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的人生哲学

这是我多年前在中国文化学院中外文化比较研究班学习时的一篇毕业论文。虽然时光荏苒,物是人非,我也随着社会经历了很多变化,但今天,我有闲暇的时候,重新打开,静静地读完这篇尘封已久的文章,心里还是有很多感触的。

十多年来,中国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一直在改变着我们民族的发展轨迹。可以说,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又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也正是这个时代,把我们的民族从沉沦和探索的艰辛,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因此,我们也有理由为我们的时代感到自豪,对我们的未来充满信心。

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进步,我们不能忽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有些问题随着生活发展的深入越来越明显。比如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又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社会的道德水平却迅速下降,人们思想的荒漠化日益严重。

为什么物质生活丰富了,人却不一定感到幸福?这些问题不时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在苦苦思索,寻找答案。

我们知道,在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儒、道、佛相互渗透、融合、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有人曾把他们概括为:不读孔孟,不能入世;不精则忘不了世;不了解禅宗就生不出来。

如果盲目入世,在当今世界,在世俗利益的竞争和追求中,你可能会觉得太累,甚至会在霓虹闪烁、霓虹闪烁的诱惑中迷失自我;

如果你想远离滚滚红尘,进入佛门世界,不太现实,因为这个美好的世界还有很多值得你留恋和追求的东西,更何况还有很多属于你的义务和责任;

那么,在这种困境中,你不妨选择第二条路,进入老庄的精神世界,进入道的世界,那里的虫鸟是你的朋友,天空是你的房子,山林是你的果园,茂盛的青草是你房后的菜地...

其实这就是我们熟悉的世界,依然散发着温暖的气息。只要你暂时避开世俗的烦恼和名利的诱惑,它就会重新出现在你的心里。

……

如果我能偶然看到这篇文章,还会激起你的* * *?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和探讨庄子的人生哲学。

首先,本文简要阐述了庄子人生哲学产生的社会基础,认为每一种哲学的产生都是当时社会环境的需要。从儒家只关注现实社会到老子既关注现实社会又关注个体自身,庄子最终沿着老子的路线完成了系统的人生哲学。接着,重点论述了庄子人生哲学的特点和性质,认为庄子人生哲学和其他人生哲学一样,无法回避三个根本问题:

1.生命的本质是什么?

第二,以什么方式在一个过程中完成生命的实现?

三、如何看待生命的终结?

庄子认为生命的本质是有限的,所以庄子通过自然自由和审美超越的方式来解决生命的有限性问题,但要实现这种超越,人必须立足于现实生活,正是因为现实生活的存在,人的超越才有可能,所以庄子重视现实生活。但庄子毕竟不同于儒家等其他哲学。他所重视的现实生活排除了现存的现实社会。庄子的现实生活只是鲜活的原始生命本身和和谐自由的精神世界,从中推导出庄子对自然的重视,所以保真和修养成为实现现实生活的基础。

在死亡问题上,庄子反悲观主义,认为生死属于自然气化,应该乐观地活着,超然地死去。

其次,论述了庄子哲学对人的影响。通过对魏晋玄学的产生到庄子哲学的最大实现者陶渊明的分析,可以看出庄子的人生哲学作为一种思想,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中国古代的文学、美学、民情都有影响。

纵观庄子的人生哲学,我们可以看到它是反社会、反历史的,它强烈排斥以儒家为代表的现实的历史社会,认为现实的历史社会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

庄子的哲学也是反文化的。所有文化的结果都会成为对人的理性的约束,这与庄子哲学的本质是相悖的,因为庄子主张万物应自然存在。

我们也看到庄子的哲学是对人的一种关怀,不管这种关怀是否完美,人总是需要某种关怀的,所以庄子的哲学必然有存在的价值。

一、庄子哲学的渊源

“没有什么是荒谬的,一定有原因。”

