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的旅游业发展怎么样?
邵春(中国旅游报原总编辑):威海的资源优势非常明显:一千公里的海岸线是中国海岸线的精华,无论从海滩质量、气候、环境条件;海湾多,岬角多,沙质好,可以作为旅游景点大做文章;与北京、天津、日本、韩国建立一小时交通圈,地处东北亚中心,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
纵观威海旅游业的发展,会发现这里的历史文化项目很有特色,山地资源得到了初步开发,营销思路也有所创新。“环游世界还是威海”的口号让人印象深刻。威海发展旅游业,首先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这里不是中转站,不是过渡区,而是以休闲度假为主的目的地。威海的旅游定位应确定在三个发展层次上,即中国休闲度假名牌城市;东北亚休闲度假中心城市,或中心城市之一;国际旅游休闲度假之星。旅游定位和城市定位是紧密相连的。所以我认为,威海的城市定位应该是一个以旅游为主业的滨海生态城市,一个不仅宜居,而且宜商宜游的城市。“旅游立市”应该是威海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威海应根据旅游目的地的要求,构建服务体系和产品支持。城市的框架、功能和服务设施体系应尽可能满足休闲度假旅游的要求,并在规划中有所体现。此外,建立大型景点和景区,建设辐射能力强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融合民族特色和全球特色的风情街。要把单一的海浴逐步丰富为邮轮、游艇、滨海游、渔家乐、环海游。为避免同质产品近距离的不合理竞争,威海各城区应创造自己的卖点,形成旅游风格的多样化。
威海旅游的突破口在哪里?我觉得应该选在以温泉为载体的体育健身项目上。温泉是休闲产品的一大亮点。抓休闲旅游是城市产业链的牛鼻子,是城市转型的催化剂,是城市形象的宣传册。温泉的发展有三个境界,一是洗身体,二是洗文化,三是洗精神,这就需要温泉和文化的融合。威海要在明确明确发展思路的基础上,提高城市营销水平,加强协调,加大投入,高端发力,高端规划,打造东北亚休闲度假中心城市。
王衍用(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系主任、教授):在中国的许多旅游城市,都在努力建设一个专注于度假或休闲和体验的目的地。其产业的立足点不是景观,而是环境。从这个角度来说,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从吸引眼球的角度提升到健康养心的角度。旅游业发展靠什么?一个看资源,一个看客流量。要想把资源的概念变成环境的概念,就要解释环境,用数据展示大气、水、温度的优势,用指标展示城市的好客、社会氛围、安全。
一个城市未来的旅游发展趋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规划和决策层的战略。我们做旅游规划是为了评价、建设、创造、优化环境,而不是为了建景观、景点、房子。旅游是一个行业,也是一种理念,所以如果总想建景点,建房子,这种理念一定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根据游客的要求来建设一座城市。第一,有文化特色。二是配套设施完善,城市环境优美。
另外,我们威海要考虑城市对外形象和文化的打造,海洋文化和渔业文化要体现在城市旅游中。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城市建设上。第一,打造旅游城市的中心服务区,打造我们旅游城市的特色。中心城市应该优先建设良好的环境,为市民创造休闲空间。旅游景点的革命要抛弃景点的概念,景点是很静态的。我们要把风景变成环境,把景点变成场景,这才是文化旅游要做的。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旅游业最大的贡献就是形象产业,塑造区域形象。别指望它能挣多少钱。威海要充分利用地标性的东西,地域脉络中原始自然的东西,做好滨海文化、渔家文化、休闲度假文化的结合和对接,形成核心竞争力。
严国太(上海同济大学旅游文化系主任):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到目前为止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在我看来,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威海实际上已经从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和休闲城市转移和发展。这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案例。与珠海、厦门等城市相比,威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这说明威海发展旅游业的总体思路中注入了文化和环境因素。
沿海地区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也为游客提供户外游戏和城市休闲体验。如果只有海滩没有文化,很难开发高端旅游产品。所以我认为威海在发展海滨休闲旅游的同时,也应该挖掘其文化内涵,比如刘公岛在威海旅游中的作用和地位。要加强刘公岛与城市的互动关系,以刘公岛品牌为起点,延伸到威海其他景区,再一个一个连接起来;加强城乡旅游部门之间的互动。现在,体验乡村,回归自然是一种潮流。要高度重视乡村田园景观建设,夯实乡村旅游基础。
威海的地理和资源优势决定了该市应坚定不移地发展度假旅游。游客在这里逗留一两天,然后匆匆返回。没有真正的融入,他们体会不到威海的独特魅力。我们的观光阶段结束了。接下来要做的是提升旅游产业,强化威海旅游的文化内涵,让人们更多的留在这里,这样威海才能让人留下来。
吴文元(雅克·兰德(香港)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都市旅游是高端产业,应该在中心区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心区必须具备两个特征:公共资源提供足够的功能,商品必须具备地域特征。但在威海中心区,唯一的公共资源是滨海公园;中心区提供的韩国产品也属于低端、基础的旅游消费品,没有特色。这两个问题必须改善。
强化中部地区的主导地位需要“金角银边”的支撑。我觉得应该减少山海之间,人与海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跨度,因为对于旅游城市来说,道路的面积越低越好,但同时道路的线密度越大越好,因为道路带来的是路边,俗称“金角银边”,这些都是经济价值最高的区域。
加强中心区的首要地位也应改善中心区的公路网。目前闹市区的文脉是不连续的,这种不连续的城市界面和商业界面制约了夜生活和商业生活的繁荣。
只有当地人享受,幸福指数高的地区才能成为旅游目的地。所以我反对为了城市建设“把人的生命赶出大海”。人们应该住得更靠近大海,这样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可以参与海上运动,并向游客传达一种沿海的生活方式。
周智慧(深圳锦绣时代景区管理公司总经理):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景区只是支撑产业,最根本的支撑是城市特色和服务业。一个城市的特色不是建筑特色,最重要的是当地的自然特色、历史文化特色、民俗文化特色。
