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蟾《道法九要》

白玉蟾琼燕先生编辑

命令

三教不同,出处相同。婆家之师,静是真宗,寿是大道。至于启蒙,在皇帝之前,达到混元之初,并不出名。自我改造,脱离法律。法也,能盗天地之机,穷鬼神,能助国安,济生死,此乃出于道。道离不开法,法离不开道,道与法一致,才能济世。近代学佛的人,不研究道教的源头,只参与法术。我别无选择,只好略述九件事,编了一本叫《九要》的书,对学道入玄门的人起到警示作用。如果他们不陷入昏迷,每个人都会得到道,一切都会实现。那岂不是很美?琼山道士白玉蟾序。

先站着

学道的人要带头。自惭形秽导致人性泯灭,天天烧香,给太上皇道三宝磕头。让我们谈谈过去,祈祷一个新的权利。读经典,广读玄学,筛选杀人毁物之心,勤于助人,勤于行善,凡事求真,严于焚香,孝顺父母,尊敬长辈,行动端庄,有尊严地整肃自己,不要有淫念,不要在街上游荡,不要靠近屠场,不要亲尸。宁静身心,远离邪派。先找老师拜访陶为宜,请大师。这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的开始,所以我们应该走这条路。

向老师求第二名

一个学道的人,必须遇到一个文学家,才能真正理解道;只有遇到真正的老师,才能皈依,才能传法。必须是前几天推测它的划分,任命一个聪明的管理者,要有明确的渊源,然后才能亲近,日积月累,尊重信任。第二遍要香火,发誓斩血饮丹,教道书隐招,玄学经文,拜练。虽然得到了,但是不能放弃。你总是侍奉你的主人,到处跟随。求公式无疑很难,自然是精神上的。有很多人听说过高古祖的弟子。老师观察弟子的内心,不愿意做的,不真诚的,不愿意做的,有病的,有病的,勤快的,懒的,都不愿意做。他们中有学徒。如果他们和老师的心是和谐的,气味是一样的,他们就应该随机应变,拿到学位的人就应该感到羞耻。如果遇到弟子很难考,或者中途没有如愿,不要生气。怨生怨,师有愧,无亏。所得法中,神将当官,不辅。我不是听说汉朝的张亮参与了黄石公的泥桥之行,见诚就传了一本素书,后来当了老师。求师,要讲道理。道家的老师永远都是一念之差,弟子也是如此,入道没有什么神奇的。俗话说得好,徒弟难从师,但确实是真的。

保持比分第三

天地之间,衣食自然有分,你要真心实意地去守。你要时时感到羞耻,不要想到情欲。富人富,穷人穷,都是建立在过去的基础上,你不要嫉妒。学习的唯一途径是丰衣足食。如果你不遵守你的期望,灾难就会降临。所谓燕姿吃喝,在陋巷,人不忍则忧,回去不改其乐。颜回是圣人。如果一个读书人从外面拿了他想要的东西,那就混乱了。道不成,法不应。照此修行,佛法在其中。

第四,持戒

持夫之行者,当遵道持戒。你只有知道单词的结尾才能做到。先学会受戒和斋戒,神灵自然会辅助。萨真人说:道教对身体不容易,想到禁欲就不寒而栗。千年苏铁容易开花,但在杜锋很难诞生。不知道真人烧了丑恶的庙,他的神跟在左右。12年过去了,真人始终没有违规,他的神也沦为了助手。如果一个真实的人打破了戒律,他的上帝会报复的。今天的人不应该持戒,而应该仁者济贫。从前,泾阳的徐振军被一个嗜睡的人困扰,家人对他投怀送抱。你听说了疾病的起因,但那是因为贫穷和挫折。真君用钱封了,并祝:此符赐于病人。在家里,病人通过开医生办公室得到钱,让他焦虑,让他康复。施舍穷人会积德,而做善事的人会立功,都是出于无心,你不能看着对方。这不是做不做的问题。如果政绩满满,升职可期。

明道排名第五。

做道士的人,得九祖之福,自在逍遥之地,玄妙之地,聚则成形,散则成风,玉皇大帝与之交谈,不属五行,超越三界。这是证明虚无的绝妙方法。要想爬上这条路,首先要修炼人性,摆脱妄想,消除所有的六识,明确建立玄奘的根基。你必须分阴阳分火,如鸡抱蛋,出入无门,成功学无所不用其极,身在外,是奇珍异宝,随意取之,身在玉室金楼,自觉,怒风怒雨,侍奉鬼神,怒能治病,点石能想到。

