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是怎么回事?最好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律失常。据统计,60岁以上人群房颤发病率为65438±0%,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病因学
心房颤动的发作是阵发性或持续性的。阵发性房颤可见于正常人,发生于情绪激动时、手术后、运动后或急性酒精中毒时。当急性缺氧、高碳酸血症、代谢紊乱或血液动力学紊乱时,患有心肺疾病的患者也可发生心房颤动。持续性房颤发生于原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甲亢、缩窄性心包炎、心肌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力衰竭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房颤发生在没有已知心脏病基础的人群中,这种情况被称为孤立性房颤。
临床表现
心房颤动症状的严重程度受心室率的影响。当心室率超过每分钟150次时,患者可能出现心绞痛和充血性心力衰竭。当心室率缓慢时,病人甚至意识不到它的存在。房颤时心房收缩消失,心输出量减少25%或更多。
房颤有很高的全身栓塞风险。栓子来自左心房或左耳,是由于血液淤滞,心房失去收缩力所致。无瓣膜性心脏病的患者并发房颤,中风的几率比无房颤者高5 ~ 7倍。二尖瓣狭窄或二尖瓣脱垂合并房颤时脑栓塞的发生率较高。
三种疗法
1.病因治疗:应尽量找到原发病和诱发因素,进行病因治疗。
2.急性发作:如果患者心室率较快,并有急性心血管功能不全的症状和体征,应首选同步电复律。对于心血管功能良好的患者,最初的治疗目标是减慢心室率。使用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或维拉帕米,使静息时心室率保持在每分钟60-80次,轻微运动后心率增加不超过每分钟100次。洋地黄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根据需要与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联合使用。心力衰竭和低血压患者不应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维拉帕米,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患者不应使用洋地黄和维拉帕米。
3.阵发性房颤:房颤持续时间短于12个月时称为阵发性房颤,复律成功的几率较大,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几率较大。奎尼丁是最常用和最有效的ⅰA类药物,但它可能导致致命的室性心律失常。普鲁卡因胺也很有效。在用IA类药物复律前,应给予β受体阻滞剂减慢房室结的传导,以防止上述药物拮抗迷走神经。否则,当房颤转为房扑时,房室结的隐蔽传导会减弱,导致心室率加快。ⅰC类药物氟卡因和普罗帕酮转复房颤的疗效与ⅰA类相似,但也可导致室性心律失常。胺碘酮也能有效转复房颤。药物复律无效时,可尝试同步电复律。为防止左心血栓形成,复律前应给予华法林3周(使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至对照值的1.3 ~ 1.5倍),复律后继续2 ~ 4周。
在决定对慢性房颤患者进行复律治疗前,应充分考虑房颤转为窦性心律后能否维持较长时间。房颤持续时间(病程越长,复律后越难维持)、心房扩张程度(心房越大,成功率越低)、患者年龄(老年患者成功率越低)都是影响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重要因素。
为防止房颤复发,可使用奎尼丁、普罗帕酮或胺碘酮。
目前已有射频消融成功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报道。
4.持续性房颤:房颤持续时间超过12个月者称为持续性房颤。一般不再采用心脏复律,而是采用药物治疗。
对于快速房颤,地高辛是常用的口服药物。过量的地高辛对心脏有毒。患者和家属一定要学会用听诊器听心室率(注意不要数脉搏),根据心率调整剂量。心率快则加大剂量,心率慢则减少剂量,使心率维持在70-90次/分。地高辛应长期使用。地高辛中毒者,在中毒完全恢复后,只要病情需要,可以继续使用。
慢性持续性房颤患者栓塞发生率较高,尤其是有栓塞史、超声诊断左心房有血栓、重度二尖瓣狭窄、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等都是高危患者。60岁以下无心脏病史者为低危患者。对于高危患者,一般主张应给予长期抗凝药物(长效阿司匹林每日325mg或华法林),低危患者无需长期应用。需要指出的是,房颤的长期抗凝治疗尚无共识。即使是需要长期抗凝治疗的患者,也要注意个体的不同情况,权衡利弊,充分考虑药物可能增加潜在出血的风险。
对于发作频繁、心室率快、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进行房室结健康束消融,同时植入频率适应性心室起搏器。
关于医生说房颤现已控制,心律失常正常,医生的说法正确吗?
越是以前是心脏病专家,以上说法基本正确。因为药物除颤有一个过程,即:房颤——阵发性、短阵房颤——房性早搏——窦性心律——窦性心律。在这个过程中,心跳和脉搏是规则的只是最后一步,中间三档是不规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