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七大谜团
1,老子通关之谜
据史书记载,老子曾西出函谷关,受命于阴,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了五千字的巨著《道德经》。然后他骑着一头大青牛继续西行,却杳无音信。
这引起了许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兴趣,至今没有得出确凿的证据。有人说是穿越流沙去了印度,还有人说老子去印度传教,教出了释迦牟尼这样的大弟子。历代很多人认为这种说法只是道教为了抬高自己,贬低其他宗教而编造的。
有人说,老子晚年定居甘肃临洮,教退休的长辈炼制内丹,养生修道。得道之后,在临洮超然台“扶摇直上”。还有人胡乱猜测,说当时治安差,可能有人半路抢劫,导致意外死亡。
2.史生与死之谜
石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也是中国第一位女间谍。作为岳的主人公,吴的罪人石的结局,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勾践沉入江中,《墨子·秦时》篇说:“石之申('申',古'申')也美。”
《太平御览》引用东汉所著《吴越春秋》中石的记载说:“吴死后,石越敷河,死得越多。”这里的“浮”字也有“沉”的意思。“衣衣”是一个皮包。
在后世的诗歌中,多次提到石的溺亡。李商隐《景阳井》诗云:“吴宫外水断,浑泥犹埋石”;皮日休《博物馆瓦公怀古》诗:“不知水葬何处去,西月湾欲效。”这说明,在唐代,人们就认可了石被淹没的说法。
3.徐福东渡之谜
秦始皇最希望的是长寿。后来他听说东海有蓬莱仙岛,那里有灵芝,吃了可以长生不老。他派徐福带领五百童男童女和三千工匠渡海东进。后来,秦始皇直到去世也没想到会收到徐福的信。
有人说,那时候航海技术差,都在一场大风暴中全军覆没了。司马迁在《史记》中最早记载了徐福的历史,但没有说明徐福漂到了哪里。后人以为是台湾省或琉球,也有人说是美洲,但大多数人以为是日本人。
徐福东渡日,最初是由五代的后周和尚宜初提出的。说:“日本又称倭国,在东海。秦朝时,徐福带了500个男孩和女孩到这个国家。今天,人们喜欢长安...在东北部,有座山叫“富士山”和“蓬莱山”...徐福来到这里,叫蓬莱。今子孙称秦。"
易初说,这种说法出自日本和尚弘志。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认为徐福东渡日。明初,一位日本僧人到南京,向明太祖赠诗,题“野熊前徐福寺”。
晚清驻日使节黎庶昌、黄企贤等都曾拜谒徐福墓并题诗题字。徐在《日本民族的起源》中说,先秦时期,中国东南沿海有大批人移民日本,徐福率领的少男少女就是其中之一。“徐福东渡大海一定是真的。”
至今在日本还有很多崔富活动的遗迹,如和歌山县的崔富及其使者之墓、崔富宫、九洲岛佐贺县的“陆上崔富”碑、崔富石屋、崔富神社、供奉崔富的金立神社等。有学者认为,徐福东渡海日本只是一个传说,没有可靠的历史文献证明。
4.杨贵妃生与死之谜
美女杨贵妃的命运如何?史书记载,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洛阳失陷,潼关失陷,盛唐玄宗携其他大臣狼狈出逃,心爱的妃子杨贵妃死于马邑。但文人的颂歌和史官的记述相差十万八千里,所以杨贵妃的最终归宿还有很多疑问。
一种观点认为,杨玉环可能死在一座佛教寺庙里。《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朝廷将领陈等人杀了杨父子后,以“后患犹存”为由,强烈要求处死。唐玄宗无奈,只好在告别贵妃后下令。杨贵妃“在佛堂上吊”。
有人认为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中,这从一些唐诗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很多诗,如杜牧的《马咆哮血,飞散羽枪》、的《血葬妾》、文的《归魂不检,葬血于空,生绿草愁》,都认为杨贵妃是被乱军打死在马岗上,而不是被迫上吊而死。
还有一种说法是杨贵妃最后逃到了日本。杨贵妃在陈亲信的护送下,南逃,在今上海附近起航,海上漂泊,长期到日本久谷町,最后在日本安度晚年。但是,究竟是怎样的生死状况,还是令人费解。
5.宋太祖突然死亡之谜。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17年称帝,公元976年去世。正史中没有明确记载他的死因,宋史中只有简单的两句话:“皇帝崩于万岁殿,终年五十岁。”“由杜太侯下令,传至太宗。”所以他的死一直是个谜。
宋太宗的历史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太宗即位后,为什么不按照次年改元的惯例,将只剩下两个月的九年开宝匆匆改为太平元年和兴国元年?既然杜太侯有“传皇位于弟”的遗诏,宋太宗曾经封黄嫂为“开宝皇后”,但是她死后,为什么没有按照皇后的礼仪进行丧葬服务呢?
