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的人生哲学主要包括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无为而治。庄子的人生观是一种超脱的人生观,是一种心安理得的心境。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一方面渴望自由,一方面选择无数的法律法规束缚自己,各种内心的沉迷束缚着自己。庄子在扬弃了大众所追求的名、利、权、度等世俗价值之后,抛弃了以往的立功立言的价值表。但是,他再高超,再彻底,内心却有着深深的痛,可以说是闲暇之痛。庄子人生哲学中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是超越人生困境的那种精神境界,对人的存在和自由具有制约作用。庄子的逍遥游、与道合一、精神宁静是神秘的精神体验境界,是庄子理想的自由世界。庄子以神秘体验为精神生活的中心,以精神自由为终极人生理想。庄子的哲学始于心安,止于无为,止于精神自由。庄子《逍遥游》论述的是人生观。庄子旁敲侧击,在解释人生观上有所突破,而庄子追求的是一种无边的眼界和一种超然。庄子对惠子说,大概是因为个头大,所以没抓住绳子。“无害者无用,难安”,而“大如天”的“牛”又不能“捉老鼠”,不“白死”——我们可以想象,它之所以“无用”,是因为它的体型。庄子的人生观中有一种无为的态度,从无为发展到无用。庄子在《万物理论》中以一个美丽的梦境比喻结束,有着深远的思想。所谓的“万物”“物化”“梦想”,曾经是庄周的蝴蝶。我不知道星期几。感觉突然,看到树冠,感觉周围突然。不知道周的梦是不是蝴蝶,蝴蝶的梦是不是周和?周和蝴蝶必须分。这叫物化。“物化的人”;庄周和蝴蝶是可以转化的,而这种转化是如何可能的,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庄子有一个看似很好理解的意思;人生如梦。表面看来,庄周的梦是蝴蝶,庄周是真的,蝴蝶是空的。其实反过来也同样有道理:庄周的一生是蝴蝶的梦,看似真实而空洞,但蝴蝶却是真实的。所以作为梦一般的事实,必然要采取无忧无虑的生活态度。也许在某种程度上,庄子之所以是庄子,就在于他对世界的洒脱、豁达、自在的感觉。在庄子生活的战国时代,普通知识分子或去军营追逐名利,或孜孜不倦地研究和宣传他的理论。国家领导人要么担心保卫国家,要么担心侵略其他国家。几乎所有自以为有脑子有思想的人,都活在自己想要追求的目标的桎梏中。庄子不一样。庄子对自己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追求“与造物主同乐”的境界,即与世间万物一样自然详和,恬静自足,但意境丰富、美妙、巧妙、愉悦,而不是世俗价值观中的权、利、名、职、功、德。在庄子的《逍遥游》中,有一只不知名的鲲鹏,在天空中翱翔,像一朵从天而降的云。说彭徙南明,水打三千里。冲上去的是九万里,但停在六月的也有。“庄子借这只大鸟眼中的世界打开了普通人的想象空间,把我们拉到了视野中从未有过的高度,重新审视了我们生活世界中的各种观点,给了我们一个摆脱日常一般思维,上升到超越自我的向往的机会。只有“野,尘,物以息吹”,庄子“鲲鹏比喻”的目的是强调大材小用,大材小用者胸怀大,意境大,见识足,但很多人却无法理解,甚至沉迷于小识小用,可见世人无法理解高层次者的无忧无虑的胸怀。其实某种程度上,庄子的人生观也是哲学的。庄子对生死、祸福等一切人生大事的超脱,可称之为“存在主义”。在庄子的地方,他虽然与世界互动,却不问世间的是与非、善恶得失、祸福生死、喜怒哀乐、富贵富贵。一切都只是哲学,一切都只是“等着”,只要“它要靠天,因为它是。“他虽然活着,却和不活着一样有见地,处处超越世俗,超越‘骷髅之外’。这是外部主义。庄子的人生观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人生观,是超越于骨骼之外的。故《人间世》和《德崇赋》两篇中散之者,皆极丑残,如、、吴申之迁贾、山之无趾,为之丧,趾散无日,瓮大或生或作人形。这是能够超越“骷髅之外”的。“庄子的人生观有一种出世,为一部分处于困境的人提供了一种逃避的途径。庄子的人生观是一种无忧无虑的人生观,看似与世界脱节,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宁静的灵魂家园,以“无”的深刻内涵抹杀了世间的一切权利和功德。朱光潜曾经说过,要以入世的姿态去做一些事情。用出世的态度对待这件事的结果。庄子无忧无虑的人生观有其历史背景,在我们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仍然有其社会环境。不能片面评价庄子的人生观是全盘否定的。它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启发了谢灵运、陶渊明等后世,对后世道教理论的演进也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