我们可以借鉴北欧的旅游经验。相比南欧,北欧没有气候优势,也没有交通优势。为什么会吸引游客?南欧以阳光、沙滩、海水为重点,以大型豪华酒店为主体建设度假村。北欧注重原生态自然,强调文化和灵魂的回归。它以森林、海洋、湖泊为背景,以城市和各种旅游接待城镇为主体。游客来了之后,体验北欧的幸福生活。此外,北欧的城市规划充满了文化、生活、环境和场景。这种旅游项目与自然生态的相互尊重,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作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威海的主要卖点应该是威海这个城市。城市和特色小镇是威海的支柱产品体系,景区只是体系中的补充。因此,威海旅游业的发展应与城镇体系建设、资源保护、优质产业和当地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相结合。
如何发展一个真正的休闲度假城市?对于老城区来说,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复兴应该是重点,新城区的重点是功能的完善,配套设施的有无,服务的完善。作为一个适合创业、旅游、居住的城市,整个城市建设的配套标准和服务标准要远远高于国家标准。另外,特色度假村和景点的建设是城市的补充,要少而精,打造有品位的景点,丰富整个城市的旅游产品类型,提升整个区域的档次。
张(深创投集团首席投资顾问、投资总监):威海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发展假日旅游,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假日旅游。度假游就是让度假者分享这个城市的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进行情感互动。
在一些地方,旅游景点的开发,居民的拆迁,风情小镇的干涸,抽空了当地人的生活态度,成为一个空壳,一个趋同的景观。游客来了也不能有深刻的体验。威海的旅游要想真正有特色,就要创造一种不同于其他地区风土人情的文化。发展旅游文化产业,要眼高手低。所谓高眼是指站在未来,规划今天手头的工作,低手是指瞄准现实。
长江水不可能烧开,但可以用桶烧开。因此,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可以利用现有条件进行开发和整理。作为刘公岛这样不可替代的资源,我们可以尊重它的历史,拾起那些逝去的过去的记忆,融入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把它开发成一个高端的度假胜地。除了度假,还可以吸引游客来这里开会、聚会,丰富度假村的内容。
此外,还要注重打造城市品牌,传播城市形象。城市品牌应该是垄断性的。简单来说,就是明确这个城市是什么,它的内涵是什么,要和其他城市区分开来,这样城市形象才能得到高度的认同。同时,也需要外来者有一个方便验证甚至适度体验的方式,让游客与城市产生互动。
韦敏(副教授,山东大学度假村与威海著名酒店研究中心主任):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没有文化,城市旅游就没有内涵和潜力,也就是说所有的旅游项目和产品都必须在文化的基础上开发。回顾威海旅游业20多年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与同级别的其他旅游城市相比,威海的发展速度一直走在他们的前面,尤其是在观光旅游方面,使其成为闻名全国的“人居”品牌。
按照旅游业的发展轨迹,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在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后,旅游业就进入了观光旅游的发展形式,但当人均GDP水平达到3000美元时,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就从观光旅游转变为休闲度假旅游。因此,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必须在发展观光旅游的基础上,逐步向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发展休闲度假,威海有着天然的区位优势。它位于胶东半岛的最东端,与青岛、烟台相连,交通便利。山、海、岛等丰富的自然资源闻名全国;刘公岛、胜景山和铁茶山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但是,为了打造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威海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缺乏知名的旅游度假村、功能齐全的酒店和基础配套设施。更重要的是,旅游行业没有大的企业、品牌和代表人物。如果有了这些有形的资产,威海的社会效益和知名度可以在无形中大大提高。
我认为,在威海建设旅游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应该大力拓展旅游产业链,提升旅游文化产业水平。以人居节为例,可以融入更多绿化、园林设计等相关文化元素,丰富人居品牌内涵,拉长产业链。第三,我认为要实行多部门联动机制,促进旅游和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提高普通公民参与建设旅游文化品牌的意识。
朱凯(威海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教师):作为一个外地人,我眼中的威海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有丰富的温泉资源,有刘公岛、胜景山、赤山等文化底蕴深厚的著名景点。“游遍天下,还是威海”的响亮口号,让这座城市成为了全国都称得上“人居”的城市。
然而,这样一个美丽的滨海旅游城市,却有很多不相称的软环境。以公交司机为例。标准的“威海话”曾经让无数游客感到不解,不经意间让美丽的威海黯然失色。我认为,威海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最重要的是提高城市的人文素质。可以借鉴大连的经验,注重细节,不考虑城市环境的整洁和自然资源的维护。此外,要注重旅游项目和产品的形象包装,不断融入新的文化创意,挖掘威海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威海各景点也要结合自身特色,挖掘文化资源。以济南九顶塔为例,加入景区民族风情园,举办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风情活动,与游客互动,提升景区吸引力。相比威海,刘公岛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该充分挖掘那段历史背后的故事,而以民俗文化著称的荣成,也可以通过文化长廊等方式展示民俗文化,有利于游客更好地融入民俗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