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物科学素养详解?
科学素养是指理解和能够做出个人决策、参与公民和文化事务以及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过程。科学素养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和个人生活。科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必要的、可持续的科学素养。生命科学是科学的一部分,因此生物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教师应努力使所有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后都有机会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通过生物的学习,期望学生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发展:
一、科学态度和科学世界观:科学态度是指人们基于对科学知识的正确认识和对科学发展的理解而形成的科学信念和习惯,包括好奇心、诚实性(实事求是的思维品质)、合作性和创造性(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学习)。科学世界观体现了科学家对科学的一些基本信念和态度,包括:第一,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第二,科学知识是不断变化的;第三,科学知识的主体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第四,科学不能提供所有问题的答案。
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巧:
1,科学探究不仅仅是科学家的方法和技巧。
如果一个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亲身经历过科学探究活动,那么当他离开学校时,他可能会对生物产生深刻的印象。新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都有一些给定题目的探究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在参与探究时,学生应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能力。科学探究在过程中比在结果中更重要。学生探究的真正意图不仅仅是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亲身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问题的,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逐步养成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品质。
2.科学思维方式包括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三、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生物课程对学生进行STS教育,旨在突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即教育教学内容的出发点不局限于科学知识本身,还强调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生物学知识与技能:生物学知识包括基本的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也是生物课程规定的基本任务之一。在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学生应获得有关生物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和生物技术的基本事实、原理和规律,对生物学的全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生物学课程应该让学生有机会了解现代生物学的进展以及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也包括消极影响。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或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使学生具备运用知识的能力,是知识领域的另一个重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