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经后,女人还是女人?从历史的角度看月经和女性的关系?
从性别病史的角度认识月经和更年期
月经初潮和更年期是女性重要的生命历程。人们很少从性别病史的角度来讨论,但它们总是相互伴随。当月经不再来的时候,50后的女人是如何对待和定义的?医疗如何干预女性的身体?背后的身体观是什么?对中央研究院历史与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李贞德的采访,审视了古代人面对更年期的历史脉络,并提供了对成熟女性医疗保健的思考。
“更年期”这个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这个词在古代医学中也用吗?
“更年期”一词出现在日据时期的台湾省,来源于19年底西方词汇“更年期”的日文翻译。在欧洲传统中,更年期原本是指男女的生命周期,但经过日语翻译后,又增加了新的含义。更年期对应的“更年期”还包括女性更年期前后的身体和精神状况。1816年,一位法国医生创造了“更年期”一词,专指女性更年期。
现在我们通常说的“更年期”,往往是更年期和更年期的混合,既暗示了生理上的衰老,也暗示了心理上的衰老,是指卵巢停止产生卵泡,月经不再来的生物现象。
但是,如果我们回溯中国的古典医学文献,是没有更年期这个说法的。医方以“停经”和“月经期”来指代女性的永久停经。
更年期这个词是西方概念的日文翻译。如果追溯到中国的古典医学文献,医方将女性永久停经称为“停经”和“月经期”。
中国古代医学是如何理解月经与女性的关系的?
“不孝有三,无子为大”,而生儿育女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所以古代医学对女性身体的呵护是从“生儿育女”开始的。
《黄帝内经》已经提到了“荒村二十七日”和“荒村精疲力尽七十七日”,荒村就是水的意思。颓废作为促进生育的物质,在女孩14岁时以月经的形式表现出来。女性14岁月经初潮,意味着身体成熟,可以生育;49岁,天乏,“正宗”就是更年期,不再生育。
从先秦两汉开始,古代医学就已经通过月经的开始和停止来描述和观察女性的生命周期。
中世纪对更年期妇女有什么特殊的医疗保健吗?
古装剧里,你会听到女人来妫水的说法。其实根据《黄帝内经》记载,男女皆有,但男性会到16岁,意思是“二十八天归水”。天贵说明女性“来月经”,男性“精通”,说明身体成熟,可以生育。而女性的具体生育能力是她可以怀孕和生育,所以医生对女性的医疗首先侧重于预防怀孕和分娩。
在古代,除了提供更多保证胎儿分娩安全的药方外,并没有针对女性身体的所谓“妇科药”。绝经后的中老年女性不再承担生育的重任,就像生命的任务被“解锁”了一样,前中世纪的医学书籍关注相对较少。
比如晋代,一个50岁的女人,月经停了,回来超过两三天。医生会诊后很冷漠:“我老婆49岁了,应该停经了,但她还是继续来月经,导致身体虚弱。”然后呢?不,然后。
虽然医生倾向于“到时候就停经”,如果7月7日以后月经又来了,那就更虚了,但医生似乎认为这并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有的养生书甚至宣称,如果保养和练习得当,49岁以后还可以继续生孩子!
中国是什么时候建立“妇科医学”,开始关心成熟女性的身体变化的?
从5世纪开始,随着对胎儿分娩的重视,古代医学逐渐扩大了对女性的认识。从分娩和怀孕往前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显示生育能力的月经,并逐渐发展出一套观点:女性的身体是特殊的,与男性不同。
于是,就出现了针对女性的“女性药方”。
5?在65438到03世纪之间,这些专门为女性量身定做的药方越来越完备。到了宋代,出现了中国第一部女性方剂专著《女性全方》。作者陈在书中强调:
“女以血为本,男以气为本”,鲜明地展现了性别化的身体观,奠定了我国妇科医学的基础。
也是在这个时候,医学书籍作为绝经后妇女的处方出现。“妇女良方”包含了老年妇女的调理处方,提供了古老的保健方法。比如50岁以后的女性,可以服用当归散、山茱萸丸,调理气血;四物汤可以治疗老年妇女白带分泌问题。
月经在古代对妇科的建立非常重要。医生是否也建构了「月经理论」?