没有什么事情是无缘无故发生的,也没有什么事情是孤立存在的。既然能长期存在,就能在其存在的周围找到合适的位置,并且因为这个位置而对周围产生影响就足够了。作为一种存在,它必然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和依据,就像一股明亮的小溪从我们眼前流过。虽然可能会因为回肠九曲河的阻塞而延迟,但毕竟可以顺着波浪去寻找源头。有了这个源头,我们可以无限期地盯着脚下的脉动流,预见它未来不安的流动。同样,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虽然不占主导地位,但却影响着中国人的内在精神,成为我们民族人格构成中独特的一部分,并在中西文化交汇的今天显示出它的生命力。不管人们怎么评价它的存在,它其实是存在的。我们也有必要正视它的存在,探索和研究它的基础。

我们知道,虽然中国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但从历史的外在形式来看,中国社会的最大特点是朝代的频繁更替,但朝代的本质(包括意识形态、封建政权和社会结构等。)变化不大,只有换代而非“终结”一代。如果我们避开历史形态的琐碎表层,深入到历史形态的深层结构中,就会发现断裂的历史中有一条连续的主线贯穿着,它成为了我们民族的生命线。这是儒家哲学。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极度动荡,古代的“道”已经崩溃,以前的思想一片混乱。那是一个仪式崩溃、音乐糟糕的时代。这时,一大批思想家活跃起来,他们的目的是为动荡的社会寻找重新稳定的基础。当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西周时期还很兴盛,沿袭先帝之道,尊先王之德,主张“克己复礼”。它认为,只要我们克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用最高的标准“礼”来约束它们,社会就会回到西周时期安定繁荣的局面。孔子看到当时社会动荡的根源是诸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斗争的结果。

与孔子同时代,老子也想为社会的稳定和幸福找到理论依据,但与孔子不同,老子认为社会的动荡是人自身智慧的结果。只要这种智慧存在,社会动荡就不可避免。所以老子主张“常使人无知无欲”[1],君主只需为民“掏空其心,固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以智治国之贼”[3],“民智引恶事”[4],主张顺从自然本性,“我为民无所不为”[5]。只有这样,社会才能长治久安。同时,我也没有像儒家那样把目光只投射到现实社会,也没有太在意个人,而是把一部分目光温和地投射到了个人身上。在我看来,现实社会的稳定并不一定能给人们带来幸福。真正的幸福在于个人伟大的精神和谐和自由。换句话说,和谐和自由是人们获得最高幸福的必要条件,而现实社会的富裕和安全只是充分条件。对于如何达到和谐与自由,老子认为要“达到虚静”[6],从而达到“万物初成,初生,为成而维持,成后居之”[7],只有“淡泊之学”[8],才能“超然物外,虽有荣誉之念”[9]。老子的出现,无疑给经常在黑暗中烦恼的人们带来了明亮的火焰。透过这火焰,人们看到了脚下静静流淌的涓涓细流,只等着顺流而下。

此时的庄子已经离我们很远了,大家都期待在那里停下脚步,建设那片清澈、不受干扰的汪洋大海。

二、什么是哲学?

所谓人生哲学,就是人们对自己整个人生的根本看法。毋庸讳言,人的人生观是人的世界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们从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转向探索自身内在宇宙,论证或强化自身存在的安全性的一个依据。

对于虚弱、困倦、飘忽不定的人类来说,为了顽强地生存下去,必须有一种精神上的支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那个存在的坚定性、真实性和可靠性,不管他所依赖的是什么样的哲学甚至宗教;无论是靠在能带给他无限祝福的树上,还是深渊附近崎岖不平的岩石上,都能带给他一种无限信任的感觉,一种可以无视脚下颠簸,依然从容走向未来的巨大安全感。从此,他不觉得孤独,尽管他仍然面对着一个孤独的世界;从此,他不再感到孤独。虽然还是形影不离,却成了一个无形的伴侣,陪伴他走向遥远而短暂的人生。

