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宗教的生与死
生与死,一个中性词,生存还是死亡。
生死,一切,一切都是无中生有。
我们羡慕生命,赞美生命,回避死亡,害怕死亡。生与死对我们来说是什么?
自古以来,宗教带给了人们太多关于生死的理解和知识。每个人都害怕死亡,宗教巧妙地维护了大众的心理。它们都包含着对人类最深层、最原始的心理隐患——死亡——的终极解决的承诺。而现代医学则给了人们更多的生死观。这种观点并没有让人更加佩服,反而因为太真实太直接而有点吓人。
宗教的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意义,而医学的存在是为了让人们更好的认识自己。可以说,宗教是朦胧而美好的,而医学是生动而现实的。
我们只能从数字上看到表面,更深的层次在我们心里。中国人的生死观往往受宗教影响,因为只有宗教才能解释生死。
1.谨慎追求未来,尊重开始和结束。(儒家在“仁”“礼”指导下的生死观)
《论语》中“陆机问鬼神,子曰‘不能服人,何以服鬼?’”鲁兹继续追问“死”的问题,孔子说:“你不知道生,怎么会知道死呢?“据我所知,孔子是在刻意回避鬼神和死亡。
在鬼神问题上,他讲“远离鬼神”,保持不亲密不迷信的态度,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面对死亡,荀子说:“生是人之始,死是人之终。永远是善良的,人道的,所以君子敬始慎终,终亦如此。”生与死是生命的两个节点,开始和结束,两个字涵盖了一切。人要“敬始”,对生活充满敬畏,实现自己的价值。
儒家虽然避而不谈“死”,但儒家的核心是“仁”和“礼”,而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儒家对“死”的理解不是那么避重就轻,而是“舍生取义”,孟子说“生也是我所欲;义也是我要的。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可以说,这对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性格,对我们所说的“气节”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都被迫发出最后的怒吼,起来!起来!快起来!”这是“自寻死路。”同时也要“死得好”。我们如此重视生命,珍惜生命,利用生命的一切机会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自然不能“丢了性命”。儒家虽然避死,但这是不可逆的规律。儒家是如何看待的?
《重葬》《孟子?离娄说:“保持健康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死亡可能是件大事。".正因为“敬始”,我们才“慎终”,才如此重视生命,才不可轻视死亡。曾子在《论语》中说:“慎终,追远,民德厚。" "
这就是儒家对生死的理解,叫做“生而不贪,死而不惧。”
2.道家是自然的,是游离于道家的自然生死观之外的。
道教作为一种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哲学,引进了各派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的学派。道教认为,世间万物的本源是“气”,气是一个哲学概念,是对自然界原始物质的认识。朴素自然,道家讲究“无为”,顺应自然发展,根据阴阳学说调和,反对“乐生恶死”,主张“生死为一”。所以在生死面前,道家表现出一种超脱、洒脱的态度,认为死亡本身就是人必经的过程,而不是儒家所认为的是生命的一个节点。它不需要人太在意生死,一切顺其自然。没有儒家的“舍身取义”,而是劝人们过自己真正的生活,按照自然规律运行,不要打破平衡。这与道家的“生育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道教追求的最高理想和终极目标是长生不老。也许现在在我们看来很可笑,但在过去,那真的是人们对生命的向往,是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和不舍。这是道家最本真、最朴素的思想,也确实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以“养生”的法则开始修炼。
当然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很多道士都是著名的医学家。葛洪的《抱朴子》一书中有很多关于药物的性质和作用的记载,等等。但“炼丹”的方法却适得其反,不仅不能使人长生不老,反而使人英年早逝。
道家虽然追求长生不老,但一切都是“气”的转化。生死只是“气”转化的一个环节。“气”是自然的,所以要自然适应,因为生死在所难免。
3.因果报应,佛教对几代人的生死观。
佛教中最重要的生死观是人有灵魂,但灵魂可以不死,可以再生世界,这体现在因果报应和轮回观念中。佛教认为,任何活着的个体,在获得解脱之前,都要根据十二因缘、三代形成“三代双因果”的规律,在“三代”、“六道”中轮回。
佛教的基本信仰是:人生苦,苦海无边,但死不等于解脱。如果没有达到真正的顿悟,死亡依然是无法回避的痛苦。轮回是一个人不断反思和修正的过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因果报应。
佛教的最高境界叫“涅槃”,是指超越生死轮回,进入永恒寂静的一种心境。怎么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我想,其实涅槃就是几代轮回之后顿悟的这样一种状态。
其实生死观对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哲学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诞生的,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工程。而关注这么多宗教的生死观,是否能赋予宗教新的时代内涵?
在《地球上的生命》中,有一集是“重逢”。是关于器官捐献的。截至2016年3月20日,全国已注册志愿者66000余人,成功捐献6624例,救治器官衰竭患者18000余人。中国2015年死亡975万人,6.6万多名自愿器官捐献者占死亡人数不到0.67%,更何况中国6543.8+04亿的庞大人口,西班牙器官捐献率世界第一。而西班牙全国人口只有4644万,却已经有了35.9%的捐献率。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重葬最大的表现就是对逝者的尊重。“身有皮肉之伤,父母不敢害之”,而佛教的火葬方式实际上为土葬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愿意接受的人并不多。即使是现在,很多人都不能接受这种方式,更别说器官捐献了。
当然,这仅限于医学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往往滞后于宗教思想,其思想已经深深融入人们的骨子里。但儒家可以为了“义”而放弃自己的“命”,人生的意义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什么不能转变观念,实现义呢?佛教也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器官捐献的意义不仅仅是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有时候可以挽救几个人的生命。这样的功德完全可以达到所谓“涅槃”的境地,是真正的脱胎换骨,难能可贵。其实佛教说的来世,这辈子不就是上辈子的来世吗?我们要修今生,就修来世。
医学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宗教的观念不能落后于时代,甚至有时候要有预见性,超前于时代,跟上时代的发展。相信这样可以更好的服务大众。