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从地理上看,泰山是黄河下游最高的山,其南有大汶口文化,北有龙山文化,充分说明泰山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现代科学测量表明,它起源于25亿年前的地球造山运动。由于山前的造山断裂带,山体陡峭而集中,周围地势相对较低,使得先民对泰山的感受是雄伟而厚重的。黄河流域洪水频发,祖先借泰山避洪。在他们心中,泰山是他们生活、种族、生命的地理依托,形成了倚仗泰山的心理。泰山之福令古人敬畏,逐渐成为神话。历史上,由于先民的活动范围和泰山在这一地区的第一高度,出现了泰山崇拜。这种崇拜并没有随着生产力和知识的进步而消失。相反,中国古代帝王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不约而同地宣传“神权天赐”论。为了证明这个理论,就有了封庙拜泰山的活动,使泰山祭天的作用得以延续。封建统治者的这种行为使阿泰成为人们心中的神。宋代以后虽然不再举行禅修,但祭祀活动进一步扩大,黎族人民对所有的山和泰山都了如指掌。
凡是利用泰山的环境和物品,能够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遗迹的活动、感受、认知和遗存,都可以视为泰山文化。泰山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每个朝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都与泰山有关。泰山作为一种形象和精神,已经植根于中国社会的演变之中。在我国人民心中,泰山是一个高大而神圣的象征。在从古至今的很多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中,经常引用泰山作为比喻,来描述稳定而重要的内容。比如“一叶不见泰山”、“天地逢泰”、“人合,泰山动”、“不知泰山者”,都说明泰山是中国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形象和精神。这也是泰山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的。由于历史的原因,泰山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意识的载体和不可替代的象征。中国传统观念的象征。
泰山的位置很高。泰山在华北平原上鹤立鸡群,在齐鲁丘陵之上,相对高差超过1.300米,与周围的平原和丘陵在高度和大小上形成鲜明对比,在视觉效果上显得特别高大。峰峦起伏,主峰上升。明太祖朱元璋在描述泰山气势时写道:“根盘齐鲁,不知其千里。”宽广的基础产生稳定感,庞大而集中的身躯产生沉重感。所谓稳如泰山,重如泰山,就是上述自然特征的生理心理反映。在古代,尤其是夏商以前,东夷人认为这里是天的中央部分,所以称之为肚脐。从肚脐流出的水是从天空的肚脐流出的水,所以它的温度相对较高。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拓展人们视野的过程,是一个由低到高发展对自然认识的过程。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表明,中国面对着一半的东部海岸,在太平洋周围有一个月牙形的古代文化圈。在这个文化圈里,泰山是最高的山。古人把天地之地叫做周琦,气就是肚脐,肚脐就是肚脐。中国过去称它为周琦。中国人生活在天地的中心。据史料记载,泰山位于周琦中部,是天地肚脐上的天竺。当文明的曙光从天地的肚脐眼升起,泰山作为肚脐眼上的天竺,自然成为中华民族祖先的圣山,成为祭天最具凝聚力的神坛。
这些原因促使封建帝王不断巡视东方,祭拜泰山。皇帝封庙给泰山,使泰山的地位至高无上。此外,泰山的宗教活动也越来越繁荣。因此,泰山的景观建设具有强烈的“天人合一”的色彩。
人们对泰山的崇拜是一致的。自古以来,就受到中国历代帝王的高度重视。古代有七十二地王封泰山之说。封建社会十二帝近泰山。近代的伟人也是从寄宿中走出来的。泰山是中国文明的缩影。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泰山更具代表性。过去,皇帝们都来祭拜泰山。古人认为天高地厚。封,即在高处筑坛祭天,禅,即在低处奠基祭地。有封泰山为禅的历史,始于秦始皇。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清楚地看到了东方六国君主的残余势力对秦政权的不利影响,于是登上泰山,举行除尘仪式,以示威慑。所谓“东南有帝气,东游累矣。”汉朝皇帝刘彻曾七次游览泰山。他想祈求边境战争的胜利,企图升天成仙。被史家半赞半毁的唐玄宗李隆基举行泰山禅修,恰逢开元盛世。玄宗的禅队千倍千年,仪礼长达百里,浩浩荡荡从长安到泰山。过去“元野为之震动,草木为之生风”。敬礼时,大臣们高呼万岁,声音震天动地。宋代以后,皇帝的禅定逐渐演变为神道教,而清朝皇帝东游泰山更是异彩纷呈。禅宗文化是泰山最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也是泰山名声的来源。
所有的人,无论老少,都知道泰山丰富的文化。在国际上也有很大影响。正是因为泰山有着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宗教文化,禅宗文化,建筑文化,泰山才成为人们心中的圣山。从舜帝在泰山之巅点燃中国历史上第一把象征团结统一的柴火开始,四千多年来,无论是盛世还是弱国,无论是时代更迭还是朝廷更迭,从皇帝到普通百姓,在历代中国人眼中,泰山象征着国家统一,国家富强、国家安全的火焰从未熄灭。据学者统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泰山封闭了2000多年。国家统一的时间是1400多年,封建割据的时间只有600年左右。由此可以推断,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国家统一是主流和大势。
与中国统一的形势联系在一起的泰山,在人们心中逐渐形成了五岳独尊的形象,不仅仅是泰山雄伟高大,其政治、经济、文化寓意更加深刻。泰山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象征。从最高统治者到老百姓,泰山上留下了多少足迹,多少人受到了泰山的鼓舞。今天的中国人不再像古代那样把泰山视为天地肚脐上的天柱,也不会有人去泰山之巅为太阳打柴。但是,越来越多的人爬泰山看日出,尤其是每年五一、国庆期间,从最初的几千到几万,逐渐发展到几十万。人们怀着泰山从五湖四海而来,怀着泰山离开。很多人来了又走,来了又走。
泰山是一种文化凝聚力。代表了* * *的心理,也代表了* * *的要求。很多海外人士是来寻根的,有的是去自己的家乡,是根,是父母,是爷爷奶奶,是出生地。但是文化的根从哪里来呢?周围的地方很多,点也很多,但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泰山和黄河上的泰山。
无论是重大节日还是平常日子,人们每时每刻都在攀登泰山,漫漫山路,漫漫长夜。多少人呼吸了生命的气息,肩负了多少人的希望和祈祷。每当你走过漫漫山路,度过漫漫长夜,站在泰山之巅,迎着朝阳,披着太阳的霞光,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舒展古今的崇高精神,你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历史的流淌,什么是心灵的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