古代的内科医生当然很早就注意到了月经,但是把月经理论化在5?13世纪慢慢形成。
比如有药王之称的唐朝大医孙思邈,就问女人为什么要独立?他的论点是生孩子太危险了,所以为了保证安全,减少伤害,必须从源头上重视女人全身的日常滋养。什么状态适合怀孕?怎么调养才能让身体变好?一步一步来,和月经有关。
医家的论述已经发展到了“女子全方”。从章节的安排可以看出中国对妇科医学论述的重要基础:
女人完整处方的篇章顺序是“月经、白带、妊娠、分娩”,以月经为主导,构建有序的认知体系。强调女性只要治疗,首先要处理好请月子的事情,从调经开始。
月经与女性的密切联系已经被理论化,血液已经成为女性身体的根本,而且它超越了生育,即使在没有怀孕生产的状态下,也影响着女性一生的健康。
推荐阅读:月经让你情绪失控了吗?缓解经前综合症方法4
由于女性的身体被理解为“天体衰竭”和“天体衰竭”,所以女性的月经初潮和更年期比古代和中世纪的医生更受关注。但关注的焦点并不是延缓天道枯竭,而是逐渐把“27”和“77”作为女性身体的标准时钟。
14岁初潮,49岁应该绝经。以49岁来月经的女人为例。确诊后,晋朝的医生只指出了她虚弱的原因。如果你是宋朝的医生,你会开当归散之类的药。到了明代,医生进一步论证,既然七月七日天桂数已尽,就应该停经。最著名的中医李时珍甚至主张:“五十经败血病论”!
总的来说,好像越到后来越觉得自己“被它干扰”,看不出中国古代医学是想用药物来延长月经来潮的。
长期补充激素治疗女性更年期在欧美非常流行。这种观点和中国古典医学有什么区别?
激素替代疗法(HRT)一直备受争议。为什么在20世纪下半叶流行起来,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西方性别医学历史学家朱迪思·霍克(Judith Houck)曾对美国的情况做过长期的历史调查。
激素补充疗法出现在1930年代,最初是作为女性更年期的短期症状治疗,直到1960年代才大力推广,倡导女性长期使用。一个推波助澜的关键人物是美国妇科医生威尔逊。他在《永远的女性》一书中,大力宣扬女性荷尔蒙对返老还童的奇效。更年期后的中年女性被形容为形容憔悴,缺乏性趣,毫无吸引力,只能靠补充雌激素来重获女性魅力。
没有雌激素,女人就像枯萎的花朵,“不再是女人”!
激素疗法很受欢迎,像是拯救青春和婚姻的灵丹妙药。这也可以对应当时的性别环境。女性被强调要保持女性魅力和女性气质,于是女权主义者跳出来挑战:什么是女人?
与西方相比,中国自宋代以来的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是“妇人以血为本”。“血”不仅仅是月经血,而是医生描述女性身体特征的一个概念。
月经固然说明女性有生殖能力,但绝经后,以血液为基础的女体依然存在,女性还是女性。
为什么东西方医学对「月经」的态度如此不同?
古典中医担心更年期快到了,月经还会继续;西医特别关注月经不再来后的问题。这种差异很有意思。为什么?
说实话,这个问题没有好的答案。尽管医学人类学、医学社会学和女权健康运动的学者在20世纪对激素替代疗法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医学历史学家对更年期或更年期的一致和长期的研究却很少。
而日本学者栗山茂久(Kuriyama Shigehisa)对中国古代和希腊医学对“血”的态度进行了比较,或许可以提供一个进一步思考的契机。
从古希腊时代开始,西方人就认为体内积血会发炎,所以在中世纪,刺血“放血”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女性可以通过经血定期排除废血来保持健康;一旦绝经,身体就不能定期“排毒”,就有可能身体虚弱、衰老。
与古希腊相比,中国古代强调气的身体观。虽然有针灸疗法,但从放血发展到用针灸“补气、泄气、理气”。
中西医学传统对更年期的不同态度是否也来源于这种不同的血身观?也许我们可以以后继续探索。
推荐阅读:面对更年期优雅更美(懒人包)
为什么要研究更年期的医学史?你对实际社会文化的观察和感受是什么?
在过去的30到40年里,关于性别和医疗保健的历史研究相当活跃。但大多集中在生育的相关话题上,对育龄后女性的健康史关注较少。欧美关于激素理论的争论,引起了很多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女权主义者投入研究,但长期的历史分析并不多。
人类社会过去是如何面对老年人的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有哪些?如何影响我们现在的习惯和心态?我们对这些问题缺乏了解。华人世界的情况也类似。
但看看台湾省,我们已经进入高度老龄化社会,但对老年人身体的想象和了解却相当匮乏,尤其是中老年女性。
但在我们的社会结构中,老年女性往往是弱者中的弱者。他们处于“看护者”的位置很多年了,对自己身体的认识也很遥远,缺乏足够的讨论来支撑。他们往往很难跳出自己固定的角色,陷入疲惫和失语的状态。
研究是讨论的基础,讨论是促进改进的纽带。
没有足够的研究和讨论,很容易将老年女性的理解和关怀排除在健康设计之外。
这些都是从性别角度研究病史背后的重要问题。我希望,当我们花很长时间深入了解老年女性的文化状况时,我们也许能够打破现有的社会思维模式,产生更体贴的行为和更有效的保健策略。
研究授权转载原出处《绝经后,女人还是女人吗?古人是这样看待月经和更年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