人生哲学是人对自己人生的把握,通过人的人生实践最终转化为一种内心体验。由于世界的复杂性和人的多向性,人生哲学的不确定性成为可能,即对于一个具体的人来说,他在不同阶段的人生哲学会有所不同,因为产生或选择哪种人生哲学不仅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还与他自身的内在气质和已有的生命意识有关。所以,人类有必要为自己创造无数的哲学思想,提供给大家选择,作为智者的终极关怀。

我们无权选择这个世界,但我们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那么,让我们把这唯一的权利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这种选择尽可能符合固有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

人生哲学有其多样性。如果我们拒绝哲学的外在形式,我们会看到每一种人生哲学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存在什么的根本问题:

(1)生命的本质是什么?

(2)以什么方式完成现实生活的过程?

(3)如何看待生命的终结?

那么,生命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长大,我们接触着无限的事物,也因为我们与各种事物的关系,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或喜或悲,或喜或悲。无论这些情绪如何,都没有来到我们自己的问题上,而我们自己的生活所带来的困惑和焦虑是令人咋舌的,不管这种意识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空间那么广阔,人那么渺小;时间那么长,人的生命却那么短,人类总是处在一种困境中,这种困境不仅来自外部,也来自内部。一个人的智慧越高,自我意识就越强,这种烦恼就越大?这就是人类生命的有限性。

人类生命的有限性也为人类的存在提供了有限的条件。正是这个规定,为人们指定了一个真正有界的世界,人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中,往往会有被关进笼子的感觉。

培根曾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我们常常祈祷改变世界,但最终还是被它改变了。这种人的能力和有限的寿命构成了两个枷锁,拴在命运的咽喉,让我们喘不过气来。但是每个凡人都有欲望。只要他是一个完整的人,他就希望一个无限自由的世界诞生。在这个世界上,他可以挣脱一切固有的枷锁,打破一切阻止人超越的障碍,以全新的姿态自由地实现人生的高度。

“无限”为人类有限的生命领域展示了一个在消除障碍后的广阔而神圣的世界,也暗示了一条到达这个世界的通道,为总是悲伤的生命展示了一束欢乐之光。这种欢乐之光的覆盖,给人类的现实世界增添了一点温暖,就像婴儿从母亲的右胸啼哭,立刻从母亲的左胸得到满足。这是神圣的母爱,母爱本身就表现出无限性。

神秘之光的出现为人类追求自身生命的无限性提供了可能。在无数条通向神秘之光的道路中,有一条开阔宽广的道路一直延伸到我们的身边,那是两千年前庄子哲学铺就的。神秘之光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彼岸世界,但要进入这个广阔的彼岸世界,需要引渡可靠的船只,这一点庄子早已为我们做好了准备?这是他无所事事的船。

三、庄子哲学的精髓

在庄子看来,我们的感知是有限的,因为我们离现实太近了。为了增加与现实世界的距离,我们可以从事物中解脱出来,在无限中畅游。首先要坚持无为,做到无名、无用、无私,超越一切名誉和功利。如果我们不能超越名利,那么我们的心智就不会自以为是,我们的人生意图就会受到束缚,失去真实性。这样,我们不仅可以

“一木无材不能长”[12],这是无才之德,是无为之德的具体体现。其次,不能有等待。第九彭万里虽大,必待强风方动。这就是等待,而这是无法实现的。等待其实是一种希望,至少可以说等待是因为希望的存在。无所作为之后,庄子又继续无所等待,即要求人们放弃对一切现实希望的追求,放弃对外界的一切感觉,抛弃自己的感觉和知识,最终达到“行不知向何处去,持不知向何处持,食不知味”[13]。这不是傻子的形象吗?但这就是庄子极力塑造的所谓智者。“无知即知识”。在庄子眼里,这是一种堕落者的风范。

