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碑学研究及其书画创作综述
本书精选秦汉时期著名石刻38件,可与读者联系,对原文进行校勘,对句子进行标点注释,并翻译到今天。文章中所有的轶事都阐明了来源于古籍。所有的五经、四书、“前三史”、诸子、字书等汉代以前的古代文献,都是得心应手,信手拈来。并且在碑文中不时出新意,把所有的错误都一一改正。比如胖子纪念碑的开头有两个“孟”字。之前的学者都是用“崩溃”来形容的,这本书用充分的证据来证实,解决了理解的问题。再如《校官碑》,其中“前半段记叙文说是假的,后半段又说是记叙文”,阿清王朝翁方纲大惑不解。在这方面,一百多年来没有人去管。这本书有很好的理由把断句改了,这样这个疑问就解决了。像这样的,不一而足。腹绞痛之丰富,学问修养之深厚,在今天的青壮年中是闻所未闻的。这本书的出版使许多学者受益。任何研究汉代以前重大历史事件、思想意识、思想信仰、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人,都可以在这里获得资料。其影响不仅限于文字的变化和书法艺术。
邹城,原始儒学的发源地,民族知识非常丰富。李伟,邹人,可谓人杰地灵。我祝贺李俊的博学和这本书的出版。
——摘自王学仲《李未序》。(王学仲,天津大学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组成员,中国图书协会顾问,天津市图书协会主席。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三届副主席。)
当《读七方堂碑文》手稿放在我的书桌上时,我不禁有些担忧:一个书法家写这样的书,是不是离我的专业太远了?尽管如此,我还是被这份手稿吸引住了,一口气读完了。读起来像读历史速写一样有感染力,像读理论考证文章一样有理性和逻辑性,读起来觉得很有快感。
把这份手稿作为历史素描来读很有意思,因为它涉及了西汉到隋朝统一这六七百年间的许多历史人物。其中既有在历史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名人,也有更多不太出名的人。对这些历史人物事迹的描写,不像正史传记那样沉稳、平淡,而是结合历史传记、墓志铭等笔记,颇有趣味。尤其是因为正史是以男人为中心的,女人藏在男人背后,却可以做自己墓志铭的主人。本书对墓志铭逐一解读,在一些不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一些无足轻重的小女人中,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比如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就是著名的历史人物。她的独断和愚蠢导致了“八王之乱”和西晋的衰落和灭亡。她的父亲贾充是魏晋大臣,是历史名人,母亲郭淮不是历史名人。本书介绍的贾充妻子郭淮的故事,是一部172字的隶书,配以简单的随笔,只记述了郭淮的生平经历、生卒年月、埋葬地点等。本书作者根据金淑的传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和刘晓对魏徵的引用,集中讲述了她泼酸醋的几个小故事。与贾南风的母亲郭淮相比,贾南风的奶妈许仪更是微不足道。许仪的墓志铭写道,她是一个离家出走的女人,被聘为贾南风的奶妈。贾南风对她产生了感情,所以当贾被聘为太子妃时,也跟着进了宫。这位精明的老太太,在贾母和杨太后的权力之争中立下功劳,受到贾的宠爱。62岁成为人才,70岁成为好人,72岁崇拜美女。他78岁了,死后葬礼非常漂亮。命运的改变真是不可思议。从这里我们也知道,才子、情人、美人都是宫中女官的称号,不是一个70岁的女人就能成为皇帝的性伴侣的。本文解决了非历史专业人士的一个永恒误区。
这本书里也有一些不知名的女性,她们的背后隐藏着很多著名的男性。例如,在王君的妻子方化的墓志铭中,方化只是一个活了37年的贵族妇女。她死于战争,历史上无人知晓。但她的曾祖父是华歆,是曹魏篡汉时起草那些禅宗文献的“笔杆子”。她的公公王诜也是司马师篡魏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他政变杀了魏国贵族乡官曹茂,为司马师立下了汗马功劳。方化是丈夫王钧的第三任再嫁妻子,王钧的第二任再嫁妻子魏氏,生于河东书法世家,是吉炜的孙女,魏观的侄女。这是搞书法的人很感兴趣的。墓志铭中提到的这些人显然比主人方化要重得多。
