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主要依据是
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主要依据是证候。
中医的形成: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医理论已基本成型,出现了解剖学和医学的分支,采用了“四诊”。治疗方法包括卞氏、针灸、煎剂、艾灸、引导、配气和许愿。自古以来就有“医道相通”的说法。这种影响可以追溯到黄的经典《黄帝内经》,它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医学经典。
同时是研究人体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理学的医学巨著。理论上建立了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疾病学说、诊断学说、治疗学说、养生学说和运气学说。后来中医养生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开始用阴阳五行来解释人体。
总结:
中医理论来源于医学经验的总结和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理论、阴阳五行理论、气血津液、脏腑经络、体质、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养生等。早在两千多年前,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今天,中国与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
中医理论体系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思想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探究其内在机理。所以中医这个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中医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的理论总结,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象、经络、运气等理论,以及病因、病机、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养生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