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诸葛亮选择修身养性而不是北伐,会有什么不同?
如果蜀汉没有北伐,坚持休养生息,他是以长计策取胜,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坐以待毙,甚至在公元263年之前就被曹魏所杀。
01.蜀汉的建国目的决定了它必须北上。
先帝深感汉贼不和,不偏心,让我去请贼。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把已故皇帝刘备搬出去了。一个目的是赢得年轻君主刘禅对北伐的支持。三年不改父之道,可谓孝顺?刘禅,你看着办吧?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让朝鲜国内主要的和平派,也就是主要的休养派赶紧闭嘴。
北伐不是军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你军事上分析多少利弊都没用。北伐一定会举行。因为?汉贼不和,不偏?北伐是蜀汉的基础。
诸葛亮祭出道德大旗,强调北伐势在必行。理性分析主要是关于后一种模式的六个未解决的课题。但是,这些未解决的问题仍然是在谈策略而不是战略。这里所谓的策略就是北伐的合理性,比如曹魏的困境,自己的困难;所谓战略,就是北伐的必然性。这种策略的原因是?小人?只是理智有点冷淡,所以诸葛亮只能含沙射影,模棱两可的说。但是,我们可以大方地谈一谈。
刘备带了一批荆州和中原的军队,杀了益州,然后在这个地方称王。其实刘备这样做是很卑鄙的。原因是益州有君主,有谋士,政治秩序稳定。所以,刘备占益州是一种非常不道德的行为。这种不道德的行为要想变得道德,就必须有一面道德的旗帜。否则刘备根本想不明白他和他的外军为什么要进益州。
而这面道德大旗,就是复辟汉朝。占山对于君王和诸侯来说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恢复汉朝。目的的道德性掩盖了手段的不道德性。为了使这一目标道德化成为蜀汉益州政权的合法性,刘备以及后来的刘禅和诸葛亮都必须进行北伐。没有北伐,就不可能树立起目的道德的旗帜。
02.对外战争是解决内部问题的最强手段。
刘备在白帝城战死后,蜀汉大后方立刻出现了不稳定的局面。所以诸葛亮在刘备死后并没有马上去北方,而是先要平息内部的叛乱。最大的内战是公元225年的平南-中国战争。
然而,战争结束后,蜀汉政权会稳定吗?不可能稳定,因为不稳定的矛盾和土壤总是存在的。最大的不稳定是益州土著和荆州外地人的矛盾。为什么益州人非要认刘备和刘禅做皇帝,为什么允许荆州系和中原系控制国家大事?
然而,解决原住民和客家人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能的。因此,内部问题不会得到解决。今天是华南之乱,明天是汉中之乱。诸葛亮别的什么都不用做,就是拼命折腾内部叛乱。
今民穷疲,事不可止;事情停不下来,那生活工作就等着吧。
这句话的第一层意思是:你不打曹魏,曹魏可能会来打你。总之就是要打。与其等着曹魏打你,不如自己带头打曹魏。
但这句话的第二层意思才是真正的意思:蜀汉不仅怀疑国家,也厌倦了人民。如果不对外开战,只能等待内部斗争,要么是地方军事叛乱,要么是朝廷派系斗争。那又怎样?事情停不下来?。
如何解决内部矛盾,对外开战,从来都是最强手段。简单来说,叫外调矛盾。其实就是用更大的外部问题去解决更棘手的内部问题,站在更高的层面去解决问题。
因此,诸葛亮做得很出色。不是蜀汉不想休息,而是根本没有休息的机会。不能处理好权力内部分配和政治分配,怎么休养生息?
03.有自己的战略,但其余的只属于魏。
现在诸葛亮要北伐,国内就会紧张。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中,内部矛盾被暂时搁置,甚至压制到了无。
有些单位或组织太累,领导经常没事找事搞一个浪费人和钱的大运动。运动的目的不是解决运动提出的问题,而是制造紧张的气氛?顺便问一下。解决常规手段解决不了的慢性病。
这就是诸葛亮不能休养生息,使国家正常化的原因。东吴呢?虽然东吴没有野心,但它必须在国内制造一些紧张的气氛,但它没有必要像蜀汉那样严厉。因为孙氏家族在江东的根基太厚,这个政权有其自身的合法性。在蜀汉后期,甚至在诸葛亮死后,我们可以把它放宽一点。但这并不是因为诸葛亮死了,所以没人做,而是因为环境允许,所以没人能做。
然后,再来说疗养。首先,你要知道什么是休息。我们可以参考的是汉初的无为而治,并不意味着我们会停止战斗或者休养生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不看别的,只看税收。国家不收税或者少收税,官僚机构有点懒,然后户少人少。这就是休养生息,它的作用是把钱和人力留给社会,而不是集中在国家手里。
休养生息只有曹魏可以做到,蜀汉和东吴都不行。
在魏文帝时期,许多蜀汉人和吴栋人逃到了魏国。魏还从和夺取了许多郡。然后,魏文帝准备为这些新附属的郡县补户、补人,实际上就是收税。但是,司马懿劝谏说:
小偷被密网绑住,于是弃之不用。用一个大纲自然舒服。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汉初法省禁,司马迁比喻说:漏网之鱼吞舟,而官治之。这句话是不是更像司马懿说的?其实都是一个意思,都在解释什么是休息。
所谓休养生息,必然体现在金融上,其他任何不搞战争、不搞土木的都只是表象或结果。反映在财政上,就是国家少缴税或者不缴税,甚至允许老百姓逃税。人民有钱,国家就没钱,然后国家自然不会也不可能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