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掘健康产业的商机
为什么现实中的零和博弈加了“行业”两个字,好的东西可以让我们产生这样不好的联想?这似乎还得从目前市场上的一些不好的现象说起,那就是“输赢”,用时髦专业的话来说就是“零和游戏”、“零和博弈”。魏凡在《拜托,夸夸我吧》中有一句“幸福论”,是这种不良现象的最好代表:“我饿了,看到有人手里拿着肉包子,他就比我幸福;我冷,看到有人穿厚棉袄,他比我还开心。我想上厕所,就一个坑。你要是蹲在那里,会比我幸福!”于是乎,要想获得真正的快乐,就必须先让别人不快乐,也就是先把别人手里的肉包子抢到自己手里,“不幸”别人,“幸福”自己。最近被广泛关注的“远红外按摩床”、“地沟油”、“问题狂犬疫苗”就属于这一类。如果一本书既讲“健康产业”,又在其中寻找商机,以我们对其受上述市场不良现象影响的判断,我们可能会回避。但是,就是这样一本舶来的书,给了我们中国的读者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决我们目前面临的很多现实问题。纵观《健康产业中的商机》这本书,作者贝恩德·埃伯勒很好地解释了什么是“非零和游戏”,以及企业如何通过向公众提供持续的、有价值的服务来获得持续的利润,也就是“商机”。无论是坚持“自始至终的企业理念”的天然食品供应商Al Natura,还是运用“介于现代手段和传统营销之间的市场开发策略”的辅助治疗药物Velida的开创者;无论是产品打动客户内心的在线信息服务商宝贝俱乐部,还是打造独特产品核心价值和形象的乐和宝贝俱乐部,这些优秀的企业都在向我们证明,不生产“问题奶粉”也能获得超额利润,而且还是持久的“健康利润”。也许有批判精神的读者会认为,外国的工业体系和中国不同,社会成熟程度也和中国不同。即使这些“洋模特”真的能给我们带来健康,但他们能否在中国的商业环境中“健康成长”,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的确,由于我们的法律、人文环境、市场成熟度与作者所在的德国不同,所以上述担忧是有道理的。既然谈“商机”,就不能简单的移植和模仿。如果我们有兴趣把握健康产业发展的商机,就应该分析一下这些“洋模式”背后的商业逻辑和思路。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就已经奠定了现代健康概念的基石:“健康是一种身体、心灵和社会各方面都感到完全舒适的状态,而不仅仅是一种不生病、不犯罪就能达到的状态。”此后,这一定义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进一步深化。如今,对欧洲人来说,“健康意味着拥有积极开展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能力和动力。”作者本人认为,健康的新趋势已经延伸到生活质量的层面,他赞同未来学家马蒂亚斯·霍克斯(Mathias Horx)对健康的定义:“现在所谓的健康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有了这个明确的定义,所有能够为人们提供“积极的生活方式”的服务,以及与服务相关的商业模式,都可以纳入“健康产业”。“在这里,我们可以举一个书桌的例子。虽然书桌本身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健康产品,但一个普通的书桌自然会成为一个‘健康产品’,因为客户会考虑它的人体工程学设计和材料的无害性质。”作者的这一推论无疑为我们过剩的制造业产能和失业人口找到了出路。在“健康产业”领域,只要与人及其生活方式有关,都可以作为“商机”的起点。一般意义上的医药保健品自然包括在内,最近10年出现的形体塑造、保健疗法等等自然也不会排除。更重要的是,健康可以作为客户服务的重头戏,从建筑制造到家具设计,在健康产业崛起的大趋势中都能分得一杯羹。但真正发现商机的前提是,我们的企业真的把常说的“客户价值发现”作为核心考量,花更多的脑筋和精力,并以此为起点重塑自己的供应链和组织架构。显然,这比生产问题奶粉要难得多,不仅是思维问题,还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能否真正站在客户的角度,首先要有一个“道德立足点”,然后再去寻找“持久的共赢利益”。这本书的作者给了我们很好的建议,相信你看完会受益匪浅。但是,要真正走上“健康产业”发展的“健康之路”,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作者是江苏达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高级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