《报德碑》描述了一个名叫李祖娥的可怜女人。她的命运可以说是从九天跌入坟墓,更是传奇。她的丈夫是高欢的次子高杨,他取代东魏当了皇帝,建立了北齐。因为她是汉人,大臣们认为做鲜卑人的母亲不合适,主张废除她。但是她的丈夫高杨一直爱着她,并封她为王后。作为女人,此时的她是幸福的。高杨死后,她的儿子印稿继位,她成了皇太后。仅仅一年之后,儿子的王位就被高欢的六子夺走了。更不用说她失去了地位,一年后,高燕去世,王位落到了高欢的第九个儿子高湛手中。谁能想到,她的九哥不知怎的看上了徐娘年过半百的二嫂,并以二儿子的生命相威胁,逼她就范?无聊了很久,我把她打死,扔到水里。她奇迹般地在水中醒来,被送到了尼姑庵。她实际上忍受了北齐的灭亡和隋朝的统一,最后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她的一生是整个北齐历史的见证。如果有人写长篇历史小说,她可以成为穿针引线的人物。
这本书里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几乎每个墓志铭都有一个故事,很多故事都是相互关联的。虽然其中涉及到很多历史人物和事件,但作者能有条不紊、绘声绘色地描述出来。墓志铭虽然是单章,但没有杂乱感。普通年轻读者读过,既增长了历史知识,又满足了好奇心。
我们在研究墓志铭的书法时,总是希望尽可能多地了解与墓志铭相关的信息,但是墓志铭所讲述的信息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一些文献来丰富这些墓志铭的信息。这本书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据说这部手稿像文学作品一样吸引人,因为它用精致的文学语言叙述了情节,描绘了人物。比如贾充的妻子郭淮的故事中,就描述了郭淮的丈夫贾充有朝廷给的西方域名香火。在衙门里,他突然闻到了家人韩寿身上的特殊香味,于是怀疑家人和韩寿有暧昧关系。他悄悄回家,发现有外人翻墙的痕迹。最后,我终于发现了韩寿晚上跳进医院和他的小女儿吴晗发生关系的事实。此时,他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把女儿给了韩寿。这生动地描绘了一个老谋深算但灵活开明的老官僚的形象。再比如高柏年夫妇的墓志铭。墓主高柏年是北齐皇帝小昭的儿子。他的第九个叔叔,高湛,继承了他的王位,并且拒绝让他离开。他被召唤到皇宫,被秘密杀害。本文描写了高柏年被召入宫时的心理活动,以及被追杀时的哀恸和哀求,深刻地展现了一个早熟而软弱的贵族少年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挣扎的性格。作者写这些地方,笔下充满了同情。不仅仅是对高柏年这对小两口,对所有的弱势人物,比如被冤死的北魏皇后高莹、十大小姐、普泰元年被屠杀的九个年轻人、东魏被冤死的英雄李显祖孙三代都很同情,所以能打动读者的心。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散文的笔法在本书中也有所展现。比如曹魏氏的《尊名碑》和《禅桌》就是这本书里的两篇链接文章。作者以客观历史的态度论述曹魏代汉,是政变改朝换代史上最温和的一次,社会成本最小。这是历史的评价。至于他们的一些做法,比如汉献帝的三次让步,曹丕的两句话。他们的节目还是以调侃的方式制作。特别是这些文字材料都是阿华信写的,所以他也毫不留情地鞭挞这个不要脸的文人。我不禁想到,在《世说新语》中,管宁在华歆年轻的时候就看透了他,“和他坐在一起”是有先见之明的。再比如“张迁碑”和“张萌贝隆”,这无疑是古代书法的瑰宝。本书作者不重复前几任作家的高赞,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指出,两座碑都是对活着的地方官的歌颂。《张迁碑》还是对做官的祭文,《张梦龙碑》只是对现任官员的祭文。这本书作者从刻字周期上指出它的尴尬,分析的如此透彻,让人不服气。其他的,比如刘保的假履历,郑叔祖的刻意掩盖前代不光彩的谥号,都被揭露和嘲讽。
作者不仅拿自己认为负面的人和事开玩笑,也写自己欣赏的人和事的笑话,比如文巧哄姨妈和小表妹结婚的故事。因其文学性强,读者不禁爱之所爱,恨之所恨,欣赏之所欣赏,鄙视之所鄙视。
说这部手稿具有理论考证著作的合理性,就是说它吸引了大量的财富,进行了透彻的推理,对书法和石刻史上的许多疑点问题发表了中肯的意见。这里就举一个例子:《惠安西表》不是《西厢记》的书名,解决了多年来《西厢记》书名认定的悬念。这本书的作者受过良好的教育。赖子厚刻石是王莽时期的石头,只有35个字。为了说明石刻的用途,引用了《说文》、《周立》、《大戴礼》、《礼记》、《易》等五部古籍中的近十处引文,并列出了"丰"字的古义。为了论证石刻的出土地点,引用了《进士续》、《邹县续》等书。并且在古籍划定的范围内,通过逐村过滤确定大致方位。作者这样做的意图是,前者引证是为了否定古人的一个轻率结论,后者否定现在的一个错误说法。两人都是迄今为止,没有名字,可见作者的善良。
