁15g。水煎服,外用漱口。

第三次诊断:2006年9月4日5438+0。患者口腔溃疡已愈合,症状全部减轻,大便溏薄,舌红,苔薄黄,脉细而弱。按照前一种方法,诊断二方①去掉石膏、淡竹叶、知母、生薏苡仁,加竹茹、黄连。7剂,煎服,每日1剂,每日2剂。

病历精要

口疮之名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比如《苏文与气交替大论》说“黄金时代不如火时代...人得了口疮。”人们认为口疮的发病与气候有关。后来的医生将其分为虚实两类,阳性病例多为心火上升或胃火上升或湿热熏蒸所致;虚证多因肾阴不足,火虚所致。

本病例为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体质属于阴虚,被称为热郁,常因饮食不当而反复发作。胃热损害体液,然后会干燥几天。脾胃不和,升降不正常,所以看到饮食不好,消化不良。结合患者的舌脉综合分析,该证属于阴虚热盛。治疗以解郁清热通腑为主,加减竹叶石膏汤。加入金银花和连翘吸收热量;太子参、麦冬、知母具有益气养阴、清热生津的作用;白茅根和黄芩凉血清和热。

此外,在内服汤剂的同时,用白鲜皮、大黄、苏子、甘草、白头翁、白茅根煎服漱口,内外兼治,疗效如叉鼓。

聂慧敏的临床思辨

本书由聂惠民教授及其弟子精心挑选、整理、撰写其50余年临床病例而成。根据《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方剂的分类,将其分为十四类,并介绍了方剂的临床应用。聂教授选取了300余则灵活运用方剂诊治临床疑难病症的案例,涵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学科。特别是根据每个病例的要点,重点点评了聂教授的辨证论治、方药调度、方药加减的要点,深入剖析了聂教授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全面呈现了其掌握仲景经络、创新六经辨证思维、灵活裁方、“一伤寒包诸科”的学术思想。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