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好太极拳的基本要领。
太极拳功夫修炼的十大要领贯穿于太极拳练习的全过程。当然,由于太极拳的种类和流派繁多,本文介绍的内容只是从我自己理解的角度出发,仅供参考。
第一:精神弱,精神强。
精神虚弱的人,精神是光明的;顶劲,把内劲轻轻往上拉,让杨庆之气上升;下沉气场意味着运动时人体能量隐藏在田单中。具体方法如下:收回下巴找喉头,喉头向后向上找玉枕,玉枕向上找百会,百会悬空,使全身连成一个整体。《十三势操》云:“精神若能负担,无所惧延,所谓头悬。”
头悬要重点在“悬”字上,从“顶”字开始。“悬”是指虚领,属于柔软,“顶”是指颈直肌轻微收缩,属于僵硬,处处要刚柔结合。虚灵的顶级实力绝不是硬顶,硬顶是硬实力,不是真正的顶级实力。尽量不要太用力推你的脖子。颈部用力过猛,正气就会冲到头上,血压升高,头重脚轻,脚不稳,扭转不灵,脉搏受阻,胸中气满,对身体有害。不能太强,不行就提不起精神,容易产生杂念。故《太极传》论指出:“气若举,若有意,若无意,则不轻不重。好像有什么,没什么就没什么,也就是打折而已。”
“空灵壮神沉田”所指的田单就是下丹田。根据中医理论,下丹田有五脏、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因此,古代养生专家认为,心神应集中于腹部,先息后息,一口气合诸脉,一口气开诸脉,呼吸时通诸脉,气血通畅,百病皆除。人们还认为,如果你把注意力放在田单身上,田单就会生气并产生血液,气血充足,身体强壮,百病缠身。因此,它不仅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也是太极拳健身的基本功。
在太极拳的搓手(推手)中,头部要自然向上抬起,上虚下实,气沉下腹部(小腹)。这时候下盘稳,全身直立,动作忽隐忽现,像水中漂浮的东西。如果球滚到地上,就像不倒翁,即如拳谱所说:“随波逐流,轻沉,而不翻滚。”
第二:胸部和背部保留。
若含胸,胸部略含;对于拔背者,尾巴下垂,会上领,挺直脊梁;内向的意思是精神不张扬。其具体做法:抱胸时,肩锁关节放松,肩部略前倾,肋骨略收敛,胸部略含,心脏缩小,自然形成膈式深呼吸,在紧、松时促使腹腔内器官受腹压运动,不仅促进血液循环和内脏功能,而且对揉手(推手)也有重要作用。当胸部稍含时,背部肌肉下沉,两肩之间的脊柱鼓起并抬起,这就是后拉。所以向后拉可以使肩背部的一些肌肉得到更多的拉伸,可以使脊柱和脊柱两侧的膀胱得到很好的锻炼。
内敛的意思就是太极传经典著作所说的“全凭心机和功夫”。古人认为,心是一个身体运行的主宰,五脏六腑、骨骼都听从心的指挥,用了“君之灵来于血肉”的形象比喻。根据现代运动学,整个神经系统都受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指挥。当你用拳头走路或搓手时,你的气就会被激活。这是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心脏”,它接收来自各种感觉系统的“信息”,在瞬间做出判断和处理,并通过神经系统迅速将结果(指令)传递到各个运动部位,做出相应的反应。
第三:沉肩沉肘,放松筋骨。
沉肩者,松而重;如果你跌倒了,你的手肘也会跌倒;放松筋骨,就是放松筋骨。
沉肩是指肩膀要松垮下垂,也就是两个肩井要沉下去,肩膀一定要平齐,不能抬肩。反之,气也会上来,全身就不行了;沉肩时要放松肩胛骨,使肩胛骨肌肉出现一个低洼,可以增加手臂的长度,增加屈伸的灵活性。肘部下垂意味着肘部应该向下放松。手肘下垂的前提是沉肩,所以手肘不能悬空。如果手肘悬空,肩膀就沉不下去。肘关节是提升支点,肘膝关节是外三合的重点。降肘是为了放松肘关节,让上肢血流更多。能做到“肘不沾筋”,就有了“松我劲不弯”的劲和韧。举个例子,如果白鹤有明亮的翅膀,虽然手臂举过肩膀,但肘尖还是让它下垂。如果肘尖往上抬,就是挨打的架子。降肘是肱二头肌的轻微转动,使尺骨和桡骨以铰链方式运动,通过交替挤压和放松血管,加速血液循环,改善循环系统功能;手肘要松,保持略低于手腕,满足屈曲求直,处处有余存的要求。沉肩降肘可以保护胸肋关键部位,使其攻防兼备。