自由的目的是达到无限,但你也必须有一个自由无拘的心灵。无忧无虑的心是一种内心的修炼,其实沉淀在每个人的心里,只是没有被激发出来,因为我们能感受到的是日常生活中忙碌的自己,真正的自己还没有觉醒。因此,无忧无虑之心的获得,只能通过让真实的自我自由地呈现在宁静空旷的时空中来实现。“本末倒置”是一个道理,是庄子反复提醒的。同时将自由的体验加入到自由的境界中,成为这种超越性的有效心智,并将这种心智强化为生命本身的超越性存在,从而完成心与环境的和谐。

从这个角度来说,庄子的自由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达到无限的基础和可能。此时,我们可能会问,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才能尽快登上庄子自由之舟?

世间万物皆有,物是人非。人们不可能知道得面面俱到。“我的生命有限,但知识也有限。如果有限制的话,差不多就是【14】(怎么不觉得累?)。"面对这种困境,庄子的出路何在?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既然是有限的,要想无限超越,就必须抓住本质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和深不可测的生活世界,我们不可能对自己有限的生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当这个身体进入迷茫时,我们看到了一线希望,那就是笼罩万物的圣光,为我们不断闪烁,这就是“道”。但是,要理解“道”,窥视“道”的圣光,就必须“失去我(即外在的我)”,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抛弃一切时时刻刻在我看来是表面的、外在的东西。然而,道的再现是建立在内在“我”的真实确立之上的,即本质“我”的存在就是道的显现。所以庄子把本质的“我”提升到了道的至高境界,在庄子看来,本质的“我”就是道。

在庄子哲学中,“道”是形而上的,是一种难以捉摸的“实”象,是一切看不见、说不出、说不出的事物的本体,是万物之源。如果找到了“道”,

也抓住了万物的本质,这是庄子采用的方法:现实无法把握,但我们可以通过超现实的方式去把握。“道”就像一种无声的自然。作为最高的音乐,除了得到,没有别的办法。“彼此都是空的,他们是两个幻觉吗?可以专心一个人看,却一个人对世界”[15]。

在庄子的人生哲学中,所谓“道”就是能把有限的生命扩展、拓展到无限的东西,它就在我们身边,是自由的。只要我们始终以空静和孤独为根基,就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其实在庄子看来,是“自然”使我们有限的生命达到了无限。我们不需要借用任何手段,只需要从“自然”中寻找。

在庄子眼中,“自然”有两层含义:一是它不借助任何人为力量而出现在我们眼中存在的世界中,它的出现是独立于人的,是一个形象。二是指一种不受外界压迫而自由流露的真理,一种童心,是人与生俱来的,靠的是感觉而不是意识。但在庄子看来,这两种含义并不是绝对孤立的,它们相互交织、相互交融,从而使“自然”具有了完整的内涵。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庄子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也是庄子人生哲学建立和存在的基础。可以说,庄子的人生哲学体系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上的。“如果不是自然的,谁能生下我?如果不是我,自然是谁?”在庄子眼里,自然是最温暖、最慈爱、最和谐的,人与自然是不对立的。庄子尽量不抛弃人对自然的功利目的。人类不应该用功利的手段去破坏自然存在的世界。相反,大自然是一座郁郁葱葱的花园,给人以永恒的快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要我们经常用真诚的眼光去看,不然庄子为什么会带着神奇的情绪惊呼“我就是自然,自然就是我”?

既然人和自然没有直接的联系,那就必须有一种新的奇特的方式使它们有内在的联系。庄子是智者,是谁在人与自然之间架起了一座可靠的桥梁?审美。

从形式上看,审美是一个过程,一个自然世界的存在和一个自由揭示的真理完全“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的生命突破了一切固有的限制和束缚,成为一种自由的状态,“与造物主为一人,遨游天地之气”。从山川和森林的尽头,我们找到了被遗忘已久的真理,自然的生命。