看了所有的手稿,我认为以上只是这本书的三个主要特点,还没有概括出这本书的整体精神和属性。总的来说,这本书也应该说是一部书法专著。这不仅意味着每一篇文章都概括了他书法艺术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本书,体现了李明军学习书法的方式和方法。
我们学习书法的时候,机械的临摹是不够的。还要仔细琢磨作品的创作背景,古人的思想意识、政治形势、文化环境,从而加深对眼前作品的理解。这本书给我们提供的,正是很多学书法的人所缺乏的。
陆游在教儿子写诗的经验时写过一首诗,说“学诗之功,在于诗外”。他告诫儿子,一个诗人不要评论诗歌,还要有相关的文化和社会知识。写出来的作品质量,是由作者的阅历、学识、悟性、智力、学历、情操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各种艺术都不是孤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仅诗歌,写作也要有“多余的时间”,绘画也要有“多余的时间”。即使你弹钢琴,跳芭蕾舞,你也应该有多余的时间。李的“字外功夫”就够了。古代石雕珍品数不胜数,他们的书法艺术各有千秋。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一辈子的精力都用不到写几种。而且,改来改去也不是什么好的学习方法,不可能尽可能的多读多琢磨。他和李浩俊一样,花了二三十年看古代石刻,他看得那么用心。这种与历史、社会文化的结合,可以对书法艺术的进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难怪他的书法如此古雅,与时代不同!说明他的学习方法是有效的。
民国以前,书法家多是知识渊博的人。现在很多人都学得很好,但是都没有学好,这让我们觉得很遗憾。也有很多人写的很好,但是知识不行,这无疑会制约书法家的发展。字写得好,学问好的书法家,全国都不多见。李应该算是的一员,这是难能可贵的!
——摘自曾来德《李伟序》1。(曾来德,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书法篆刻院执行院长、院艺委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教育委员会主任。)
李伟先生的《秦汉石刻翻译选》出版后,仅过了两年多,他的第二部手稿《读七方堂碑刻》就完成了。而且这份手稿与第一本书相比,涉及的范围更广,知识面更广,可读性更强。看完手稿,我真应该对这位年轻的学者型书法家刮目相看。
《读七方堂碑刻》这本书,是作者根据自己二三十年来从古代碑刻中了解到的一些笔记整理而成的。内容当然是以书法为主,但并不局限于书法。根据看过的碑文内容和特点,我有时会三言两语表达一些感受,或叙述相关历史事件,或分析有趣的轶事,或纠正我所遵循的谬误。例如,我们认为不是假的,的墓志铭不是真的,认为“惠安表”是题名而不是《西游记》狭隘的题名,认为云峰山上的碑文揭露了郑三代人贬谪的谥号,认为“易”是一个社会组织和“异乡仁智之柱”,到处都有发现,遍地开花,丰富多彩,兼收并蓄,读来趣味横生,没有平淡枯燥的学术著作之感。
看完这篇稿子,我深感它有以下几个难得的优点。
首先,手稿涉及的知识面很广,不局限于一般的文史知识。比如对古文字的解释、历代行政区域的划分与演变、官制与法规制度的变迁等都要有一定的了解。似乎作者的知识储备可以解决这类问题。比如,作者首先从惠安、安溪的地理位置和建立年份充分论证了“惠安溪”二字与地名无关。其次,从“高入云霄”这个成语出发,并引用《尚书》和佛教经典《新铭心》,讨论了现在不常用的“表”的一个含义,即“外”的含义。这就证明了这四个字的意思是“给西部边疆(西表)以爱,使之平安”,说明这是一个标题,而不是《西厢记》狭隘的标题。这需要一些技巧。又如《异乡恩智柱》中对“义”的解读。
书中的碑主、墓志铭主大量历史人物与正史进行了对比。碑文和史传具有互相印证的效力。有差异起到以碑正史或者以史正碑的作用。也有找不到确切证明确认谁对谁错的,采取两存一的态度。这就需要阅读大量的历史书籍,工作量相当大。虽然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支离破碎,支离破碎,但所有的文章加在一起,还是能为某个历史时代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如北魏令狐之乱,导致“河阴之难”和东西魏分裂。再比如北齐高政权的荒淫、乱伦、残杀。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大量的佛教造像等。以前所有的资料都只是空谈书法艺术,很少涉及内容。这本书敢于正视其内容,触及了很多佛教知识。不仅触及了无常、报应、业轮六大司、三世佛及其护卫、戒定慧关于治贪、治愚的“三学”等佛教常识,还深入经典,探讨了高深的佛教哲理。如从认识论的角度,对佛教般若派(空宗)和唯识派(有宗)的理论特征进行了探讨和比较。说明作者对佛教的认识并不一般,但对佛教有很深的理论基础。这在年轻的书法界是非常难得的。
