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紧缺人才专业排名
教育部办公厅等七部门出台关于提高紧缺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目前有家政服务、养老服务、中医健康服务、儿童护理、母婴护理等等。紧缺人才培养措施1。完善学科专业布局。完善专业随行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目录,及时增加相关领域专业。围绕社区居民紧缺的家政服务、养老服务、中医药健康服务、儿童保健等领域,满足管理、运营、服务、供应链等岗位需求,合理确定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本科生、研究生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历教育相关专业和职业培训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一流本科专业、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十万计划”实施期间,向家政、养老、育儿等相关领域专业倾斜。2 .着力扩大技术和技术人才培养规模。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职业院校积极开设护理(老年护理方向、中医护理方向)、家政服务与管理、老年服务与管理、老年智能服务、健康管理、中医保健、中医营养与食疗、助产学、婴幼儿发育与健康管理、婴幼儿护理、学前教育、康复治疗技术、中医康复技术、康复辅助器具技术、休闲旅游服务、健身指导与管理等与社会服务业相关的专业点。鼓励高校根据产业发展的新岗位、新需求,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如医养结合、临终关怀、心理慰藉、家庭理财、仓储管理、服装搭配与服装管理、室内时效设计、社区服务网络规划与设计等。每个省要有一批职业院校开设家政服务和养老服务,围绕社会服务产业链引导特色专业群建设。扩大中高职教育,培养招生专业和规模。引导应用型本科院校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加快培养高端家政服务人才和养老机构、家政机构、大型康复综合体等急需人才。3.加快培养适应新业态、新模式需求的复合型创新人才。鼓励和引导普通本科高校积极适应社会服务业发展需要,开设家政、中医康复、中医养生、老年医学、康复治疗、心理学、护理学、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原则上每个省份至少有1所本科高校开设家政服务、养老服务、托幼服务相关专业。鼓励普通本科院校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专业和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与装备制造专业增设相关课程,加快培养家庭服务机器人、健康监护、家庭智能监控等老年人健康医疗和家政服务领域智能设施设备R&D和制造人才,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VR)技术、智能硬件、新材料在社会服务业的深入应用。在普通本科院校金融专业和高职院校财贸专业增设相关课程,不断满足老年金融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探索辅修或双学士学位培养模式,加快培养社会服务业相关领域的管理和培训人才。4.积极培养高层次管理和R&D人才。加强社会服务相关学科的基础科学研究。支持高校通过设置家政学等自主学科开展相关产业政策研究和人才培养。促进相关交叉学科发展,服务于以专业装备、专用工具、智能产品为支撑的家政服务业集群建设。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校招收和培养相关学科研究生,为企业和职业院校输送业务骨干和高水平教学科研人员。5.支持提升员工学历。鼓励符合条件的家政服务、养老服务企业和养老服务机构管理人员申请专业硕士学位。支持社会服务业从业人员通过多种渠道接受职业教育,提高学历水平。开放大学要发挥办学优势,加快信息化学习资源和平台建设,探索建立面向社会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和支持服务模式。6.鼓励高校广泛开展职业培训。推动职业院校与相关企业联合,提升企业员工岗位技术技能水平。支持职业院校发挥资源优势,重点为困难企业转岗职工、去产能职工、贫困劳动力等重点就业群体提供职业培训,承担“雨露计划”、“妇女家政服务培训”、“家政培训促进行动”等培训任务。鼓励职业院校与工业企业合作,开展面向市场的社会培训。7.完善教学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标准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基础作用。按照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课程内容与专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衔接的要求,持续更新和推进社会服务业领域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标准、实习标准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标准的建设与实施。推动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的实施。指导高校落实国家教学标准,按照相关要求科学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质量。8.建设优质课程教材资源。注重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安全意识和法治意识教育,相关专业课程以老年服务与管理、病人护理、母婴保健等领域为重点,适度拓展心理学、医学、营养学、沟通技巧等基础知识。在国家规划教材建设方面,加大对社会服务业紧缺领域相关专业教材建设的支持力度,遴选200本校企合作开发的优质教材,倡导新的活页和练习册教材。鼓励相关院校引进企业真实项目和案例,开发或引进多种形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向相关专业倾斜,做好老年和学前教育教学资源库的更新和使用工作。9.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积极招募和推广职业教育、培训和评价机构,与社会服务业优质企业和职业院校合作,开发家政服务、养老服务、母婴护理等紧缺领域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证书,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支持大学生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获取稀缺领域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高就业创业技能,促进高质量就业。率先在家政服务、养老服务、托幼服务等领域试点1+X证书制度,同步探索建设国家职业教育学分银行。10.推动校企深度合作。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家政服务和养老服务职业院校,或以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形式与职业院校共建产业学院,合作开设相关专业,规范和加快专门人才培养。将社会服务业短缺领域列为校企合作重点领域,优先支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新项目和校企深度合作项目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和培育超过100家产教结合家政企业,发挥家政服务业升级扩容的“领头羊”和普惠养老骨干企业的示范作用,推动50家优质企业与200家相关机构组成职业教育集团,建设产业学院、大师工作室、协同创新平台和实践实训基地,实施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等培养模式,协同创新服务。11.鼓励学生创新创业。鼓励高校围绕“互联网加家政”、“互联网加养老”、“互联网加健康服务”建设众创空间,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创新创业活动,做好创业项目跟踪、指导和孵化工作,引导符合条件的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业相关领域创业。支持和鼓励相关专业学生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论证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相关特色项目的设置。相关院校要根据毕业生特点,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创业服务。组织相关专业学生到养老服务、城乡社区、家庭等具有较强公益属性的社会服务机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12.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在职业院校采取直接考察的方式公开招聘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建立健全职业院校兼职教师自主择业办法。增设相关专业课的教师原则上应从有家政、养老服务、社区服务工作经验的人员中引进和遴选。优先支持满足社会服务相关专业领域项目化、模块化教学需求的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中重点推进相关专业。在“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中,向社会服务相关专业倾斜。依托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等。,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支持紧缺领域人才培训。13.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相关领域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技术标准,组织30家左右院校和企业引进国际先进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管理体系,结合我国国情和实际,开发本土化的培养标准、方案、专业课程和教材。定期组织派遣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出国学习考察。积极开展相关国际交流研讨活动。在人工智能行业,专业人才短缺集中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电子信息化、信息管理和新型信息系统。有技术总监(CTO)和高级算法工程师,他们的工作要求比例很高。在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领域,专业人才短缺集中在生物工程、生物制药、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化学生物学等专业;同时,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信息化、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统计学等专业也有一定的需求。有质量总监、制剂研发总监、知识产权和专利工程师职位要求比例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