第六种做事方式

修法者,明阴阳之性,明鬼神之器,呼风唤雷,祈阳光雨露,施符咒水,治病驱邪,积积德,真道,超凡神圣。一定要先了解真相,了解清楚,不要疑神疑鬼。欲祈阳光救大旱,先择龙潭江海、碧河深渊、云龙出没之地,依法写印,以铁铸之。如果没有,就把法部的雷神搬过来,定个日期上神坛用。祈求晴天,靠的是诚心打坐,练神,唤出冯异风部之神,扫去阴云,荡去阴霾,解救百姓于苦难。如果美德与自然和谐,它应该是现成的。驱邪的方法是先关注自己的内心,不要有妄想,要考察真假。古语有云,欲减魔,先减己之恶。当你诚心诚意地呼唤将军时,把他们赶走。如有异姓后裔,闻法避罪而逃者,送雷神巡行。如果你要寄一份特别的礼物,不要寄到杜锋。如果你不这样做,你可能会陷入困境。小心点。治病的话要仔细检查它的症状和体征,要用伏水治疗。人的精气在三焦和五脏之间。顺则健康,逆则成疾。或欲望,或缺乏头脑。所以邪气入侵会导致生病,我就用我的真气去清洗对方的邪气,用我的真阳去对抗对方的阴。如果患者执迷于异端邪说,可以进行疏导和水疗法。救人一命证明神仙台,却是奇果!

首义第七

接近线的人有时无效,不应该叫是什么原因?初修法者累,士者不如。这是不合法的,因为学者传播的泛学更多,导致无法纯粹,分散鸳鸯。上了神坛,神不统一,法不生效。没听见老子云:天高云淡,地平,人灵。今日立志修行者,必守一法,自然去天地。我不知道守玄抱一是最大的努力,但如果沉迷于广博的学问,是无法纯粹的。盖古先人,虽有一箱灵书,留其指导诸愚,发展后学。我不知道老师的心有自己的美。不教人所见所闻,鬼神不知机。如果你使用它,你会感觉到它。而且法国海豹不多。他们献给一个海豹,一个部门,和一个将军。他们依然相安无事,早晚拜香,出入威风,毕恭毕敬,坦诚互祝福,自然有所回应。永远不要怀疑有没有,也不要对此一无所知。必须先用真心守护,才会有效。这是保存一个的方法。

杜畿第八

学道的人,头脑清醒,不喜奢华,不嫌清贫,不在尘嚣之地,不随波逐流,淡定自然,无忧无虑,和谐相处。首先,充当治病救人的角色,造福物与人。这样可以赎沉,去鬼息,先祭祖,后五道。在我的理解中,我感受到了他者的停滞;用我的真实,把对方变成错误;用我之阳,炼他者之阴;用我的饱满来填满我的饥饿;超涨离,度无限,经济实惠。

跟随第九次攻击

学道教的人,要见一个大师,传授秘法,在体内修行,在世间修行。人们钦佩它,并在最后学会皈依。羞愧不是一件小事。当知天地阴阳之恩,王父母勤养之,师宣讲法之利,则天地王父母师不敬。如果你稍微慢一点,真理就会失败,诸神不会保佑你。道与法皆在身,道成法。可以选人,可以出钱,不能断道。必须是每日一磨,能付出的人才能付出。如果不是那个人,就不能掉以轻心,活该。如果你是别人教的,但根据祖先的起源,你不能添字或失字,忠孝合一。不要生出我的心。弟子为师,便是天地之神,明察,无所失。老师是假的,弟子也是。如果没有人能做到,石盒子就藏在名山和岛龙宫里,受人欢迎,自然就诞生了。给人一种天地父母生化之恩,师者传道授业之德的感觉,把自己的收获写成九件事,以资借鉴。修身养性,积德功德,身在身心之上,人在人下,道在正道,超凡脱俗。期待你所看到的,期待你所看到的。白玉蟾,琼山道士。

玉蟾神父,大智若愚,明白人在生活中难免会染上一些恶习。所以,他要用道家的超然境界,为人生树立一面干净明亮的镜子,时刻反省自己,及早发现恶习,用道家的镜子来照这些尘埃,认识到这些恶习妨碍个人修行,从而改掉恶习,掸去灰尘,自立为道。所以这九戒既是谆谆告诫,也是殷切期望。警告是针对坏习惯的,期望是相信道教的修炼可以帮助人们克服这些坏习惯。