要松筋骨,要松四肢百骨,八段九段。如果筋骨不松,经络不通,精神萎靡,功夫不长,人到中年就会被疾病困扰。如何放松肌肉和骨骼,关键是放松腰部和臀部。
第四:放松腰部,开始旋转双脚。
松腰,松腰也。腰部放松,全身到处活动。古人天:“命运之源,在于腰隙。”又有一天:“腰如车轴,气如车轮。”打开它,开悟者。
松腰的关键是什么?首先放松臀部,然后放松膝盖和脚踝,最后放松双脚,意思是“双脚旋转”。所以“松腰开足”的重点是针对腰部、胯部和整个下肢,而不仅仅是腰部和脚部。经典理论告诉我们,太极的功夫就在脚下,一定要好好练。
(1)脚:脚要求双脚并用(五趾抓地表示脚有罪,五趾拉伸表示脚扎实),双脚所有关节要一一放松。
(2)脚踝:不放松脚踝很难达到轻盈。做瑜伽运动和双盘、金刚坐是放松脚踝的好方法,古代道教养生人士通常使用这两种方法。
(3)膝盖:膝盖是大腿和小腿之间的枢纽,承上启下,变化阴阳。转膝、上下蹲都是放松膝盖的好方法。
(4)臀部:站在大马上是放松臀部的重要方式。
(5)腰部:放松腰部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无杆桩、坐直腿、弯腰拱腰等。腰部松弛时,可以以腰部为轴心练拳,自由旋转;腰部宽松对健康很有帮助。
第五,吸气,意图缠绕丝绸。
有了心意,心意也;丝缠绕劲,如螺旋,如回旋。即螺旋劲,又称缫丝。
意图引气的螺旋缠绕运动也符合中医养生理论。人体的经络是内外互为表里,交叉环绕的。通过内络丝外旋的运动,沟通全身的八经、十二经、十五经,使气血运行,守护全身,调理三焦、阴阳,内固脏腑,柔化关节、肌腱、韧带,外固筋骨、骨肉。有了抽丝剥茧之意,只要认真练习,刚柔相济,心如明镜,身如金刚,从“千变万化”到“五彩缤纷”。
初学者一定要学好太极拳。其中步法弯曲,手法宽松灵活,手肘领,肩肘领,肩随腰;外开时用腰推肩。以肩推肘,以肘引手,轻轻将力量转移到手指,使关节在弧线变化中转动自如。这样才能达到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效果。
第六:辨虚实,调阴阳。
分辨,明也;那些或假或真的变化;调节阴阳就是调和阴阳。人的有形离不开阴阳,现实中的变化更多。物理上,脚分虚拟实,腿分虚拟实,手分虚拟实,全身上下,四肢无处不在。人的心理、思想、精神、意识分虚与实不同层次。现实的变化是阴阳调和。
太极的所有动作都要分清虚实,动作能分清虚实,就是能灵活变换,练久了,放松了,甚至变换了,才不困。比如左右旋转时,重心移向右腿,右腿实,左腿虚;反之,重心移向左腿,则左腿实,右腿虚。虚,并非全无力量;并不是所有的都执行了,立场坚定,只是比例有偏差。所以不应该太真实,但实际上是呆滞的;不要太空,太空会浮,什么都不会掉,基础也不稳。分清现实和现实。修行者要尽量做到藏于表象,明于内心。
太极传虚实转化全在腰,转化在腰。首先要松腰、塌腰、空腰。松腰的反面是收腰,腰椎关节、肌腱、韧带可以放松,但松了就收不起来;塌腰的反义词是平腰,如果腰能放松塌(有臀收敛)就不会塌;虚腰的对面是腰,虚的是空的,腰可以不硬不软,折中是空的。要想崩,必须收臀。能收臀就能崩。腰部塌陷,臀部收敛,骶骨结实,后腰自然松动,加上会阴内收,精神衰弱,脊柱自然垂直,旋转时自然不偏不倚。
第七:上上下下内外相随。
上下相随,即人体以腰部为定点,上方腰部为顶。腰部以下,腰脊是连接上下半身的主轴,上半部连接两臂,下半部连接双腿,上下自然相连。
在两臂上,一是两臂必须相连,二是两条腿与两臂相连。两臂相连,即肩对肩,肘对肘,手对手。似乎有无形的肋骨相得益彰,左右对称相连,相互吸引。
两条腿旁边,一个是腿必须互相跟随;二是上下移动,上下移动。其内涵是上有虚下有实,下有虚下有实。
