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不佳是秋燥的原因。

《黄帝内经》说春天生长在夏天,秋天收获在冬天。秋收既是自然规律之一,也是人类生理变化规律之一。

秋燥是人体在秋季的病理变化。不是每个人都会有秋燥的症状。秋燥是指秋季出现的“燥”的证候,属于燥证的范畴。

苏文《黄帝内经》对“秋收”有经典论述,四气调神:“三月秋,谓之容。天气紧急,气氛明朗。早睡早起,幸福与鸡同在。安神缓秋刑。收敛使秋平静。没有野心,这样肺就清了。这个秋气应该是养和收的方式。反过来的话会伤肺,冬天会拉稀,服务西藏的人少。”

由此看来,秋季养生的关键在于“收获”。“秋收”是人体的生理规律,养生之道在于采取保健措施,引导和支持“秋收”的实现。

秋天可以理解为从夏天到冬天的过渡阶段,温度由高变低,湿度由高变低,气压由低变高,风速由小变大,周围环境中有形的东西温度逐渐降低。这些季节的变化使人体能够相应地调节收入,有利于减少体力、水、气向外界不必要的损耗,从而有利于健康。总之,秋季的物候变化,使人体“收获”成为可能和必要。

夏季如果“收割”,体内的余热很难及时散发到体外,浊气也很难及时散发到体外,必然会积聚在体内,引发疾病。秋天的变化使“收获”成为可能。反之,秋季不“收获”,必然导致体力和水分的过度损耗,病邪乘虚而入,容易得病。体力和水分流失过多,肯定会引起干燥综合症。干燥的人,缺水。

“秋收”的具体养生方法是主动收敛,主动收藏。如《黄帝内经》所述:收敛使秋静;没有野心,这样肺就清了。

《黄帝内经》也说:秋天要“早卧早起,与鸡同乐”。这是值得商榷的。秋季气候的特点是“半夜冻朝北”。表示每天北风吹得早,气温低;下午南风吹,气温高;半夜很冷,温度极低。可见,早上气温低,不适合早起。

秋季养生用“采”的方法,其目的不是直接采阴,而是采阳。阳长于阴,阳附于阴。阳不聚,阴散,水失。

那么,可以直接用养阴药滋阴保水吗?这种方法可以起到暂时的效果,但是效果非常有限,不可持续。因为养阴药必然会熄了火,损伤了阳气,阳气就失去了根基,没有了依附,很难长久聚集。补阴越多,阳气损失越重,但阴消散越快。

秋季收成不好是秋燥的原因。为了防止秋燥,要提高“秋收”的水平。阳收,阴聚,水附,不燥。

怡园6月65438+10月65438+202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