做人的首要原则,是一个道士应该具备的基本品德。这些道理,在不经意间看似很好理解,但当你冷静品味时,你会发现,有很多有趣的事情是你以前从未意识到的。所谓“生活中的人性”,就是“我”作为一个人,在世界万物之中,在万物最大化的过程中生成。做人是天经地义的。很多人都觉得理所当然,自觉不自觉。为什么玉蟾神父会说“羞耻”?有什么好羞愧的?这里的乐趣在于,作为一个不同于植物、动物、鸟类的人,他应该有“我是人”的意识。有了这样的自觉,就要按照做人的要求来要求自己,不要像草木一样无情,不要像鸟兽一样本能。那么,我们就会逐渐认识到做人的道理,明白只有人才有分辨善恶的能力,所以我们要珍惜这种能力,选择善,远离恶。所谓“自惭形秽”,就是时时保持这种自我意识,时刻想着一个人应该达到的要求。按照这样的自觉意识和要求,人才就会有一颗向上的心。皈依道家“三宝”,是人生向上心的表达,是意识觉醒后的一种人生选择。既然做了这样的选择,必然会反思自己过去的行为,让自己向善的意志更加明确。有了这种意志,善生助人、凡事求真、孝顺父母、尊师重道等美德就会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成为道德自律,而不是外在的强制他律。

第二个是关于师徒和传道之间的友谊。理解玉蟾祖师爷的观点,就是说人就是人,人既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属于父母。从远处看,是天地教育生成的。近距离来看,是父母生命的延续,要好好珍惜。精神生活是社会文明铸造的,大的说是人类文明的恩惠,小的说是教师出身的传承,所以也要珍惜。南宗道学是人类文明的形式之一,也是陶铸精神生活的源泉之一。所以学过南宗道学的弟子,要尊敬老师。从表面上看,尊师和重道有些不同。尊师就是尊重某个人,重视道教就是提倡这种信仰和教导。但从最根本的角度来看,它们是一回事。老师之所以要受人尊敬,是因为他会传道授业,丰富弟子的精神生活,而不是因为他处于老师的地位。正是基于这个道理,玉蟾祖师告诫想教道教的弟子“一定要在几天前探知其师”,即提前考察和选择老师。相信并证明他能传道授业解惑,然后“敬而信之”,坚定不移地向他学习。另一方面,受教者应该感谢社会文明,尤其是历代道长,感谢他们在陶铸的精神生活。因此,要自觉地把传授佛法作为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选择心灵纯净敏感的求道者,传授道教的真正目的,既不兼容,也不强求。为了说明这个道理,玉蟾的创始人举了一个例子,就是黄石公教张亮兵法《素书》。黄石公在桥下扔了他的鞋子三次。张亮不知道他是一个有着巨大胸部的奇怪的人,但他仍然一次又一次地从桥下把它们捡回来。黄石公试出了张亮纯洁的心灵,于是他教了《素书》,这使得张亮成了汉武帝刘邦的老师,也是楚汉战争中汉军的第一谋士。

第三点,要知足,要守道,不要贪外求。玉蟾神父以孔子的学生颜回为例。孔子曾称赞颜回说:“你回去,会得到一顿饭和一瓢水。一条贱巷,人不忍则忧,归来不改其乐。”颜回过着清贫的生活,住在简陋的胡同里,食不果腹。然而,与那些富有而忧虑的人相比,颜回却常常拥有无尽的快乐。这种快乐,就是穷则思变,享受道的快乐。他的精神世界里有一个道。他总是对贫穷生活的衣服和食物心存感激,对世界的生活总是抱着一种哲学和欣赏的态度,所以他不能为事物高兴或为自己悲伤。只要心中有道,就不会抱怨自己的遭遇,也不会嫉妒别人的富贵,这样你的内心和你的精神世界就会更加开放,宽容自信,从容自强。