上下相随,中间自然相随。一个是它上下移动而中间应该有反应,另一个是它在中间上下移动。比如云手,它的内涵就是手动,脚动,胸、腹、腰、脊柱一起动,手到脚到身,一动不动,里外上下一口气。上半身的虚,下半身的反应,即胸、腹、腰椎随脚动,是以胸、腹、腰椎的虚、松、正为前提的。中间运动完全由腰椎驱动,关键在于以肩部运动为手臂,以臀部运动为腿部的转动中枢。简而言之,中道不动,阴阳合;移中,辨阴阳;上下,上下;开合合,开合乘;动而静,动而相关;屈伸适宜;一个是虚的,一个是实的,虚实分明;一左一右,左右相连;一里一外,内外相融。
内外结合就是内外结合。要让上下齐头并进,就要内外融合。内外合一首先是内三合和外三合:内三合是“心神合一、气力合一、筋骨合一”;外部三联体是“肩与臀,肘与膝,手与脚”。内外结合称为全身六合。内外结合是在整个身体的基础上,肉体、骨骼、内脏、头脑和精神的结合。上下内外,可以让太极锻炼一家人。属内者,即所谓意不硬,则气沉于腹,气弱而气贯;属于外,全身轻,从脚到腿腰,肩肘重,气达指尖,接连不断。
《论拳》云:“发令者之心,传令者之手,观色者之眼。手、眼、身、法、步都凑在一起,缺一不可。”换句话说,发起者在心中,传递者在手中。每一笔都要用手引导,手全在掌心。手掌旋转用大小手指画圆,用手指中点带动全身运动。手走到哪里,脚就跟到哪里,中间的胸腹部自然会随着脚的变化而运动,上下一体,一口气贯通。说话,全身都在动,像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动中有静,静中有韵,清晰豪放;你说停,你全身都停了,你的身体稳如巍巍大山。气势磅礴,气势磅礴,所以动静皆明,静而有力。
第八:松而缓圆,匀而粘。
“松、缓、圆、匀、粘”其实就是两句话,即“松、缓、圆、匀、粘、粘”。这种方法无论是养生还是太极搓手(推手)都很重要。
(1)放松:学太极的人练太极套路,但大多不知道八段九段怎么放松。所谓八段,是指脚、小腿、大腿、背、大臂、小臂、手、头;所谓九关节,是指踝、膝、髋、腰、颈椎、肩、肘、腕、指(趾)关节。八段九段不容易松,需要三个阶段的训练:
1初级阶段:自然呼吸,全身跟随。
②结束引用:什么是结束引用?以手为例,一般的练习方法是从肩到肘到腕到掌和指,也就是从根到尖。这样肌肉紧张,关节闭合,末端拉就是把过程反过来,用指尖引导手臂出,出腿的时候用脚尖引导腿出,用头引导全身,也就是所谓的“虚灵”。
③专项放松:相对于影响较大的太极拳,有专项放松训练。比如陈太吉传就有传放松操。而笔者练的太极拳,通过套,松了八段九段。每发布一套,下一套就换一套。这样练是很辛苦的。运动量要增加三到四倍,注意放松,坚持不懈。怎么区分松与不松?松,关节打开,肌肉软组织舒展,精神舒适;懈怠,关节闭合,肌肉软组织萎缩,精神萎靡。松与不松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紧。如果只强调松而不强调紧,就达不到松的目的。弹性是一对矛盾,是太极的两端。没有紧,不存在松。松的结果就是弹力自生,这样人拿在手里松了就很容易发出来。
(2)慢:对于慢,作为初学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身体动作要慢。放松慢练,有利于调整呼吸,逐渐使呼吸“悠悠、长、细、缓、匀”;有利于调整身体各部位的体型要求,仔细检查动作的正确性和内外的协调性。慢不是简单的刻意追求慢,而是既要慢又要快。起步慢是为了以后快。前辈说“慢下来直到别人跟不上我,很快别人也跟不上我。”他还说“加速不贵,减速贵。慢下来,可以仔细琢磨,由粗到细,就能知道是否输送到手指上;能这么幸运,将来功夫完成,其速度无与伦比。”能轻则松,能松则快;如果你能慢下来,你内心的力量就会逐渐增强,不用力自然就重了。有了功夫放松之后,就可以随心所欲的练快,快而不乱,轻而不浮。
(3)圆:圆包括物理作用的圆和动量的圆。
(1)圆体动作,即动作要完整、灵活。灵活运用于揉手(推手)时,要求不偏不倚,不越界,不压扁,不粘不丢,处处圆润饱满,轻快活泼。太极人非常重视圆功,比如“周身串起”“精神需要交流,这是圆功的利益”等等。