本质上,审美是一种手段。他走进了为自己设置的天地,那梦幻般的场景足以让人疯狂,让人忘记曾经遇到的一切焦虑和不安,排除一切无生命的东西的刑事拘留。“注意你不满的东西,你是无穷无尽的,但你不知道它的起源”[16],以至于“忘了它的肝胆,留了它的耳目,不停地重复,不知头绪,徘徊在污垢之外,享受无所事事”[17]。

庄子所倡导的审美结果,是对无知者无忧的自然本我生命的一种提升,是对外在“我”的最大丧失,使“我”最大程度地进入“自然”状态,从而达到“蝶我忘我”的境界。“静与阴和”者,知天乐,生也善,死也善。

庄子通过审美超越解决了生命的时间性问题,使真正的生命超越了死亡,有限的生命进入了无限。虽然这种审美超越只是暂时的,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但它无疑为被黑暗困扰的生活提供了一盏明灯。

对生命本质的超越性追求是庄子哲学最根本的地方。但是,庄子毕竟知道,生命本质的超越是建立在现实的原始生命之上的。没有现实的原始生命的存在,生命本质的超越就失去了基础,成为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如果这样,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就没有生命力了。所以,自然,庄子为了不使自己的哲学观点陷入悖论,或者因为经不起逻辑的推敲,而失去了人们对他的信任。因此,庄子使他的哲学所建构的世界不仅具有生命本质的先验存在,而且具有原始生命的喷发。这是一种现实的、超现实的存在,与庄子哲学和其他哲学特别不同。

一般哲学总是否认现实世界的存在,以证明自己所建构的超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尤其是佛教,以既定的现实世界为代价,创造了理想的彼岸——佛国世界。佛教宣扬现实世界的空性,“无为之前,空性是一切形之始。”在佛教经典《非真空论》中,所谓“非真空”就是一切都是虚幻的,虽然没有否认它的存在,但是一切都是虚幻的,虚幻的,空的,是不真实的。佛教为人们创造了一个神秘的世界,而进入这个世界的唯一途径就是摆脱它,也就是释放现实世界对超现实世界的束缚。至于西方的基督教,当它创造了一个由上帝主宰的神圣世界时,虽然没有像佛教那样放弃现实世界,但现实世界却笼罩在罪恶的迷雾之中。为了人类世界,上帝不得不牺牲他唯一的儿子来拯救它。上帝拯救世界的唯一方法是上帝的爱。人可以用爱沟通人神关系,通过祈祷忏悔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的罪恶。这个忏悔的过程不应该在现实世界中被放弃,而必须在现实世界中完成,因为现实世界中的罪恶只有基于现实世界才能被消除。但我们可以看到,基督教中的神性世界和现实世界存在着深刻的矛盾,现实的人类世界仍然是最终否定的对象。人最终会抛弃人间,到达神的神性世界吗?

所以,在众多哲学中,只有庄子通过自己独特的智慧,最大程度地调和了两个世界的矛盾,也只有庄子实现了超现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最大和谐。尽管这个现实世界固有的某些部分也被庄子所排斥,但庄子所指定的现实世界仍然是固有现实世界的组成部分。

庄子定义了一个具体的现实世界,作为他追求超现实世界创造的基础,所以这个现实世界必须为超现实世界的诞生提供其条件。以上,我们已经说明,要实现生命的本质超越,庄子是以“自然”的自由来实现的。那么,按照逻辑推理,庄子所指定的能够为超越的诞生提供条件的现实世界,将是一个“自然而然”创造出来的世界,事实就是如此。

"池塘里长出了春草,花园里的柳树成了鸣禽."(谢灵运的诗)

“没有凝露的气氛,高素很美。”(陶渊明的诗)

“鸟知夜栖,木知风。”(谢灵运的诗)

“狗叫的巷子深,鸡叫的巷子深,桑树跳的巷子深。”(陶渊明的诗)

“日出时看不到人,但却是一片绿色的风景。”(柳宗元的诗)

“春潮带雨晚,无舟渡野。”(魏诗)