第四,纪律的最高境界是“出于粗心,不拍照”,即变纪律的他律为道德的自律,在宗教生活中升华自己的精神。南宗后代通常要传承两种道学,一种是内丹功法,一种是用来祈雨、祛魅、妖魔化的雷法。要锻炼这两种方法,首先要斋戒,保持自己的清净,否则以污秽的身心面对神灵,只能让自己受到神灵的谴责。三皈依、五戒等戒律,是南宗后代日常行为的伦理底线;斋戒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兴斋”,一种是“心斋”。《行斋》在生活方式上是内敛的,远离会扰乱人的慈善慈悲之心的东西,从而对灵魂深处的善恶之别保持敏感,避免对善恶之别麻木不仁。“心斋”是一种保持心理健康的修炼方法,也是一种让他律自律的精神升华。这个方法的重点是忘静,心中无虑,修行济世利人之道,但不夸功德善,不以功利为目的。从规训到自律,玉蝉爸爸用了两个例子来说明。首先,北宋沈啸派巫师撒手锏曾怒烧一座凶庙。凶神跟随撒手锏12年,日夜监督。他始终没有发现撒手锏超出戒律,所以最后投降了。这是一个仔细研究戒律的例子。第二,东晋净明派的创始人许逊,帮助人们贫穷悲惨,既不求回报,也不炫耀自己,是以道德自律坚持道的典范。

第五篇讲修炼内丹,验证真仙果。南宗内丹术,既注重生活,也注重修炼。修身养性就是按照阴阳创造万物的原理来修身养性。修炼的步骤包括炼气、炼气、炼灵归虚三个阶段。这是修命之法,是玉蟾的父亲说的。自然的修炼就是在心灵上下功夫,通过修炼净化人的精神世界,用此生有限的身体去实现永恒无限的道,也就是玉蟾创始人所说的“证明虚无的妙法”。

第六,要诚心诚意地使用魔法,拯救人民的苦难。南宗的魔法主要是雷法。持雷法要以内丹修炼为基础。理论上认为一个人的身体在阴阳中运动,这和天地造化的原理是一样的。因此,在持雷练习之后,可以由衷地感受到天地阴阳的变化,从而祈求阳光雨露和风雷。玉蟾神父有一本关于雷法的书,但他更强调修法的道士一定要以拯救百姓疾苦为宗旨,“德和”,即祈求天地,以赤子之心感动神灵。对于南宗后代来说,持雷既是建立自身功德的一种方式,也是提高道德修养的一种方式。

第七讲修行要以内心的真诚为基础,内心的真诚不要被追求博学和炫耀知识所扰乱。太史公司马谈曾说:“道家使人专一,动而无形,供养万物。”西方阿森松岛经典说:“如果你能知道一件事,一切就都完了。”知一件事,守一件事,坚持一件事,既是道家的精神修养,也是道家驾驭复杂局面的极其光明之道。道家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从现象上看,总是复杂的,瞬息万变的,但从本质上看,又是统一的,或者说是单一的。复杂的现象就像树的枝叶,而事物的本质就像树的根和茎,也就是基本面。掌握了事物的根源,就掌握了事物的统一性或* * *同一原理,在千变万化的过程中掌握了永恒之道。知一件事,守一件事,持一件事,就是掌握了道。当然,掌握道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理论方法。很多道经都描述了达到这种精神境界的途径,学习这种理论方法。但正是因为几千年积累的儒家经典太多,才会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以至于有些学习者贪多求广,内心的真诚被杂而多面的知识瓦解,所以不是离道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玉蟾父亲的训诫,就是要克服这种流弊,引导南宗后代始终坚持太上老君所著《道德经》中的原训,以守玄抱一为最重要的工作。

第八条讲助人为乐、助人为乐的功德,也是南宗李宗传教的目的。南方宗教人士修炼内丹修身养性,导致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他还用雷法咒语为人们祈祷和祝福,从而强身祛邪,在精神世界里挥霍污秽。这些道教徒和道士的根本目的是利人利世。

第九,用感恩的心对待天地,父母,老师,朋友,所有的人和事,不要怨天尤人。按照南宗的宗教含义,凡是能传南宗道教的人,都是有“法缘”的人。这样的“法律命运”是具体师徒的结果,结论是建立在宇宙和众生父母的基础上的。天地之间缺一物,一物失其位,则“法命”无法定论。正是因为这个教义,玉蟾的创立者告诫法的后代,凡是遇到大师传授秘法的,都要感谢天地阴阳的多产,感谢君王父母的辛苦。要用感恩的心对待所有的人和事,首先要明白,万物和我是一体的,不能造成自己和他人的割裂。只有这样,才能“凌驾于身体之上,造福于人物”,学习上帝保护的无私品格,宽容正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