(2)回合的气势。圆了才能活,圆是活的根本,所以说“圆是活的,方是滞的。”要想步入圆活的境地,必须掌握“气势”,“十面支撑”气势要有精神支撑。所谓十方,是指人体的前、后、左、右为东、西、北、南四个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为四个斜方(四个角),合起来形成八个方,可以在平面图中表示出来。加上头顶和脚之间的一条垂直线,* * *就是十格,也就是古人说的。
(4)均匀:均匀是指自始至终,动作的势头是连续的,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就神的意义而言,整齐划一就是心不受杂念的干扰,如平静的湖水,清澈、透明、均匀、柔和。
(5)粘着:本义为胶状,有粘着作用。这里有一个比喻。如果我的接触点有粘性,我可以粘住对手,让他无法摆脱。这是对力量作用的描述。比如搓手训练,我把左手放在对手的胸前,对手伸出右手越过我的左前臂。这时候对手用右手发力,僵硬的半只右臂变成了刚体。我顺势抬起左背挂在对方右手腕上,对方身体就会被我抬起。如果我是背带,对手会被拉到左后摔出去。这是《论太极传》里说的:“我跟在人家后面,叫粘。
(6)连:在“贴、贴、从”四个字中,“连”字最重要,含义也最广。“棍、棍、跟”都是和“连”字直接相关的。没有“连”字,其他三个字就无法表达,就像“皮之不存,毛将不附”一样。它还有一个特殊的性质,比如“接管”可以描述为连接,“断了再连接”就是接管再连接,或者说撤退的时候手不空。
(7)粘性:粘性是产生粘性的条件,粘性是粘性的作用和表现。搓手(推手)时,双方精神和思想都要高度集中。战斗的关键时刻,一方跑了,就要挨打。在整个搓手(推手)过程中,触是形的基础,接是气的关键,粘是神的基础,其次是整体的运用。
(8)隋:“隋”似乎与“连”字混淆,其实不然。“连”和“随”是主动和被动的关系。主动跟随被动,切换时不失手,用黏力粘住对方。所以“触、接、粘、跟”这四个字应该理解为一个攻防的全过程。
综上所述,松、缓、圆、匀、触、接、粘、合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是体与用的关系。身体和使用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松、缓、圆、匀是练太极拳的要求和需要进入的状态,而触、接、粘、跟是功夫达到一定程度后,手搓和武术所表现出来的层次和境界。
第九:招募潜力的方法有千万种。
招势者,一招一势;连接的,连续的;方法有千百种,就是说每一招,每一种情况都可以用千变万化的方法。招势在太极拳的整体练习中是连在一起的,从起势到收势。一个势接一个势,一气呵成。比如拉麻雀尾巴的“按”,不是用力往前按,而是在动作即将完成的时候,把精神状态和下一个动作连接起来。如果连接不好,就会出现“断断续续”。
笔画与势的具体衔接方式是:技法遇到往复时,要嵌入褶皱。比如上一招还没结束,下一招是向下向前,那么就要先折起来,再叠回去,再下一拳,这样就会呈现出曲线,动作缓和。
外国拳的力量是后天获得的,所以有起有落,旧的力量已经耗尽,新的力量还没有诞生。这个时候最容易被人利用。而太极拳则是不停地,不停地变化,这也是《论拳》有“如长江,滔滔不绝”之说的原因。
第十:在动中求静,太极。
动中求静,即体验太极拳运动中的空静之境;太极是现在,意思是太极练到虚的极致,自然就显得神奇(其实不神奇)。太极拳是一个在静中求动,在动中求静,动中亦动的整体运动。从本质上来说,太极传的静追求就是等。等它动起来有三层意思:一是在拳击前的无限状态中等待;二、打拳时,当一种情况结束后,等待下一种情况移动,即移动,又回到沉默;三是搓手时要等“对方”动起来。
在动中求静,也在静中求动,即虽动而静,视动而静。动作熟练、流畅、连贯、协调后,要轻柔从容地开始,慢慢地跑,无声地停下来,打坐,阴阳开合。静静地听,猫在流动;冥想,英雄轮转;全身不知,四肢废去。“不知身为我,我为身”,从而实现太极始于无形,止于无痕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