“天上无一物清,地下无一物佳,故两者相合,万物皆借。[20]“在这个世界上,天和地达到了大和谐。正是这个和谐的世界,容纳了万物的创造,使万物各得其所,呈现出自己无明无喜无等的原始生命状态。这是真理的表现。虽然这里没有人,但是人们已经用原始生命的触角在里面延伸了。它看似轻盈而孤独,也正是这种轻盈,才显出了深邃和丰富。是“道”的储藏之地,是人性的体现。正是在这种孤独中,它奏响了生命的快乐之歌。

庄子非常重视他所指定的现实世界,所以庄子不可避免地重视在这个世界中孕育的原始生命本身,因为只有活泼泼的原始生命才能使天、地、人成为一个整体,没有任何缺陷地存在,这样才会得到这个世界的真正意义。庄子重视原始生命本身,所以原始生命的维护就会成为第一要务。

庄子是怎么维持生命的?所谓的生命,无非是时间的积累和累积,时间是生命的元素和本质;从横向来看,活泼泼的是动物的身体,包括生理机能和精神机能。庄子的忠,就是基于这两个方面。虽然这两个方面总体上还是互补的,但是庄子强调的是“性”——也就是精神。

“我的生命也是有限的,知识也是有限的。有了极限,就差不多了。”庄子的智慧似乎高于其他哲学智慧。他指出了生命本质的虚无,而正是这种虚无让庄子花大力气去超越这种虚无,让真实的生命再现真实的存在,这一点我前面已经解释过了。为了实现这种超越,庄子找到了两条途径:身体和精神。当然,生理只是精神实现的保证。

从生理上讲,庄子既不是一个禁欲主义者,也不是一个禁欲主义者。他主张根据生理功能自然实现。“四季心情好的时候,不知道是什么。[21]”“不知道去哪里,不知道在哪里抱,也不知道吃什么。[22]“不考虑行为的结果,只关注存在的过程和对过程的认识。

精神上崇尚静、空、净、真,柔为重。“清而不杂,静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不动,此养生之道也。[23]“养生重在养心,主张“物非物中之物”,认为“功利小聪明会忘了夫人心。[24]“无情之倡导者”,“无情者,说话之人不以好恶伤身,常因天性不利于健康。如果你“珍惜财富,在乎贫穷,沉湎于名利,这足以伤害你的身体。”是养生的大忌,“形虽不在,神永存”才能赢得养生的精髓。

我们知道,庄子是反儒家的。他反对孔子的“仁义礼智”,称之为世俗之物,全盘否定。他认为这是现实世界中缺陷产生的原因,而儒家用“仁、义、礼、知”来消除“仁、义、礼、知”造成的缺陷。

在庄子看来,每个人都有厌恶缺陷的倾向,但儒家却把人引导在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上,就像“因怕恶行而离开的人,越抬脚越描,越走越多病,永不离开。”【26】“既然如此,莫若”就是在阴凉处休息,安静的休息。[27]“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切困惑,都是由庄子“简而静之”的手段解决的。由于内在的逻辑,庄子必然会走上反社会、反历史的道路。

死亡是生命的最后一道程序,早就被规定好了。这是一扇圣殿之门,在每个生命诞生时都会开启。作为每一种人生哲学,都不可能回避这个问题。即使生命哲学是在为现实有限的生命提供超越死亡的途径,但那也只是一种怜悯和温情的爱,是对死亡的暂时遗忘,因为死亡的潮水不时来到哲学构筑的超越彼岸。其势不可挡的趋势使得哲学家们不得不看着被海浪冲击的堤岸,而在许多人的眼中,我们看到了闪光是多么的漫长和洒脱。那光不在别处,它来自庄子的远瞳。

庄子既关心繁华的现实生活,又不忘现实生活的终极。庄子始终以知的形象关注人生,他看到了现实生活的艰辛,这使他为独自摆脱现实生活的艰辛开辟了一条短暂而开阔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