种种迹象表明,宋太宗的登基是不正常的,那么后人怎么能不产生怀疑呢?现代学术界已基本肯定宋太祖确实是猝死,但关于具体死因还有一些新的说法。
第一,从医学角度,认为太祖死于家族遗传的躁狂抑郁症。
一方面承认太宗与太宗之间有很深的矛盾,但认为“蜡烛斧声”事件只是一个偶然的突发事件。原因是唐太宗在睡觉时调戏了他最喜欢的妃子史飞夫人,被唐太宗发现并激怒了。太宗知道得不到哥哥的原谅,就杀了他。
6.明代文健的生与死之谜
朱元璋死后,文健元年(1399),燕王朱迪以“边恶清”为名反叛朝廷,朱迪在文健四年被燕王继位,历时4年。就在朱迪入侵南京时,南京皇宫失火,他下落不明。
此后,关于出逃的传闻不绝于耳,明对此始终忐忑不安,这几乎成了他的一块心病。数百年来,文健皇帝的下落也一直是一个历史悬案。总结起来,主要有两种理论:“烧死”和“逃离”。
朱迪即位后,感到生死未卜的文健皇帝对他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于是派了许多心腹大臣到处拜访。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的随行官员中包括许多护卫人员,他们显然是用来秘密拜访文健皇帝的。
明成祖曾向世界各寺院发行《僧道书》,重新整理了所有僧侣的名单,并对僧侣进行了全面调查。自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开始,以寻找神仙张邋遢为名,派人四处搜寻,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长达20余年。
7.李自成生死之谜。
李自成是陕西米脂人。他出身贫寒,却勇猛善战,仁义凛然。他当过哨所,当过边防兵,最后加入农民起义军反明,南征北战,日益壮大,几十万大军所向披靡,终于推翻了政治腐败,经济崩溃,摇摇欲坠的明朝。
但由于镇守山海关的明朝统帅吴三桂引诱清军入关,李自成率部出京,转战河南、陕西、湖北等地,最后销声匿迹。有人说李自成是在九宫山被杀的。《明史》的结论是:自性已死,尸不可辨。
正是基于当时正在追击李自成的清军靖远将军阿齐格向朝廷的一份报告,李自成士兵拼尽全力,只带了20个亲信,逃入九宫山,被村民围困,无法逃脱,自缢身亡。他派人做了尸检,但尸体已经腐烂,无法辨认。
另一个依据是,南明在湖南的将军,兵部尚书何腾蛟向唐王报告,他的部将李自成在九宫山下斩首,却丢了脑袋。然而,这种“死亡”理论很难让人相信。因为李自成是一个很有才华,很有胆识的人,一直是朝廷的死敌。
但是,其实当时的九宫山很平静,那几十万大军也很平静。那么,为什么会有“被杀”的说法,并且在民间广为流传?想必这是李自成一伙放的烟幕弹,作为缓兵之计。
一方面,以李自成之死相威胁,可以打消南明王朝对这支军队的敌意,下一步可能是联合反清;另一方面也让清朝认为一旦时机成熟,李自成可以东山再起。
也有人说,李自成隐居在嘉善寺。据说清朝初年,即将上任的云南同知张琼波,在赴任途中游览了石门的嘉善寺,与寺中住持畅谈今昔。他相当投缘,相见恨晚,被视为知己。几年后,他重访嘉善寺,住持已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