其次,手稿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人文情怀。这个问题只有两点。首先是特别关注有关古代经济史的信息和反映古代人生活状况的信息。如杨亮买山、赖子厚刻石、妲己买山、石老人买田和石券、张敬造土牛碑、西浦书碑等,这些都反映了当时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或反映了农民的经济状况和税收负担。再比如反映交通状况,从“开赞匝道”到“石门明”。对于这些石刻,作者往往描述的是经济状况,而不是它们的书法和石刻艺术价值。第二,我们对弱势群体给予了深切的关怀和同情。比如蒲台元年杨被屠九人墓志铭,墓志铭李三代被冤枉,十夫人墓志铭这些被奴役一生的可怜女人。书中看似客观的记述,其实作者的同情之情溢于言表尤其是高柏年夫妇的墓志铭指责无辜夫妇被屠杀。这一切都体现了作者的正义感和对弱者的同情。
这部手稿的第三个优点是,使用的语言是一种优雅而公正的白话文。没什么雕工,但很有表现力。时而在平淡的叙事中,表现出“有褒有贬,无善恶”的“春秋笔法”。时而透露出一种幽默调侃的笔法。限于篇幅,这里不多举例。这一切都说明作者掌握语言的能力很强,深得古代笔记写作的精髓。很多章节以文言文感叹号结尾。比如“是学术上的胡说八道,不只对今天的人”!“详细讨论的话,会被善于改的人弄错的!”!“读书人还是趋之若鹜,为什么”?适可而止,透露出一些情绪,不仅不会给人以文白混杂的不和谐感,反而让文章更加优雅摇曳。再加上卷首《齐放唐吉》与明末文言文风格极为相似,作者写文言文也颇有一番功夫。
在这篇序言的开头,我把这本书的作者定位为“学者型书法家”。按照常理,这种说法有些多余。因为所有的书法家都应该是学者,不是学者的作家只能算是作家。但事实上,由于近代文化断层的出现,书法家中学者寥寥无几。李伟先生勤奋好学,路径无疑是正确的。我希望他会走这条路。他正值壮年,将来会有更辉煌的学术成就。
——摘自王鲁湘《李伟序二》(王鲁湘,著名学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总策划、世纪大讲堂主持人、文化大观园总策划、主持人。)
古德的平板在人们中很受欢迎,但他们之间没有任何痕迹。盖齐溯本,史相为一;所以时空是唯一的,自足的,悠闲的。落笔是征,思浮云也在外。所以,百年不完,各有千秋;为今天做榜样,与时俱进。
尸体似乎是世界上最好的,谁想优雅和饥饿像一架钢琴。唉,墨香送形,心意藏。无论是为了利益还是为了名声。一夜假功,一点巡逻;千里之外,砚浅鱼腥。穷者强而死,权者缓而圣;我不觉得这很尴尬,而且我是一座城市。
我能怎么做呢?不知道还有汉人,更不知道魏晋。传承天意是非正式的,很难掌握整个体系。世态明朗,就容易发现;夯实基础很难培养出人才。永乐公云:“书法家有心法。”不修炼自己的学问,怎么可能清楚?除非我们知道停滞的原因,否则我们如何摆脱停滞?
三年前,我是个穷和尚。仰望四山,到处都是文人墨客,安静优雅得让人忍不住拍手称快!唉,春风始于七方塘。
堂主立国君李为,邹城为旧郡人才。天性优雅,胸襟丰富,善养浩然之气,负为英雄之本。俯仰世界,标记文坛;吐莲花,宜山奇葩。
使君善书,尤其是官场,中立忠厚,无心暴戾,与人不同。盖齐对学问的投入,赢得了孟子的“良知”学说和《大学》的“亲民”宗旨,他义无反顾。他自满吗?
看他日积月累的作品《读七方堂碑文》,博大精深,清晰精准。汉魏晋南北朝所有的石刻,包括铭文、墓志、造像,都有较大规模的涉及;尤其是在文字、人物、法规、制度、民风、伦理等方面。,随机分析,多庶人也;或以石为正史,或以史为正史。
所谓“佛祖有缘。”就算你精通儒学,尽心尽力,也不是所有人都会认同;但是,你喜欢大众,就会被了解你的人记住。盖,陛下写了一本书,不出名,讲的是书生之性。
如果你像七子和蓝芳一样美丽,你会享受到人间的美妙芬芳,你真的没有什么可要求的了。嗯,没有古名笔,很难排列坏空格的规律;使陛下雍容华贵,永远保持袁亨利的贞操。
很高兴得知“读七方堂碑文”几天后就要刻下,流传四方,来世长存。为那些有意愿的人祷告,但要引导他们的心,和他们心连心。那么,学君之道不死,后仁之乐也就来了。
——摘自吴登《李煜序》3。伍登大师,原名张培源,中国汉学协会创始人,香港书法出版社第三任社长,香港书法学院院长,中国书法研究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